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深度洛阳游 洛阳世界非遗有望再添丁

2022-11-13 06:13 作者:索易记录  | 我要投稿

每天行走在几千年历史的河洛大地,不经意间发现的一块石头,一根兽骨,一块砖头,一片瓦片,一棵树,一座桥,一个街道名字,都有可能代表着一段辉煌的历史,蕴藏着一个优美的故事。于是,就想着用文字视频照片把她保存下来。深度洛阳游系列照片、视频和文字均为本人原创。欢迎浏览、提供线索并提出建议。本篇为深度洛阳游的第142篇。

烧纸马是“关公信俗”之一,上面图片拍摄于洛阳关林,洛阳关林于每年春、诞、秋三祭日即正月十三、五月十三、九月十三举行,祭祀仪式汇集了狮舞、鼓舞、武术、杂技、面塑、海神、高跷曲子等洛阳地方民间艺术,同各种信俗传说融为一体。“关公信俗”是民间信仰关公的各种习俗的统称,是关公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关公信俗”在近两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逐步形成。并一脉传承,其中最重要的支撑便是人们对关公文化和关公精神的认同与传播。关公信俗文化具有明显的中华民族性。三国名将关羽家喻户晓,是忠义诚信的楷模,他的忠义和神勇流传近两千年,被尊为"关公"。关公祖居河东郡解(今山西运城市解州),汉蜀名将,其忠义精神为历代统治阶层所推崇,礼、仁、智为儒家尊为人伦典范,勇武为平民所敬仰。由候而王而帝而君而圣,最终演变为威震华夏的中华武圣。“关公信俗”增强了整个华夏民族的认同感,凝聚了民族精神。是一种美好的精神寄托。这种精神和愿景逐步完善,凝聚积淀为一种信仰文化,关公一生所体现出来的“忠、义、仁、勇、义、礼、智、信”,是关公文化的精髓,也是关公精神的核心。在近两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博大精深的关公信俗和关公文化。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民族的道德灵魂。以至于,关公精神被儒释道吸收,关公儒家称武圣,道教称荡魔天尊,佛教称伽蓝。这更加速了关公文化关公信俗的认同与传播。关公文化对关公信俗的发展起很大的影响作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几千年来海内外炎黄子孙所推崇敬仰。2008年6月“关公信俗”被国务院列入了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代随着华侨的漂洋过海,“关公信俗”带到了全球各地,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公庙,关帝庙,全球不下万座。关公文化和信俗几乎渗透于人们思想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宗教、祭祀、民俗、文艺等。从古代的帝王将相到巷陌妇孺,,从现代的政要商贾到平民百姓,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关公信俗是一种社会群体信仰。其传播的主导载体多为民间团体举行的祭拜,庙会,戏文演艺等活动。

洛阳关林是埋葬关羽首级的地方,始建于东汉末年,重修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夏,关羽发动襄阳战役,斩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兵镇朝野。219年冬孙权偷袭荆州,关羽退走麦城,大义归天。腊月,孙权害怕刘备起兵报复,将关羽首级送于洛阳曹操处,曹操敬慕关羽为人,220年正月用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关羽首级于洛阳城南十里。洛阳地区祭祀关公的活动最早起源于东汉末年,时至今日,香火依然鼎盛,同时洛阳关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关庙,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河南洛阳的关林是我国唯一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建筑群,它因葬有关羽首级而形成庙祀,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在汉代关庙的原址上形成今天庙会的基本规模。从1994年起,关林就开始举办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海外华人特别是台湾、香港的同胞纷纷来关林寻根邺主,关林成为海外炎黄子孙与大陆同胞亲情沟通的交汇点。

   山西解州关帝庙名誉“天下武庙之祖”。敕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前朝后寝,在国内外数以万计的关帝庙中规格最高,其建筑价值和独特的人为价值是全球任何一座关帝庙所无法替代的。还有与解州关帝庙并称“三关”的常平关公家庙、关帝祖茔,这些弥足珍贵的文物史迹组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圣迹文化风景线。六月二十四关帝生辰、四月初八与九月初九的关公古庙会等,1989年以来,连续举办20届“国际关公文化旅游节”。在海内外华人中有很大的影响力。为弘扬关公文化,当地政府和民间组织出版了关公文化书籍20多部(册),拍摄了《关公出世》、《武圣关公》等多部电视连续剧,恢复并上演了《千里走单骑》、《古城会》等传统戏剧目,新编了《关公与貂蝉》、《关公斩子》等数出现代剧目,推出了关公锣鼓、关公歌曲等文艺节目。

目前,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正在与山西省携手,打算将“关公信俗”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洛阳关林、山西解州关帝庙已经按照要求,向联合国提交了中英文对照的文本文件,2011年3月,山西和河南两省共同向国家文化部递交了申报材料,正式启动了联手申遗的行动。一旦申报成功,“关公信俗”将成为山西和河南两省的首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深度洛阳游 洛阳世界非遗有望再添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