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与长安,千年的恩怨情仇,影响至今的悲哀。
很多朋友问,我科普那么多揭露两京的知识,为什么到今年,仍然会有这种组团地域攻击,抹黑历史的行为?

这要从历史说起,听我一一道来:
早在西周年间,周武王自称周人为西土之人,仰望伊洛地区,称之为天室;认为洛阳作为天下之中,这就是“何尊”所记载的:武王要在天下之中的洛阳,治理民众。

然而武王天不假年,还没有迁都洛阳就病逝了,到了周成王时期完成了武王的遗愿,建都并迁都至此。
到了这里一切都正常,然而,随着宝鸡的一个官方号质疑丰镐宗周说,就不再平常了:

此外,在2020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办公室副主任何驽就发文暗示,后来被围攻删掉评论:

为什么被删呢?根据另一个中国社科院在读研究生的以往经历,以及涉及的地域旅游利益,答案呼之欲出:

同样的,今年三月,中国社科院正式发文,认为新的考古发现将改变2000年来传统看法,并且考古支持宝鸡才是宗周:

东汉年间,班固写下赫赫有名的《两都赋》,影响了后世《三都赋》导致洛阳纸贵,唐朝的《两京赋》。
但是你知道班固为什么要写《两都赋》吗?答案是根据《两都赋序言》记载:西土耆老,咸怀怨思,冀上之眷顾,而盛称长安旧制,有陋雒邑之议。故臣作《两都赋》,以极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
意思是:关中之人,心里常怀怨念,因为西汉定都长安,让长安发展的很好,然后就各种夸长安以前怎么怎么样,然后不停的说洛阳的坏话,意思是想让汉皇重新定都长安,班固作为陕西人,写了《两都赋》,目地是为了驳斥这些说洛阳坏话的关中之人,于是就把洛阳城和长安城的优点都说了出来。
同样的事情在唐朝也上演:
根据唐玄宗颁布《幸长安制》:朕粤自镐酆,省方瀍洛。属九服宁晏,四时顺成,殊徵庞殷,景福纷委。遂荷灵眷,登於介邱,先天成功,允答休佑。盖敬天知命,不敢以宁也。我来於东。岁亦数稔,而西土蓍老,傒予多怨。况关辅之地,顷则有年,宜叶卜征之祥,式展时巡之义。可以今年闰九月十日取北路幸长安。
大致意思是:我在洛阳,过的很顺利,万国来朝(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这次在洛阳呆的时间长了,导致关中之人心有怨念,所以我今年要去巡幸长安。
现如今,因为城市地位的政治原因,上个世纪,还有十几年前确实有一些学者说过洛阳陪都论,最出名的莫过于位于陕师大的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以及史念海。
但是,随着史料和考古的深入了解后,最近越来越多的学者支持唐朝双首都制度,其中就包括现在最著名的陕师大历史系教授于赓哲老师:

以及各大媒体:




也有学者认为唐高宗时期迁都洛阳。具体可看本人两篇文章,纯史料:


最后,抛开一些个人学者的看法,比如说这位说夏朝就是古埃及的:

以及中科大教授孙卫东也曾提过夏朝是古埃及:

这些信息是会在学术界传播的,所以很容易出现连史书都不看,直接照搬的言论。
最后,请各位陕西网友以及河南网友注意,别被这个集团挑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