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作品拍出4.6亿天价!好纸配佳作!

▲《枯木怪石图》
佳士得拍卖行在秋拍中亮相了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最终以4.6亿港币的天价成交。《枯木怪石图》自抗战期间流入日本,已消失了近一个世纪!这可谓今年书画界最大的新闻了。
苏轼的传世绘画极少,除了文献记载,根据传世画作无法确定苏轼的标准件,更无法明确苏轼的个人风格具体是什么样。正因为数量上的稀少,使得其作品的文化价值远远超过了本身的绘画价值,每一幅都会拍出极高的价格。
说起这些流传下来的经典墨迹,除了收藏家的精心呵护,作品本身用纸的精良也是重要的因素。
今天墨墨就来讲纸张的历史
学书法都知道要临习古帖,可除了碑帖,是不是也应该了解下古人的书写工具呢?
毕竟一幅传世的墨迹,没有好纸好墨的支撑,也许早就残破不全了。
那么,问题来了?
古人用的是什么纸?是不是比今天的纸好用一些?

数数年头,算算辈分,纸应该算是老前辈了。早在西汉初年就已经有他的身影了,只不过那个时候大多数人还是习惯使用帛和简,将文字写在丝织制品或竹木削成的薄片上。
后来经过蔡伦的全面改造和革新,造纸术才开始渐渐得到推广,纸张开始慢慢用于书契。
在东汉末,书法家左伯在原来 “蔡侯纸”的基础上进行了新一轮加强,研发出了更好用的“左伯纸” ,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当时书法人士的一致好评,收获了一批忠实粉丝。
但这也仅仅是让纸站稳了脚跟,等他真正完成逆袭,在用量上超过帛、简,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了,跨越了四百多年的历史。
1

到了晋代,纸已是书法家主要的书写材料。《世说新语》中写到:“王羲之书兰亭序用蚕茧纸,纸似革而修也”。清晰地说明了王羲之书写《兰亭序》用的是蚕茧纸。
蚕茧纸的特征为:写字后墨透纸背,光滑爽利,正是蚕茧纸的这种特性,成就了《兰亭序》这件飘逸跌宕的艺术精品。
很不幸的是,现在已很难见到晋代蚕茧纸,所能见到的是宋代的蚕茧纸,纸色浅黄类似茧丝外观,由槠皮加工而并非蚕茧所造,纸质很薄而正面光滑,纤维交织均匀,抗虫蛀寿命长,亦为纸中上品。
2

唐五代时,进一步扩大了书法用纸的品种,诸如麻纸、格纸、桑根纸、网纸、茧纸、密香纸等,皆为书家所喜爱。唐代韩滉《五牛图》卷、唐代杜牧《张好好诗》卷,皆为纸本麻料,纸质光滑,质量甚佳。

其中,澄心堂纸代表了唐五代书画纸极高的水平,与廷圭墨齐名。李后主更是把澄心堂纸视为御纸,供宫廷专用。澄心堂纸平滑紧密,吸墨较弱,有“滑如春冰密如玺”之称。
澄心堂纸质量极高,但传世极少,但因为其特性,后世对澄心堂纸屡有仿制。宋代制墨家潘谷,亦是著名造纸家,曾仿五代澄心纸制作纸品。潘谷所造宋仿澄心堂纸,纸质肤卵如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绝一时。
李公麟的传世之作<<五马图>>欧阳修的起草的<<新唐书>>和<<新五代史>>以及拓印的<<淳化阁帖>>等,均取澄心堂纸作。
明朝的书法家董其昌得澄心堂纸时,叹曰:“此纸不敢书”。
3

▲宋赵佶《夏日诗》,皮纸本

▲宋米芾《苕溪诗》卷,楮皮纸本

▲宋杨无咎《四梅图》,桑皮纸本

▲元朱德润《秀野轩图》皮料纸
唐五代时,进一步扩大了书法用纸的品种,诸如麻纸、格纸、桑根纸、网纸、茧纸、密香纸等,皆为书家所喜爱。唐代韩滉《五牛图》卷、唐代杜牧《张好好诗》卷,皆为纸本麻料,纸质光滑,质量甚佳。
4

明承元代造纸技术。明初宣德皇帝朱瞻基的书画,所用之纸被称为宣德笺,这种纸光滑洁白,细润耐用。
明代高丽镜面笺纸得到了大量运用,文征明的《行书诗》卷本幅质地为高丽镜面笺纸,明代后期董其昌喜用这种纸,纸光滑细润,作书绘画,得心应手。
到了清代,纸张品类的之繁盛,可谓蔚为大观,各类纸张多大三十多种。
5

随着文字书写的演变,纸张在书法创作中被大量应用,除了创新的工艺和材料,纸张的形式也在不断增加。正是有丰富的纸张可供选择,书法家们在创作时才能更加的得心应手。毫不夸张的说,每一幅流传下来的经典墨迹的背后都离不开一张好纸。
如今,硬笔书法的兴起,使得书法创作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不过合适的书写纸张依旧是一幅成功作品基础。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为传播而发,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