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本草笔记
2023-08-25 15:27 作者:bili_18299901509 | 我要投稿
《神农本草经》原文:“茯苓古注茯苓,皆云松脂入地所结,无苗叶花实。今之茯苓,皆有蔓可种,疑古今有异同也。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皆脾虚不能化水,痰饮留结诸经之疾。口焦舌干,胸有饮,则水下聚而津液不升。利小便。淡渗利水道。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心脾和通之效。 茯苓生山谷之中,得松柏之余气,其味极淡,故为调补脾阴之药,义见石斛条下。凡人邪气郁结,津液不行,则为痰为饮。痰浓稠为火之所结,饮清稀为水之所停。故治痰则咸以降之,治饮则淡以利之。若投以重剂,反拒而不相入,惟茯苓极轻淡,属土,土胜水能疏之涤之,令从膀胱以出,病渐去而不觉也。观仲景猪苓汤、五苓散等方,义自见。” 读书笔记: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简短精干,茯苓轻淡治痰饮。其他罗列能治症状,比如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不是这些症状吃了茯苓都能好,而是这些症状的根结在水饮所致。提到茯苓能治口焦舌干,也不是能治疗阴虚所致的口焦,而是胸中水饮停滞,津液不能上升,水气不能布散导致的口焦舌干。 百种录上来第一段怀疑古今茯苓有不同,说古时松脂入地所生,茯苓是一种菌,多在松树根上寄生,有枝蔓的可能是土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