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103机动火炮支援系统
L103火炮支援系统
开发者:810Lab
研发时间:2087年-2088年
生产日期:2089年-2094年
2087年2月,格里芬军事筹划委员会就“适合协同步兵作战的轻小型火炮支援系统”为标准进行新一代火炮系统招标,以取代老旧的“火柴”机动火炮系统。
同年5月,810Lab和格里芬第一火炮生产设计联合体接受了设计任务。
2087年七月,GFAPDC(格里芬第一火炮生产设计联合体)提交了自己的2S77“球杆”自行火炮系统,该系统以已经退役的百夫长Mk.14为基础,将炮塔改为大致长方形的战斗室并安装新设计的2A88榴弹炮(125毫米)。
2S77的标准设备包括一个1P30自动装填系统,NBC防护系统,集成夜视系统,涉水套件,推土铲,76毫米烟雾弹发射器,R227电台,30千瓦的发电机和一个车长操控的14.5毫米遥控机枪塔。
在测试中,“球杆”展现出极高的精准度和令人满意的持续射击能力。但是战斗室的防护较差,且悬挂的寿命和平台的机动问题一直难以低成本解决而被迫暂时搁置,等待810Lab的设计提交后再做判断。
2087年九月,810Lab提交了L103“桔梗”机动火炮支援系统,该系统采用AEC-70八轮装甲运兵车作为底盘,将后部乘员舱掏空后作为安装火炮的独立空间。
火炮方面,L103安装了架设于液压炮座上的L107轻榴弹炮,行军时直接隐藏在车身内,作战时翻开车顶的翻盖伸出火炮,该设计极大的提升了火炮的隐蔽性,但也相应的损失了一定的载弹量。
L103的标准设备包括一个1P28自动装填系统,集成夜视系统,R228电台和涉水套件。
在测试中,L103展现出优异的隐蔽性以及在城市地形中极高的机动性。不过运兵车级别的防护在作战中是否可靠仍有待讨论。
在长达数月的讨论后,委员会最终决定选择L103作为下一代机动火炮系统,并要求该系统尽快进入量产。
值得注意的是,在量产前,810Lab相继提交了两个采用不同火炮的设计,分别是装备105毫米高膛压反坦克炮A(反坦克)型和装备了更短炮管和增加机枪塔的C(近距离)型,最早提交的则被改为B(弹幕)型。
2S77基本参数
射程
- 22km底排弹
- 29km火箭增程弹
- 20km高爆榴弹
- 10km反装甲导弹
装甲
- 车体可防御单兵反坦克武器攻击
- 炮塔可防御35毫米机炮近距离射击
机动
- 前进最大速度30km/h,后退最大速度15km/h
发射速率
- 每分钟10发
最大射击仰角
- +70度至-7度
可装置炮弹
- 40发
可发射弹种
- 高爆榴弹
- 底排弹
- 可编程预制破片弹
- 火箭增程弹
- 激光制导反装甲导弹
L103(A)基本参数
射程
- 15km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钨合金长杆)
- 17km高爆榴弹
- 7km榴霰弹
- 10km破甲弹
装甲
- 车体可防御20毫米机炮远距离射击
机动
- 前进最大速度75km/h,后退最大速度75km/h
发射速率
- 每分钟6发
可发射弹种
- 破甲弹
- 碎甲弹
-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 榴霰弹
- 高爆榴弹
最大射击仰角
- +60度至-10度
L103(B)基本参数
射程
- 21km底排弹
- 24km火箭增程弹
- 17km高爆榴弹
- 10km反装甲导弹
装甲
- 车体可防御20毫米机炮远距离射击
机动
- 前进最大速度75km/h,后退最大速度75km/h
发射速率
- 每分钟6发
最大射击仰角
- +70度至-7度
可装置炮弹
- 40发
可发射弹种
- 高爆榴弹
- 底排弹
- 可编程预制破片弹
- 火箭增程弹
- 激光制导反装甲导弹
M103(C)基本参数
射程
- 15km底排弹
- 17km火箭增程弹
- 10km高爆榴弹
- 10km反装甲导弹
装甲
- 车体可防御20毫米机炮远距离射击
机动
- 前进最大速度75km/h,后退最大速度75km/h
发射速率
- 每分钟6发
最大射击仰角
- +70度至-7度
可装置炮弹
- 40发
可发射弹种
- 高爆榴弹
- 底排弹
- 可编程预制破片弹
- 火箭增程弹
- 激光制导反装甲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