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江左山雨——孙吴中后期的政争与嬗变:(二)天变地异

2020-09-13 19:54 作者:史图馆  | 我要投稿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尚书小嘉字文可

正在建业庙堂里一批人感到朝局多艰,难以坐视之时,在武昌的太子党二号人物诸葛恪却对这一切全然失明,铁了心要挂机保存住实力,对本党万马齐喑的困局视若无睹。但诸葛恪自己笃定,却也管不住自家人的小算盘,诸葛恪在建业的长子诸葛绰看鲁王势大,也不禁和鲁王有些眉来眼去,或许是想要多给自家找一条船坐。孙权听说此事后深感厌恶,把诸葛绰遣送回了武昌的诸葛恪身边。诸葛恪倒是身体力行了陆逊给全琮的建议,学了金日磾“大义灭亲”,毒杀了自己的长子,随后继续在武昌装聋作哑,直接挂机。

光荣《三国志12》中的诸葛恪形象

那么,诸葛绰的特殊行动有没有可能是出自诸葛恪的暗中授意呢?实际上这种可能性并不大。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虽然是出身南渡士人,但也已经通过联姻和吴中大族建立了关系,再加上诸葛恪本人前太子四友的身份,设法投机鲁王只能是自毁名声,包括遣回诸葛绰的孙权也都把他看成了不折不扣的太子一派。换句话说,即使鲁王想要拉拢这个太子党二号实力派,也不应该是在太子党尚未群龙无首的现在。在这两派斗争中,诸葛恪作为存在感低得可疑的太子党重要人物,越是挂机想法也越发明显:他作为出镇地方,威望卓著的实力派,重视的根本不是太子孙和的安危,而是单纯想保留自己与诸葛家的政治价值!

按理来说,威望更高,实力更强,家族更盛的陆逊也完全可以选择诸葛恪一样的处理方式。然而,这位花甲之年的老臣面对孙吴政坛波谲云诡的更替变化却很坐不住。君臣多年,陆逊不可能不知道孙权的意图和偏执,更了解以自己陆家家主的身份,即使娶了孙策的女儿也不可能和孙权同气连枝,全无隔阂。陆逊的心中充满了矛盾与纠结,一方面,陆逊本人有着很浓厚的忠君意识,更何况,他亲身经历了孙吴从发展到壮大的建国过程,并且在这期间和孙权共同奋斗多年,不能说是没有感情。前后不过两三年时间,这个国家的政坛就因为大臣们各怀鬼胎的投机变成了一滩浑水,当年有着同袍之谊的全琮也因此和自己闹僵决裂,陆家的家主纵然可以保全权位洁身自好,但是这样一来又如何面对现在这岌岌可危的国本?

思前想后,陆逊决心不能再等,以自己丞相的身份向孙权谏言。但他大概没有想到,听说他的奏表送到建业,最激动的不是孙权,反而是一直蠢蠢欲动的鲁王心腹。

杨竺听说陆逊的上书到了国都,感觉为自己报仇,也为鲁王铺平道路的良机终于到来,登时欣喜若狂,不失时机地向孙权进言:陛下,陆逊专挑这个时候说话,实是因为太子党人吾粲私下和陆逊交关的缘故,臣整理了陆逊的二十条罪状,证据确凿,陛下可要明察啊!

孙权此时显然对大臣私下通信这件事陷入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再看了陆逊的二十条“大罪”更觉火起:好啊陆伯言,朕给你三军,给你首相,可谓是对你不薄,你居然以这样的方式来回复朕的信任,把手伸到了朕的家务事!

其实,陆逊哪有那么多把柄可抓?只不过是杨竺迎合孙权的想法,添油加醋、捕风捉影凑了这么多罪状而已,在逻辑上这二十条大罪并不是很能站得住脚。但孙权此时已经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命人到武昌把这些罪状一条一条地念给陆逊听,质问他到底是想要干嘛!

陆逊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上言居然换来了这种角度的揣测和中伤。毫无心理防备的陆逊闻听这二十条“大罪”,立刻因为愤怒和郁闷病倒,最终,这位六十二岁的老臣不久便在家中撒手人寰。

不知道陆逊在最后的岁月里,眼前可曾浮现当年促膝而谈的君臣相知?刘备袭击荆州之时,孙权破格提拔从来没统领过大军团作战的陆逊挂帅,在夷陵火烧蜀军连营,断绝了蜀汉争夺荆州的妄想,一举敲定了三国相争的版图;石亭之战,陆逊计诱魏国东南主帅曹休上钩,斩获一万余人,让曹魏吃了赤壁以来的最大败仗,不得不把对吴战略从进攻转向防守。当时的庆功宴上,酒品不好的孙权喝得兴起,居然命令一向儒雅沉着的陆逊离席和他对舞……陆逊在众人的哄笑声中感觉,似乎在孙权的酒会上,从来就没有君臣之分,只有一帮同舟共济的弟兄。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孙权和群臣的默契与相得都已破灭,只剩下了看不见尽头的腥风血雨。

光荣《三国志13》陆逊形象

陆逊死后,其子陆抗入建业进见,孙权此时还未消气,见陆抗到来屏退左右,像是面试老师一样在封闭环境下挨个再问杨竺所写的二十条罪名。陆抗用自己父亲临终准备好的解释对答如流,一一反驳,孙权挨个听完,这才有所醒悟,渐渐气消,让陆抗带着自己父亲的灵柩回到家乡安葬。

应该说,陆逊虽然是三国时期最为优秀的统帅之一,但却是个相当保守的老臣,以及过度天真的政治人物。从他和全琮、诸葛恪的往来书信看来,他似乎并不清楚在波谲云诡中孙吴政治已经换成了什么样的新规则,对于敌方立场的中伤也毫无准备,最终因为一个时机很差的奏疏,反把自己搞得忧愤而死。这可不是什么为家族献祭自己的杀招,陆逊死后,儿子陆抗尚且年少,陆家在中央政治圈的影响力基本陷入了真空状态,可以依靠的赌注只有孙权自己回心转意,如果有哪一个当权党派想要落井下石,那陆家的抵抗力比起后来那些被整垮的大家族只能更弱。陆逊可能到最后才明白,那个齐心协力保有江东的时代已经过去,而随着他的死亡,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政治舞台上大展拳脚的人物也再没有像他一样的愚鲁公忠,只有满目的实用主义、自保权位和清洗杀戮。

光荣《三国志11》中的老年陆逊头像

关于陆逊的事件本末,裴松之注引的《吴录》里还有个更加富含戏剧性的说法:话说这孙权有一日在内室召见杨竺欲谈改立鲁王之事,不知为何却有个太子党下人藏在床底,把对话听了个正着。陆逊的侄子陆胤听报大惊失色,赶紧和孙和秘密会见磋商对策,两人商量过后,决定让陆逊带头劝谏,阻止圣意。却说这孙权正要实施和杨竺密议的计划,但见这陆逊的奏疏左一封右一封翩然而至好生奇怪,不得不怀疑是有人泄了密。杨竺当然辩白说不是自己,并且从行程推理肯定是陆胤所为,孙权向陆逊问及缘由,陆逊也把责任全推给了陆胤。孙权分不清是谁,只好把陆胤、杨竺一起下狱拷打,可怎料这陆胤是硬汉兰博附体,钢筋铁骨就是不招,反倒是杨竺受不住拷打屈打成招,被定性为逆臣处死。

显然,这个故事要生动得多,因为杨竺等人资料的缺失,好多人在讲述这段历史的时候也会糅合进这个故事的说法。但是这个孙吴版《潜伏》的逻辑却远不如《三国志》官方版本站得住脚。首先,陆逊就算对现状再没清醒认识,难道不知道招出陆胤就意味着大势去了一半,还会用这么蠢的方法去极限一换一,没整理好逻辑一问就供出陆胤吗?可能有人会说,如果这陆胤就是陆家公认宁死不屈的钢铁侠呢?或者陆逊就是被逼急了只能犯蠢也有可能嘛。但即使如此,陆逊死后陆抗收召之时,史书也明文书写孙权是用杨竺的进言再次质问。按这个故事的说法,杨竺此时已经被定性成了吃里扒外的生事逆臣,甚至可能已经被杀。难道孙权还会用一个S级政治犯的说法继续质问陆抗,给人留下话柄?

不论如何,陆逊的死对于鲁王党来说都是一个很值得弹冠相庆的事。还正发愁怎么收拾这个碍眼的老东西,没想到他居然挖了个坟墓把自己埋进去了!至此,太子党的势力受到了毁灭性打击,似乎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止鲁王一派上位。但接下来的事情很让孙权郁闷:就在自己的宫殿以内,发生了雷击庭柱、大桥的事件,茶陵县也突然洪水溢出淹没民宅。按照董仲舒他老人家“天人感应”的说法,这是说明上天在向国君示警,来让无辜的柱子、百姓买单。但毕竟灾异年年都有也不用太过敏感,真正让孙权气愤震惊的是,就在宫内,魏国的降将马茂居然妄图杀死自己劫持大臣来归附曹魏,共犯者里居然还有吴国的印章大使(符节令)、中级将领(牙门将)和禁军统卫(无难督),每个都是重量级人物!

不难看出,马茂这个计划虽然相当异想天开,但是准备工作却做的相当充分:符节令可以签发具有法律效应的官府文书,能拖延控制住各地勤王军,至于建业内的救兵,就让牙门将和无难督一个管外一个管内控制宫城,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把恐怖袭击事业组织化、正规化。虽然马茂的计划最终流产,但这件事却给了孙权很重的心理打击:近身的将领和大臣都要反我,那我是得多不得人心?我身边还有谁可信?

为了抚慰圣心,一年后,有着孙权同学背景的孙家名将朱然特地在提前上好了捷报以后领军出征柤中,要为自家皇帝出一口恶气。魏军守将李兴得知朱然孤军深入,领军六千想绕到朱然背后,打一场歼灭战给朱然包成饺子。朱然对此早有防备,走到一半突然趁夜里后队变前队向后进军,和正打算准备阻击朱然的魏军撞了个满怀。这一下歼灭方突然变成了被歼灭方,魏军撤退的道路反而被朱然拦住,魏军损失惨重,丢下了一千多具尸首以后大败而逃。本来不抱希望的孙权得知告捷以后喜出望外,特意拿出朱然提前上好的奏表给大家分享,似乎也找回了一点当初君臣默契,开辟江东的感觉。

光荣《三国志12》里的朱然形象

借朱然这次立功为契机,孙权对政府的官员构成进行了大调整:鲁王党首号重臣步骘接替陆逊成为丞相,大司马拆成左右两部,由方立大功的朱然和鲁王党打工王全琮分别出任。荆州也同样分成了两部,由诸葛恪为大将军坐镇武昌接任陆逊统领一部,并设立了“上大将军”的怪异官名,由鲁王党另一个重臣吕岱统领另外一部。

在这次洗牌中,鲁王党可以说是获得了全面优势。为了在地位上使鲁王势力压过太子,甚至还增设了“上大将军”来凸显尊贵,好比是今日的“会员”之外再加“超级会员”。虽然太子党有一个诸葛恪任大将军掌管半个荆州,但丞相的位子,却是由鲁王派最德高望重,一直坐镇西陵的智勇老臣步骘遥领。全琮更是不用多说,唯一一个特殊的存在就是朱然。朱然本人是孙家亲信将领,可他并没有偏向鲁王党一方的记载(他的儿子朱绩反倒有拒绝鲁王攀关系的记录),而且传给了他政治遗产的义父朱治先前为吴郡太守,反倒有帮助江东大族引进仕途的背景。可能,孙权是想找一个缓冲点,以威望卓著的亲信将领朱然来出任左大司马毫无争议,这样也可以渐渐软硬兼施地演变朝堂构成。

但是,目前看来一片大好的形势,真的能如孙权所愿稳固到他所期望的时候吗?


江左山雨——孙吴中后期的政争与嬗变:(二)天变地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