旧版银英动画考古——帝国军新生代旗舰

前情提要:
本系列专栏乃为怀旧之用,也可以作为对旧版《银河英雄传说》动画感兴趣但介于篇幅庞大而一时无法全部观看的朋友粗略了解旧版动画的切入点。
审美观是一种很难统一的东西,但不论如何,旧版动画那些颇有朴实厚重之风的舰船和其它武器装备的设定在今天也应该能找到喜欢它们的人吧?
伦贝克:

“伦贝克(Lübeck)”的名字源自地球时代德国的一座城市,它是帝国方面对下一代战舰发展方向的一个试验品。作为一艘重视防护性能和航空战能力的战舰,它的主炮数量即使以帝国标准来衡量也是偏低的,仅仅四门而已。似乎是为了弥补这个缺陷,“伦贝克”设置在舰体侧面的副炮群具备指向前方开火的能力。此外,“伦贝克”的载机数量高达60架之多,因此比起普通的“战列舰”构型而言,它要更偏向于“航空战列舰”的定位。
在舰体下部的凸出部“伦贝克”设置有可以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保证运作的通讯和探测装置,这使得它十分适合在电磁干扰的掩护下发动突袭。
和传统的帝国军战舰推进器布置在舰尾不同,“伦贝克”的主推进器一左一右布置在舰体的两侧。据推测,两台发动机的总推力超过帝国军的高速战舰,可赋予“伦贝克”超出帝国巡航舰水平的优秀机动能力。
“伦贝克”长984米,宽228米,高231米。
主要武器:
舰首中子光束炮4门;
舷侧(单侧)副炮22门;
舰载机:王尔古雷战斗艇60架。
“伦贝克”的首战应该是发生在帝国内战期间,考虑到对手是贵族联合军这一点,它的首战应该是相当地顺利。在帝国内战结束后,时年27岁的奈特哈儿·缪拉成为了莱因哈特阵营中最年轻的上将。
宇宙历798年,帝国历489年1月至3月间,缪拉上将与坎普上将一道主持了秃鹰之城要塞的改造工程。在要塞完成改装之后,缪拉舰队和坎普舰队随即以其为核心发动了第八次伊谢尔伦要塞的攻略战。此战中,“伦贝克”所属的缪拉舰队一度成功地击破伊谢尔伦要塞的外壁,但伊谢尔伦守军仍然成功地阻止了帝国军即将发动的大规模登陆行动。

“要塞对要塞”战役最终仍然以帝国方面的惨淡收场而告终,就连坎普上将亦战死于秃鹰之城要塞之中。曾经意气风发携两只舰队和一个移动要塞气势汹汹而来的帝国军如今只剩下为数700艘的残兵,但在旗舰“伦贝克”的的带领下,他们的撤退行动仍然协调有序。

“伦贝克”再度得到出征的机会要等到“诸神黄昏”作战的发动,在这场远征的最后阶段,莱因哈特将麾下舰队悉数向外派出,只保留本部兵力以吸引杨舰队前来。在莱因哈特原本的筹划中,一旦本部与杨舰队交战,其余各部的舰队就可以立刻掉头将杨舰队围杀,但在杨舰队迅猛的突击下,最终及时赶到的援兵只有缪拉舰队而已。
面对这支突如其来的援兵,杨舰队的攻势一度被阻滞,但在杨威利调整了部署之后,很快缪拉舰队自己也陷入了苦战。在战斗中,“伦贝克”被杨舰队炮火命中,舰内六个区域严重受创且反应堆破损,于是缪拉下令弃舰。但他并未在弃舰后退出战斗,而是就近转移到附近的战舰“诺伊施塔特”上继续履行指挥官的职责,在“诺伊施塔特”被击沉后,他又带着指挥部前往“奥芬堡”上落座,如是反复奋战不休。于是此役过后,“铁壁缪拉”之名不胫而走。

埃斯塔拉:

埃斯塔拉级旗舰的设计可以看做是对“伦贝克”号的继承与发展,这一点从它们的整体形态上就不难看出端倪。然而,若是论及履历,恐怕同级的两艘战舰就远没有“伦贝克”这般光彩了:
本来,埃斯塔拉级两艘战舰各自配属的提督,也就是格利鲁帕尔兹和克纳普斯坦这两人在帝国军中也算是后起之秀,甚至一度有人认为他们有希望成为年轻一代的“双壁”。然而,后来的事实却表明,此二人大概都难当其名,甚或反而给这个名声抹黑了也说不定。
埃斯塔拉级旗舰首舰“埃斯塔拉(Eistla)”的名字源自于北欧神话中光之神海姆达尔的九位母亲之一,在马尔·亚迪特星域会战之前的某个时候它成为了格利鲁帕尔兹上将的座舰,此后就一直伴随着他直至最终迎来不名誉的结局。
本来,帝国军内部对文武双全的格利鲁帕尔兹应当是颇为看好的(除身为一名将领之外,他同时还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地理学家),就连米达麦亚也曾教导部下称“要多向格利鲁帕尔兹学习”。但此君同时也有着关心自身功名更甚于其它事务,且城府过深的毛病,这一点在他前长官雷内坎普一级上将的葬礼上其实就已经显露过端倪:在葬礼正进行的时候,此君恰好收到帝国地理博物学协会的入会许可通知,结果他居然就按捺不住而一个人躲进卫生间里欢呼起来。更不用说,事后他居然还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表情,重新恢复一副严肃沉痛的样子回来继续参加葬礼了。
一个人的道路最终是由其性格决定的,这句话放在格利鲁帕尔兹身上大概再合适不过。在罗严塔尔元帅举起“清君侧”大旗之时,擅长钻营的格利鲁帕尔兹很快就发现了升官发财的良机:若是假意加入罗严塔尔阵营,继而在关键时刻背叛的话,或许凭借着这样的功绩就能让自己的地位更近一步。
本来,若仅仅只是动了这样的心思,那格利鲁帕尔兹大概也只能算是普通的卑劣者而已。问题是,此君为了坐实罗严塔尔元帅叛乱的事实(在他的理解里若没有兵乱就没有将领的晋身之阶,所谓“Chaos is a ladder”),居然还在成功镇压乌尔瓦西叛军,并完全查明了叛乱起因——地球教捣鬼——的情况下选择了隐瞒这个极为关键的情报。也就是说,不论是莱因哈特一方还是罗严塔尔一方,在“双壁会战”结束之前都对地球教的阴谋一无所知。
如此卑劣的心态,再加上在战斗中的反叛行径(甚至连投降之时格利鲁帕尔兹都还在搞小聪明,他选择向瓦列而不是米达麦亚投降),格利鲁帕尔兹的名声在帝国军中变得彻底臭不可闻,他的旗舰“埃斯塔拉”也在“双壁会战”后遭遇了退役除籍的命运。
“埃斯塔拉”长848米,宽201米,高189米,舰员808人。




乌尔丰:

与“埃斯塔拉(Eistla)”一样,“乌尔丰(Ulfrun)”的名字同样源自北欧神话中光之神海姆达尔的九位母亲之一,它是克纳普斯坦上将的座舰。除去最终在“双壁会战”中被击毁之外,这艘战舰的履历与“埃斯塔拉”的区别并不大。与“埃斯塔拉”相比,“乌尔丰”的主炮更不明显,舰首下方结构向外凸出,舰尾部两侧推进器的样式也略有不同,这是它的主要识别特征。
原本来说,性格比较严肃认真的克纳普斯坦上将应该是不会被卷入到罗严塔尔元帅的叛乱当中去的——事实上在叛乱之初,他本来就因为不愿意追随罗严塔尔作战而被软禁。然而克纳普斯坦自身对于功绩也并不是全无渴求之心,再加上交友不慎,最终他居然被格利鲁帕尔兹那一套歪理说服,意图通过临阵反水的方式来加速罗严塔尔军的失败。
很难说在加入罗严塔尔的叛乱之后,命运对这位克纳普斯坦上将来说到底是残酷还是眷顾:在战斗中,“乌尔丰”接连被米达麦亚军的炮火命中,第一发命中破坏了舰船的动力,第二法则直接贯穿了这艘战舰的舰体,将其上所有成员一道送进了瓦尔哈拉的大门。克纳普斯坦的怒吼“竟会有如此愚蠢之事”消散在战舰爆炸的火球中,无人听闻。
从心不甘情不愿地战死这一点来看,克纳普斯坦大概是不幸的,但若是从战后格利鲁帕尔兹被褫夺军衔勒令自尽这一点来看,死后保留了上将头衔的克纳普斯坦相比之下又反而像是个幸运儿。然而,科纳普斯坦本人当初若没有听信格利鲁帕尔兹的歪理而坚持不加入罗严塔尔的叛乱的话,此时他不仅不会战死,恐怕反而还会因为其坚守之举而受到称赞,乃至于更进一步升至一级上将的地位吧?一念之差,竟至于斯。
“乌尔丰”长851米,宽201米,高189米,舰员811人。




纽伦堡:

“纽伦堡(Nürnberg)”的名字源自于地球时期德国的一座城市,它是米达麦亚手下元帅手下得力干将卡尔·爱德华·拜尔耶蓝上将的旗舰,统帅着6000艘战舰。
作为帝国军新一代旗舰的先行者,“纽伦堡”在外观上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与帝国军总旗舰“伯伦希尔”颇为神似的舰体,但与后者有所不同的是,“纽伦堡”的推进器布置在舰体两侧而非舰船的尾部。据悉,这两台推进器的功率非常强大,令“纽伦堡”的加速性堪与以高速推进著称的黑色枪骑兵舰队旗舰“王虎”相匹敌。在主推进器的上下方设置有供舰船进入大气层后使用的辅助推进器。
虽然在建造时没有像“伯伦希尔”那样不惜工本地配备譬如实验型抗光束涂层性能这样性能最为强大的设备,但在“纽伦堡”身上,隐藏式主炮和弧形装甲的构型的设置一样也不缺。后者搭配上高功率的护盾发生装置同样可以带给“纽伦堡”远超传统战舰的防护能力。
通过在舰体各处设置的小型天线,“纽伦堡”可以实时地与舰队中的战舰保持联系,从而能够及时获知各舰船的情况(能量弹药残余、受损状况、舰员状态等),这也方便了旗舰及时地将新的导航信息传递给舰队中的其它战舰。
“纽伦堡”在其后部舰体上设置有与雷内坎普的旗舰“加尔加·法尔默”类似的半开式的机库,使得舰载机的回收变得更加简便,但相应地,半开式机库的设计也增大了敌方火力直击舰内的风险。对此问题“纽伦堡”的应对方式相当简单:在战斗中时刻保持移动状态降低被敌方命中的概率即可,再者说来,就算机库被命中并产生了爆炸,半开式的结构也更倾向于将爆炸的大部分能量导出到舰体外部而不是全部积蓄在舰体之中。
“纽伦堡”长855米,宽331米,高183米。

因服役时间较晚的缘故,“纽伦堡”参与的战役并不太多,但每一场都相当重要:
宇宙历800年,帝国历2年5月,“纽伦堡”作为先锋舰队的一员率先突进被机雷封锁的伊谢尔伦回廊。同年12月,它又参加了“双壁会战”。在战斗中,与罗严塔尔相比尚显经验不足的拜尔耶蓝舰队一度被罗严塔尔军围困而陷入危机,但最终被米达麦亚率本部舰队救出。
宇宙历801年,新帝国历3年5月,“伦贝克”作为帝国军舰队的一员参与了希瓦战役,此后新帝国与伊谢尔伦方面达成协议,和平降临。

库克兰:

“库克兰(Kücrain)”的名字乃是帝国方面对凯尔特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库赫林(Cú Chulainn)的误译,与同盟军第三舰队旗舰的名字系出同源。这艘战舰是米达麦亚麾下多罗伊森舰队的旗舰,在新帝国军与同盟军因一艘民船的处置问题而发生冲突时,“库克兰”连同其所属的舰队很快就赶到战场并加入战斗。此时尚无人知晓,这次看似普通的遭遇战竟然会不断地升级,最终导致希瓦战役的爆发。
作为帝国方面对新一代战舰发展路线的探索之作,“库克兰”在诸多方面与下文中的“瓦伦丹”颇为相近(譬如舰船的整体布局和倾斜装甲的设计),但相比于后者,“库克兰”更加偏重于高速性能,在设计思想上似乎受了“库瓦西尔”不小的影响。“库克兰”在舰尾处设置的推进器比“瓦伦丹”要多一对,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维护工作的复杂性,但这种设置的确能保证战机的机动性与加速性能。在推进器短舱的内侧设置有导流板,以防止舰体被推进器的尾焰灼伤。
因采用了新型舰体设计的缘故,“库克兰”舰首部的六门主炮布置得远比帝国军传统战舰要密集,这种设计会加剧主炮在散热方面的问题,但是的确可以有效地增强战舰的正面防护能力。此外,“库克兰”的各种探测与通讯设备也和帝国军的诸多新型舰船一样安装在舰体下方的凸出部上,传统帝国军战舰上常见的脊状天线在这艘舰船上已经消失不见了。
*在防护性能方面“库克兰”比起“瓦伦丹”来要优异一些(“瓦伦丹”的发动机短舱防弹外形要差一点),但是在下一代标准战舰构型的竞争上似乎还是后者胜出了的样子。

瓦伦丹:

“瓦伦丹(Valendown)”的名字乃是帝国方面对地球远古时代亚瑟王与莫德雷德的交战之地Barham Down的误译,它是瓦肯塞尔上将的座舰。宇宙历801年,新帝国历3年,瓦肯塞尔上将率领的舰队与伊谢尔伦方面发生武力冲突,冲突中,上将本人放言称“要用皮鞭来教训一下这些自以为是狼的狗”,遂率军大举攻入伊谢尔伦走廊,意图以平行追击法来封死“雷神之锤”要塞炮的射击,但最终还是在伊谢尔伦方面的反击下被迫撤军。
*因为撤得太过匆忙的缘故,瓦肯塞尔甚至没有提醒正从走廊另一边靠过来和伊谢尔伦军交战的瓦列舰队关于“雷神之锤”要塞炮的动向,结果瓦列舰队接连被“雷神之锤”重创。此事传回帝国军大本营时,众人纷纷感慨帝国军新晋人才不济。
考虑到至宇宙历第八世纪末期时,帝国方面的主力标准战舰已经问世超过半个世纪这一点,帝国军会想要寻求它的替代品也是顺理成章之事。作为帝国方面对新一代战舰发展道路的探索之作,“瓦伦丹”同样是一艘试图以较低的成本引入曾在“伯伦希尔”上经过检验的诸多新技术与理念的舰船。理论上这艘战舰的设计工作始于宇宙历780年,帝国历471年时,但实际的设计工作直到17年后才正式展开,至宇宙历799年,新帝国历1年时,这艘战舰才正式完工。
“瓦伦丹”的发动机短舱设置在舰体两侧,前端设有在大气层内飞行时的进气口,在进气口不使用时,装甲舱门会关闭以保护这一脆弱区域。战舰本身设有四个推进器,但在正常巡航状态下只有下方两部推进器会启动,只有全速突进时才会四部推进器全开。如此极大地降低了推进剂的消耗(据称比起旧式标准战舰来可节省七成之多),自然也就极大地增加了战舰的航程。

“瓦伦丹”在舰体下方的机库可以搭载54架王尔古雷战斗艇,机库在正面投影下不外露以降低战机在放出/回收时被命中的风险。
“瓦伦丹”长790米,宽215米,高210米,舰员685人。
主要武器:
舰首中子光束炮6门(威力超出同口径传统光束炮约10%);
舷侧(单侧)副炮10门;
舰载机:王尔古雷战斗艇54架。
原内容出处见链接,有错漏之处欢迎指正:
https://gineipaedia.com/wiki/Category:Imperial_vessels
https://asahiw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