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4.47 新民主主义革命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47、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和十月革命以后,无产阶级领导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教员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等许多著作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系统的论述。
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按其社会性质来说,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但和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着原则的区别。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世界历史的时代。帝国主义是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主要压迫者。列宁所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都宣布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运动。在这个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都不再是世界资本主义反革命战线的同盟军,而变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同盟军了,它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这种“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第一步,是改变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和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紧密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以[-]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顽固地坚持民主革命应由资产阶级领导,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发展资本主义,然后再搞“第二次革命”,结果导致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左”倾盲动主义者,走到另一个极端,提出所谓“一次革命论”,妄想使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结果使革命遭到新的失败。他们都不懂得或不愿意懂得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和区别。
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五四运动以前,资产阶级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遭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他们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的革命性。但由于他们在经济上、政治上异常软弱,对于革命的敌人有妥协性,所以即使在革命时,也不能彻底反帝反封建。只有工人阶级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彻底性。“整个革命历史证明,没有工人阶级的领导,革命就要失败,有了工人阶级的领导,革命就胜利了。在帝国主义时代,任何国家的任何别的阶级,都不能领导任何真正的革命达到胜利。”[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表明,必须有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无产阶级政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教员说,“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3]
注:
[1]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614页。
[2]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1368页。
[3]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13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