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谓门阀士族?
门阀士族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的内涵包括了中古时期以家族为核心,在社会上普遍具有特殊地位,拥有政治经济特权的官宦士大夫阶级;外延则覆盖了从东汉以降直到白马驿之变这几百年时间内统治中国社会的真正支配力量。整个广泛的门阀士族阶层,是支撑起整个国家的骨架结构,而不是居于核心位置外在表现的皇室一姓。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门阀士族的意义又不尽相同。门阀与士族虽然经常连用,但却是两个含义不同的概念。学术界对于门阀士族的标准定义并无定论,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会混淆使用很多相似的概念。在史书中,描述相同和相近含义的词不下三十余,现按照不同的内涵粗略进行简单的分类:
(1)以其家世而称:高门、门户、门地、门第、门望
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三国志·贾诩传》
玄死,桓振奄至,跃马奋戈,直至阶下,瞋目谓安帝曰:「臣门户何负国家,而屠灭若是?」
——《晋书·安帝纪》
(杨佺期)自云门户承籍,江表莫比,有以其门地比王珣者,犹恚恨。
——《晋书·杨佺期传》
乙丑,诏曰:“中正所铨,但为门第,吏部彝伦,仍不才举。八坐可审议往代擢贤之礼,必令才学并申,资望兼致。”
——《北史·世宗宣武帝纪》
(崔)肇师因问己,答 曰:“公门望虽高,爵位不及赵。”终如其言。
——《北史·崔光传》
(2)以其权势而称:甲族、华侪、门阀、名族、势族、势家
近代用人,皆取甲族有才望者,时于陵与周舍并擢充此职。武帝曰:“官以人清,岂限甲族。”
——《南史·庾易传》
江谧寒士,诚当不得竞等华侪。然甚有才干,堪为委遇。
——《南齐书·江谧传》
当时荣盛,莫与为比。故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
——《周书·侯莫陈崇传》
刘沈,字道真,燕国蓟人也。世为北州名族。少仕州郡,博学好古。
——《晋书·刘沈传》
法禁屈挠于势族,恩泽不逮于单门
——《后汉书·文苑传》
婚姻勿贪势家。
——《颜氏家训》
(3)以其世宦而称:阀阅、世家、世胄、门胄、世族
士宜以才行为先,不可纯以阀阅。然其要归,在于选二千石。二千石贤,则贡举皆得其人矣。
——《后汉书·韦彪传》
越后因闲宴,责辅之无所举荐。辅之曰:「前举光逸,公以非世家不召,非不举也。」
——《晋书·光逸传》
顾、纪、贺、薛等并南金东箭,世胄高门,委质霸朝,豫闻邦政。
——《晋书·顾荣纪詹传》
初,安定梁景、敦煌刘肃并以门胄,总角与天锡友昵。
——《晋书·张天锡传》
庾亮世族羽仪,王恭高门领袖,既而职兼出纳,任切股肱。
——《晋书·外戚传》
(4)以其文化而称:士流、士族、衣冠、冠冕、旧族
初,恽父世隆弹琴,爲士流第一,恽每奏其父曲,常感思。
——《南史·柳恽传》
遵垂遗令,校阅户口,罢诸军营分属郡县,定士族旧籍,明其官仪,而法峻政严,上下离德,百姓思乱者十室而九焉。
——《晋书·慕容宝传》
郭躬字仲孙,颍川阳翟人也。家世衣冠。
——《后汉书·郭躬传》
“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勃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皆贤俊之胄,冠冕州邦,有羽仪之用。
——《北史·太武帝本纪》
及封氏为司马国璠所逮,帝以旧族,欲原之。
——《北史·公孙表传》
(5)以其财富而称:膏腴、膏粱、贵势、贵游、华腴
于是庸音杂体,人各为容,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吟。
——《诗品·序》
震虽出自膏腴,少习武艺,然颇有政术。天和六年,拜柱国。 ——《北史·达奚震传》
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曰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
——《新唐书·柳芳传》
举士不论才,而以贵势为仪,则伊尹、管仲不为臣矣。
——《艺文类聚》
见当涂贵游,每以言色相悦。
——《北史·魏收传》
(6)以其豪强而称:豪右、豪族、右姓、著姓
孝昌末,葛荣作乱,朝廷以翼山东豪右,即家拜勃海太守。
——《北史·高翼传》
王龚字伯宗,山阳高平人也。世为豪族。初举孝廉,稍迁青州刺史,劾奏贪浊二千石数人,安帝嘉之,征拜尚书。
——《后汉书·王龚传》
魏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胄,卑寒士,权归右姓已。
——《新唐书·柳芳传》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世为著姓。祖父堪,蜀郡太守。
——《后汉书·张衡传》
兹上所举,并不是士族概念或涉及范围下有相当共同点的全部词汇。这些词汇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在不同语境中使用,因而其含义也各不相同。有相似相通的共性,然亦有相当大的区别,不可一概而论。且边界范围模糊,略分此六类而已。
仅就上面所列举的方面,即可看出士族大概念下,至少包括了家门渊源、当世贵胄、世代冠冕、文化名流、富贵豪奢、豪右强宗六个维度。从后汉末年直到唐季,士族逐步发展、壮大、鼎盛、衰落、复兴、再起、消亡的过程中,士族的内涵实际上各有侧重,只有极少数顶级士族可以同时占有六个维度,比如后汉时期烜赫一时的汝南袁氏。其余大部分时间,广泛意义上的士族只能占有这六项中的某几项。
正由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士族这一阶层也是不停发展变化的,因而笼统的以“门阀士族”一词加以概括,并不能充分的表现其内涵。有鉴于此,对于不同时期,根据士族阶级表现出的某些维度的突出特点,而应该给予其不同的名称。士族滥觞于前汉,雏形于后汉,经两晋而兴盛,历南朝而势衰,居北朝而雄霸,入隋唐煊赫一时,唐中叶暂时蛰伏后又在晚唐以进士科再次执天下牛耳,直到迎来肉体毁灭的黄巢大起义,终于在白马驿之祸中成为了永世清流。
故而,以其不同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应该对应不同的名字。从后汉拉开数百年士族时代序幕的具有经学传家、世官显贵、地方豪强三位一体特性的士族阶级,为世家大族;在曹魏西晋时期依靠九品中正和占田荫客制世代为官二千石以上之家族称之为高门世族、四海大姓;过江后,东晋的实际执政者侨姓高门为门阀,而进入南朝后侨姓高门失去了掌握军队、控制朝政之能力,则称之为一般士族;同时,孝文帝汉化时被融入进拓拔鲜卑统治集团的北方大族亦为一般士族;还有可称门阀的,就是“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的关陇集团,北魏末年混战时期的河北著姓,亦可以勉强称为门阀;唐中叶之后以进士科重新复苏的则称为新士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