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王夫人正名:她疼黛玉、疏宝钗
上一篇我们说了王夫人本人的性格与主要事迹。这一篇,我们从几个细节证明,王夫人是从小到大,处处待黛玉视如己出的,而宝钗在贾府住了许久之后,王夫人是不甚喜爱她的。
前八十回,王夫人与黛玉直接接触的场面极少,大多都是间接接触,一两句略提一下。而王夫人又本性仁慈,并不仅仅是偏爱黛玉而忽略其他人,所以从王夫人角度看黛玉,得出的结论很少,不如从黛玉角度出发。
众所周知,黛玉心思敏感,并且对他人好恶感受的最为直观,甚至有些过分。周瑞家的图顺路最后一个给黛玉送宫花,都会被黛玉直言不讳地怼;宝玉听宝钗的话不听黛玉的,黛玉直接拈酸讽刺;宝玉奶娘李嬷嬷不让宝玉喝酒,还说黛玉不劝他是在助他放纵,黛玉恼了,开口便怼;湘云无心拿她和戏子比,她也知道湘云是无心,不好对湘云发作,但也不会忍气吞声,就发作在宝玉身上。

如此种种,证明,如果有人待她不好,她绝对不会有好脸色,即便是她不好刻薄的人,她也会找别的方法要回脸面来。所以,如果王夫人待她不好,她就算嘴上不说,心里也会记着仇,想方设法地在日后报回来。
可是黛玉有这样吗?没有。
黛玉满心满口念的都是王夫人的好,平日人前人后,都极为亲密地称呼“舅母”。宝玉在晚饭后接见宝钗,晴雯不开心,迁怒于人,不给黛玉开门。黛玉的心理活动是:“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
在宝黛共读西厢之后,宝玉失口将他二人比作无媒苟合的夫妻,黛玉当即变了脸色,说他欺负自己,要找舅舅舅母评理去;
第二十八回,宝玉说了一套三百六十两贵药的药方,黛玉在背后羞他。凤姐出来说了句公道话后,宝玉嘴里问黛玉实则暗问宝钗,然后黛玉就向王夫人撒娇:“舅母听听,宝姐姐不替他圆谎,他支吾着我。”然后王夫人就护着黛玉问宝玉:“宝玉很会欺负你妹妹。”这证明,在王夫人心里,有些时候,黛玉是比宝玉还需要呵护的娇花。

有人说,这一回里,王夫人突然询问黛玉吃药的事,是之前别有用心地换了贾母给黛玉找的好脉息王大夫的药,刻意给她找了鲍肆之臭的鲍太医,是故意跟她婆婆对着干,要害黛玉。嫂子与小姑子的矛盾之后,如今王夫人又被人为了增添上了婆媳矛盾,身上的污水也是够多的。
我对这一段的理解,来自后面宝玉的解释:“太太不知道,林妹妹是内症,先天生的弱,所以禁不住一点风寒,不过吃两剂煎药就好了,散了风寒,还是吃丸药的好。”所以,鲍太医是给黛玉散风寒的医生,吃的是煎药,散了风寒之后还是吃王大夫开的丸药,补元气。所以,无妄的揣测还是少些好,希望大家都从文本出发。
第四十五回,燕窝粥一节中,黛玉对宝钗倾诉,说的也是“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由此可以得出,让黛玉产生寄人篱下之感的,并不是贾府的主子们,而是贾府的下人。家大业大之后,下人们就容易阳奉阴违、偷奸耍滑,黛玉又是刻薄又是赏钱树立的威信,没有让下人们亏待了她已经算好的了,再要求别的,只怕就不够了。
所以,通篇文字看下来,王夫人没有半分亏待黛玉之处,只不过是王夫人的爱比较均衡,没有像老太太、凤姐那样过多偏爱黛玉忽略宝钗罢了。黛玉日常服用的人参,都是从王夫人房里拿的。而王夫人是连旁支贾瑞生病都能想着送人参的慈母,又怎么可能会对从小看着长大的黛玉产生坏心呢?
而对宝钗,前期的王夫人表现不明显,可能也是均衡的爱;但后期的王夫人则秉持了敬而远之的态度。

第六十七回,宝钗把薛蟠带回来的礼物分着送给了众人,连平时不受待见的赵姨娘都有一份。赵姨娘开心的跟什么似的,就“蝎蝎螫螫”地拿到王夫人面前,对宝钗一顿夸,直夸的是天上有地下无。可王夫人不冷不热的,还觉得赵姨娘说的宝钗的好话,是“不伦不类”的。
这段细节很有意思,大家可以细细揣摩。如果王夫人真心喜爱宝钗,面对又来了一个说宝钗好话的人,怎么着反应也不该是这个。而如果王夫人不喜欢宝钗,甚至有些许的厌恶,那么这个反应就很正常了:自己瞧不上的人来说自己讨厌的人的好话,可不就是不冷不热、“不伦不类”吗?
第七十一回,抄检大观园之后过了个中秋宴,王夫人为凤姐的病找人参,怎么也找不到。这时候宝钗在坐,讽刺了一下贾母没见过世面,就主动请缨为王夫人去找人参了。这时候王夫人还不知道宝钗已经搬离了贾府。宝钗离开后,王夫人赶走了晴雯、芳官、四儿还有贾兰的一个奶娘。在第七十二回,就开始发表她对宝钗的评价了。
她在查过各个院子之后,才知道宝钗搬走了,于是说:“姨妈究竟没甚大病,不过还是咳嗽腰疼,年年是如此的。他这去必有原故,敢是有人得罪了他不成?那孩子心重,亲戚们住一场,别得罪了人,反不好了。”
宝钗搬走之前,找的借口是姨妈生了病,可薛姨妈每年都会生病,也从来没见她要搬走,所以这个理由是借口,肯定还有别的原因,别是有人得罪了她吧?宝钗心思沉重,他们靠着亲戚情分,在贾家住一场,如果最后再得罪了他们结下仇,这几年的好心也就喂了狗了。
王夫人对黛玉的评价是“有心”,对宝钗的评价是“心重”。我想,但凡是个没带着偏见的人,都能看出这两个描述的轻重。
“有心”,常常是个褒义词,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地方,叫有心。比如生了病,带着礼物来探望,常说的就是“你有心了”。
而“心重”,就常常是个贬义词了,心思深沉到面上看不出真实想法,你觉得你了解了她,可能实际上你只了解了她想让你了解的那一面。
而我们从读者的角度客观评价,黛玉是“多心”,心思敏感多疑,“有心”完全是将她描述的轻了;而宝钗是“道貌岸然”,比“心重”还略微轻了些。
所以,由此可见,王夫人博爱之中也有自己的偏向,她是更心疼黛玉的,连客观地说她缺点也不肯;而对宝钗,则是敬而远之,不敢得罪。
凤姐对王夫人说完没人得罪宝钗,是她自己想要搬走之后,王夫人还是不放心,非要再把宝钗请进来亲自“分析前日之事以解她疑心”,这是有多怕宝钗疑心?宝钗如果真的像人们想的那样大度不拘小节,就不会被亲姨妈王夫人这样对待。而宝钗言笑晏晏地说了三条原因,用了两句假话一句真话,糊弄住了王夫人,于是王夫人也就不再勉强了。
王夫人说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这句话出自第三十二回金钏死后王夫人落泪。这段也是被人诟病良多的,因为“王夫人竟然想把黛玉过生日的衣服拿给死人穿!这是在咒黛玉早死!没安好心!”

能说出上面那番话的人,绝对是没认真看文本的人。事实真相是这样的:金钏死后,王夫人心里过意不去,赏了五十两银子,还想赏两件衣裳。本想拿现成的,结果问了一圈,所有姑娘们都没有新衣裳,只有给黛玉过生日做的两件。所以王夫人就打消了这个念头,重新叫裁缝赶着做去。
“我想你林妹妹那个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况且他也三灾八难的,既说了给他过生日,这会子又给人妆裹去,岂不忌讳。因为这么样,我现叫裁缝赶两套给他。”所以,王夫人从来没想过要刻意拿黛玉的衣服给金钏穿,只是太过凑巧,当时只有黛玉的。
我个人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将金钏与黛玉联系起来,本来金钏就是宝钗的影子。如今因为金钏,死亡这件事差点与黛玉挂上钩,证明日后,黛玉之死与宝钗有关。
分析完这许多,我想大家应该对王夫人这个人有了更清晰而直观的认识。人云亦云最不可取,大家要自己去阅读文本,体会文章中人物的细微心理。而红楼梦中人物从来不是十全十美的,大家既要接受他们优点的同时,也要接受他们的缺点。
王夫人仁慈、善良、耿直、忠厚、老实,但逆鳞是宝玉,一旦有人勾引宝玉,就会暴发雷霆之怒;而且因为太过单纯,所以谁的话都深信不疑,也不去查证,容易受到蒙蔽。
王夫人的爱是博爱,一开始对大家都是同等的。后来,因为个人的品行,发展成对黛玉多一些,对宝钗少一些;对黛玉更多的是对子女小辈的心疼,对宝钗更多的是亲戚之间敬而远之的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