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中生孑遗:长臀鮠

在西江水系清澈的流水中,有一种奇特的鲇鱼生活于此——长臀鮠(Cranoglanis bouderius)。 《本草图经》载,鮧鱼口⼩背黄腹白,名鮠。《正字通》亦载,鮠似鮎⽽⼤,白色,背有⾁鬐,秦⼈呼为獭鱼。虽然长臀鮠不是真正的鮠,但它却也满足这样的特征。
图:鲇鱼星球 长臀鮠隶属于长臀鮠科,它的长相看起来如同耗子一般滑稽。与其他体型相仿的鲇鱼相比,长臀鮠的头出奇地扁,这让它的脑袋看起来有些偏小,与远在南美的锥吻油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长臀鮠又有“扁头鲇”之称。 鲇鱼往往是伏击型的猎手,但长臀鮠却是一种活跃的肉食性鱼类,它们通常生活在清澈的流水环境中,在冬季则越冬于干流深水的石缝中。长臀鮠习惯于成群结队地在水底四处巡游,积极搜寻猎物,长长的四对触须赋予它们对周围环境灵敏的感知,它们也如鲇形目的其他亲属一样能够感应其他动物发出的微弱电流,这令它们成为一种高效的捕食者,一旦发现小鱼、小虾和水生昆虫这样的小动物便将其整个吞下。
图:鲇鱼星球 尽管长臀鮠算得上是一种我国特有的濒危珍稀鱼类,除产地之外,但它们的知名度确实低得可怜。长臀鮠可以长到43厘米长、重2.2kg,它是珠江流域深受欢迎的食用鱼类,不仅肉质鲜美,含脂量也很高,令其口感更上一层楼。然而积年累月的过度捕捞为长臀鮠的种群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它们的种群因此步入衰退,目前已被IUCN评估为易危物种。长臀鮠的人工繁殖技术目前正在研究之中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到现在为止它的养殖规模依然还很有限,人类所利用的个体基本上还都来自于野外捕捞。在产地之外,人们仍然很难看见长臀鮠的身影。
图:鲇鱼星球 长臀鮠科是一个小科,目前被描述的只有五个物种,在我国除了长臀鮠外还有分布于海南的海南长臀鮠(C. multiradiatus)和云南元江的亨氏长臀鮠(C. henrici),它们以往都被作为长臀鮠的亚种,毫无疑问比长臀鮠更加鲜为人知。长臀鮠科是热带-亚热带分布的鱼类,仅分布于中国南方和越南,我国的贵州省便是它们分布的北限,但与长臀鮠类亲缘关系最近的鱼类却是远在北美洲的鮰科。长臀鮠与鮰的分化可以追溯到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那是恐龙王朝的最后时光。
海南长臀鮠(Cranoglanis multiradiatus)。图:katsuayu.com
亨氏长臀鮠(Cranoglanis henrici)。图:鲇鱼星球 6600万年前,长臀鮠与鮰的祖先在亚洲起源,在数千万年的历史间,这一支鱼类逐渐北上,并最终跨越亚洲东北角的白令海峡,进入太平洋彼岸的北美洲,如今的鮰已成为北美最为繁盛的鲇鱼类群。然而演化树上的长枝诉说着这段历史的悲壮——在鮰鱼进入北美后,它们在北迁路上留在东亚的后裔很快便被随后而至的、真正意义上的鮠类所取代,没有任何一个分支得以幸免,只剩下最为基干的长臀鮠科孤守着亚洲东南部的江河,为这段历史留下最后的见证。 长臀鮠仿佛是一个窗口,令我们得以认识千万年前那段不为人知的旅途。
图:鲇鱼星球 作者:罗腾达 李兰馨 审核:罗腾达 排版:邹歆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