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又一部“雨果奖”作品动画化!超级国际团队被原著迷住的秘密是……

2021-02-09 13:52 作者:动画学术趴  | 我要投稿


作者/小趴

没有宇宙级别大事件
只有一场小小的角色扮演


一个真正「全球化」的故事

爸爸叹了口气,又微笑起来。他看着落日,又诵道: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我默默地记诵着,诗句里有什么东西打动了我。
我试着用语言描述这种感觉:“就像一直温柔的小猫,在我的内心深处轻舔。”
爸爸没有笑话我,反而严肃得点点头。


这段认真琢磨着中国唐诗的对话,来自一对日本父子;而他们自己,也被无数东、西方读者琢磨过千万次。

这对父子来自科幻短篇小说《物哀》,它原本收录于《日本未来时》这部收录了美、日科幻作家作品的作品集,而这部作品集又源于一个大胆又奇妙的企划:让其中一半美国作家写日本主题的科幻小说;让另一半日本作家写美国主题的科幻小说。


《日本未来时》中国版封面


其结果,就是多数文章出现了混血味儿:比方说优柔寡断的美国大汉,或者干脆利落的日本姑娘。但《物哀》这一篇,却为众多读者(无论东、西方)着迷,并斩获了2013年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奖


《物哀》一上来就是个极大的“伞”的汉字故事中宇宙飞船的造型与内涵,都与这个字非常相似


文章波澜不惊,但是情绪的暗流流淌始终,主角,一个因末日危机,自小与父母分离的日本男孩,与一个国际化团队共同漂泊于宇宙之中。在一次危险的宇宙作业中,他一面回忆着童年往事,一面重新确立了自己的身份认知:日本人。

这是一篇令人信服的文章,全文委婉诗意,充满东方情调;编排通俗明了,日本本土文化与故事中各色不同国际文化形成交织,仿佛围棋的黑子与白子般鲜明。而待结尾之时,又仿佛围棋的最后一子落毕,棋盘上的日式“物哀”格局,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东方文化的“韵味”得以显形

这篇小说的作者是美国人——就像之前所说的那个企划那样,这实在是十分难得,不过当你知道他的名字之后,可能内心会有几分了然:

华裔作家刘宇昆

中国的科幻迷,应该已经喊出了他的另一个热乎的绰号“小刘”了。


大刘(左)与小刘(右)


“大刘”刘慈欣,“小刘”刘宇昆。刘宇昆,不仅给予过大刘一些有关《三体》的具体内容编排意见,还将大刘的作品《三体》系列第一时间精准地翻译为了英文版,为《三体》获得2015年雨果奖最佳长篇奖做出了重要工作。


刘宇昆代替未能赶到的刘慈欣领取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实际上,小刘自己的科幻作品,得奖比大刘要早,在2012年和2013年就曾连续两次获得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奖

但同样是科幻,两个人琢磨的方向几乎完全不一样。

比起大刘作品中宇宙级别的大事件、大构思,小刘更擅长的是,利用科幻的时、空转换,来突出描绘多元文化对个人成长带来的认知冲击生活矛盾。而这一点,则与他自9岁移民至美国后,所遭受的多元文化冲击和自我身份定位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科幻这一写作类型的加持下,刘宇昆想要表达的问题,总是可以击中无数多元文化下,拥有相同问题的人们。


刘宇昆2012你年获奖短篇科幻小说《手中纸,心中爱》 该作斩获雨果奖、星云奖和世界奇幻奖;故事塑造了一个中美结合的家庭,而其中的儿子则遭受着身份认知的痛苦


而来自《日本未来时》的这次“命题作文”企划,无意间使得一位拥有中、美双重文化背景的作家,以一个日本主人公,演绎出了《物哀》这部更加“全球化”的作品。

尽管小说的主角是日本人,但其中的哀愁,何尝不是东方博大文化中最熟悉的一种;再加上刘宇昆已在西方科幻文坛耕耘多年的经验,一篇可以同时触动东、西读者的小说,得以出世。

也正是看中了《物哀》中这份想象力的普适性,一个重磅国际团队,也开始琢磨着将它动画化——



因“共鸣”而走向一起的国际化团队


这不是刘宇昆的小说第一次被动画化。

在2019年Netflix出品的充满实验性质的动画短片合集《爱,死亡和机器人》中,由刘宇昆原作短篇小说《狩猎愉快》改编的第八集动画短片,拥有独一份深沉的韵味


《狩猎愉快》动画截图狐狸精与清朝男人,遭遇蒸汽朋克,这是一个诡谲又迷人的故事


尽管Netflix的改编,在画面上尽善尽美,尤其东、西方视觉元素的魔幻结合,形成了一种诡异的张力



但在结尾的处理上,众多原著党仍然认为,偏了:原著最后一句充满诗意的含蓄祝愿,变为了更加欧美化的“快意恩仇”。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而决定将《物哀》动画电影化的中国团队,也遇到了与上述同样的问题,几乎走了一年半的弯路。

在拿到《物哀》的版权之后,微像文化——一家专注科幻领域、涵盖从版权到开发到制作的公司——虽然初始判断《物哀》具有国际市场的潜力,但由于公司和资源都在国内,团队还是决定先针对中国国内市场进行影视改编。


《物哀》动画电影概念海报


科幻作品,在中国可以说正迎来“黄金时代”。继刘慈欣的《三体》拿下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郝景芳《北京折叠》在雨果奖上梅开二度之后,科幻类作品在中国,也逐渐开始走进主流的视野。

2019年,同样改编自刘慈欣科幻小说的、集聚了中国电影工业力量的《流浪地球》,在赢得了全国上下的高口碑的同时,又创下了46.8亿票房奇迹,这一切都给中国科幻题材打了一剂强心剂

本土科幻类影视,也乘着这股气势,继续开拓科幻新的可能性:有乡土范儿科幻喜剧《疯狂的外星人》;惨烈“试错”的《上海堡垒》;全程几乎0特效的、聚焦家庭情感的《被光抓走的人》。



科幻类型的维度,似乎在中国不断被拓宽。那么自然,《物哀》这一部具有独特气质的科幻作品,也有着无限潜能……

然而,在朝着本土化方向工作了一年半之后,《物哀》团队却越来越惶恐


“它似乎背离了《物哀》最宝贵的核心点,它变成一个只属于我们本土市场和本土文化的故事。”
——微像文化CEO张译文


由于《物哀》的情节和情感起伏较小,而当下国内市场与《物哀》同样体量的项目,在类型上都是很明确的,因此,团队自然选择了将《物哀》做一个强类型的加持,“在动作、场面上做一个改编”“增加一些人物”等等。

而一年后,团队痛心的发现,这种做法与他们的初心南辕北辙。对此,微像文化CEO张译文坦诚道:

“在中国科幻市场逐渐打开后,怎么建立一个科幻的中国语境,尤其是中国科幻的审美体系——这个其实是成为了我们公司,无论是做《物哀》也好,还是做其他项目也好,一个非常核心的一个目标。
只要提到科幻电影,你脑海中的要不就是日本动漫的那种,要不就是美国好莱坞的那种。我们贸然也去做同样的东西,可能会做得不伦不类。但我们又没有找到自己本土的科幻审美体系是什么?
所以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包括《物哀》最初去做本土化改动,其实也是在探寻这一点。不过随着项目的深入,我们发现,可能本质上,其实还是东方跟西方的文化审美不一样。
他们的宇宙在他们的概念中是一种样子,那我们对于宇宙的理解可能是不同的。”

团队紧急叫停了这个已经开发了一年半的路线。并重新审视《物哀》原作,最终决定回归作品本源的东西,为此,市场方向也随之调整——

“本土市场肯定需要符合本土审美的那些科幻项目;
但我希望《物哀》能开创一个,站在一个东、西方连接的一个立场上面,去把东方的价值观和审美体系放进这个片子里面,做一个跟之前的好莱坞的科幻动画电影,完全不同的一种风格,也许能形成一种新的审美的体系。”

最终,微像文化决定让《物哀》回归全球市场,做一部完全忠实《物哀》原作精神的电影。

而一部面向全球市场的电影,当然需要一个国际团队的助力。

而有趣的是,在寻找合作伙伴的过程中,为《物哀》原著精神所打动、并最终加入了《物哀》团队的,大多数也拥有着多元文化背景。

为了了解有关这个神奇的、由中国企划、创作成员涵盖多个国家动画影视项目的更多信息,学术趴也专门采访了,最终负责了《物哀》这部作品动画电影改编的4位创作主力,包括:


电影导演——Charlie Bean(美)

电影监制——盐田周三(美籍日裔)

电影原著作者——刘宇昆(美籍华裔)

电影出品方——微像文化CEO张译文(中)


《物哀》到底会是怎样的一部科幻动画电影?

它的最大看点又会是什么呢?

且先听听他们的说法——



学术趴 对话《物哀》导演&制片>>>


《物哀》导演:Charlie Bean

美国知名动画导演 • 艾美奖提名导演

代表作:《小姐与流浪汉》《飞天小女警》《乐高幻影忍者》《乐高蝙蝠侠》


《物哀》制片:盐田周三

动画公司Polygon Pictures 创始⼈

上海白玉兰电视节动画单元评委 • 日本电子艺术⼤赏、法国昂⻄动画节评委代表作:《亚人》《希德尼娅的骑⼠》 《BLAME!》《哥斯拉》《创:崛起》


学术趴:请问二位共同参与到《物哀》动画电影项目的契机是什么?


Charlie Bean:盐田和我在以前共事过,我们一直合作得非常愉快。几年前的晚上,盐田把刘宇昆先生的《物哀》介绍给我。当我读完了这部小说后,我就马上联系盐田,问他我是否可以参与这个项目的制作。

因为我实在是太喜欢这个故事了!

这个故事深深触动了我,我可以感觉到和盐田一起的话,我们可以把《物哀》改编成一个很特别的动画电影。


盐田周三:是这样的。2019年7月份,我在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上有一个讲座。讲座结束后,我遇见了《物哀》项目的另一位制片人,之后也一直保持着联系,后来她发给了我《物哀》的原著小说

我一下就被这个故事迷住了!

我觉得我一定得参与把这个故事改编为动画电影的工作。然后在2020年2月的时候,我正好去洛杉矶,于是我把这个点子告诉了Charlie


学术趴:《物哀》剧本最打动您的地方是什么?


Charlie Bean:故事的每一个独立的部分,和它的结构都很好。

但是这整个故事为我带来的震撼,要比其中所有的细节的震撼叠加起来还要强烈。

我最受感动的是,我们主人公翔一生的旅程。我觉得刘宇昆先生所想表达的,并不是翔一生中的某一个瞬间,而是他一生中所有瞬间的总和,就像围棋。



盐田周三:没错,就像Charlie说的那样。我非常爱《物哀》原著小说中的一句话,“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单独的个体,而要从牵绊每个人的关系网中来定义。"

这句话的哲学,是非常有亚洲文化特点的,同时也是应该分享给整个世界的。特别是现在的人们是那么在乎别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特别在乎自己做的努力是否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刘宇昆先生创造了一个新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虽然并不是无所不能,但是他的个人英雄主义却在最重要的时刻发挥到了最大的作用。

当我第一次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可以想象到这个故事展现在大银幕上,作为一部科幻电影十分有趣,但同时又十分安宁和宏伟。


学术趴:《物哀》为什么会采用动画形式?您认为动画化的最大难点在哪里?


Charlie Bean:我们选择3D动画形式,不仅是因为,我们多年来制作动画的背景使得我们在阅读剧本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用动画构建画面,同时也是因为,动画能够基于我们更多风格化的创作手法,让我们的视觉元素更上一层楼,这一点上,真人电影是无法给予的。

我觉得这个项目的情绪和设定是最适合这种表现方式。

而且我觉得在受众观众群中,动画和科幻有着很多的重叠。


盐田周三:对呀,当我读剧本的时候,我已经看到了这个故事在大银幕上呈现出来时的样子。

我构想出了很多既艺术又时尚,同时有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画面。

当然了,我们选择3D动画来呈现这个故事,也是因为Polygon是一个3D动画公司。但是我也希望,我们的这部作品在审美上会和观众看过的其他3D电影都不一样。


Polygon,日本最大以及历史最悠久的CG动画制作公司; 2014年推出动画《希德尼娅的骑⼠》震撼⽇本及全球动画业界; 与孩之宝共同创作制作《变形金刚》系列动画剧集; 迪士尼、亚马逊、Netflix长期动画制作优质供应商; 五次艾美获得者
Polygon代表作之一动画剧集《希德尼亚的骑士》截图
Polygon代表作之一动画电影《BLAME!》截图


我和Charlie的目标是创造出的非常独特的画面,它既不是传统的日式动画也不是写实的3D动画。


学术趴:为了最大化还原《物哀》的原作趣味,团队还做了哪些努力和探索?


Charlie Bean:对我来讲,在动画电影中还原《物哀》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个故事是非常富有情绪又很美丽。这是我参与这个项目的初衷

我和盐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刘宇昆先生讨论他的故事的主题和含义。刘宇昆先生和我们畅谈了很久:关于他为什么觉得这个故事重要,为什么要写作这个故事的初衷——我们得到了非常宝贵的灵感。

我们也同时讨论了如何、在哪里可以把故事进行一些拓展,毕竟原著小说非常短。这个对话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启发,我们希望在之后还可以与他进行更多的交流。他真的很厉害。


盐田周三:绝对是这样的!和他的交流确实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启发。

我很惊讶刘宇昆先生能够如此深切地表达和抓住“物哀”的这个概念,这是一个在日本自11世纪开始有的一种美学。

我认为这里有很多的方面我们可以去在原有小说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但是我们会坚持这个小说的核心概念,就像我在之前说的,一个不一样的英雄的概念。



学术趴 对话《物哀》原著作者刘宇昆>>>


《物哀》原著作者:刘宇昆

英文科幻文学具权威的中文译者 •蜚声海外的科幻作家

作品两次获得雨果奖,以及星云奖等多项世界科幻⽂坛⼤奖


学术趴:对于《物哀》这次的电影化您有什么感受?在此之前,您有过关于《物哀》影视化的想象吗?以及您认为《物哀》适合用动画来表现吗?


刘宇昆:我觉得小说就是小说,电影就是电影,两个叙事媒介完全不同,各有长处,所以我写小说的时候从来不考虑影视化的问题。

现在开始这方面的工作我当然很兴奋。影视化的过程是再创造,需要把故事完全解体再重新组合,基本是新作品。

动画这种媒介特别适合科幻题材,特别是日式科幻题材。


学术趴:您平常会关注动画类内容吗?您比较熟悉和喜欢的动画创作者及作品有哪些?


刘宇昆:我很喜欢Pixar早期的作品。现在我比较喜欢看独立作者做的低预算小电影。


学术趴:作为原作者和监制,在这次的项目中,您比较注意和负责哪些方面?


刘宇昆:我主要关注故事和剧本。

我多次和制作团队沟通,阐述我认为这篇小说吸引人的地方,鼓励他们用影视独特的叙事方式来表达《物哀》里对人性人情的思维。


学术趴:《物哀》电影版是以全球市场为目标的,您觉得观众应该以怎样的心情去期待和关注《物哀》电影版?尤其您认为《物哀》电影版最大的看点,对中国观众来说将会是什么?


刘宇昆:观众想看什么我不想断言。我个人觉得《物哀》这篇小说最吸引我自己的是一种境界,天人一体,物凋物哀。这种感觉不能用语言来描述,只能通过经历来领悟。

影视作品一个长处就是可以撇开语言的限制,直接给观众一个体会。



学术趴 对话《物哀》出品方微像文化CEO张译文>>>


微像文化

中国银河科幻联盟成员

中国科协“科学与影视融合论坛”协办单位 中国科幻⼤会科幻影视创投会承办单位

美国主流科幻杂志《Clarkesworld》、世界科幻⼤会合作机构 美国奇幻科幻协会机构会员


微像文化CEO张译文


学术趴:在决定了走全球市场路线后,《物哀》团队接下来是怎么寻找合作伙伴的?


张译文:第一其实还是回到《物哀》作品本身,它本身的内容里面东方文化和价值观宇宙危机之下的呈现部分。

日本的创作者其实是比较擅长处理这种小幅度情感变化的故事,这是日本的创作者特别擅长的东西,并且原著中的“物哀”精神是日本非常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所以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就希望找到日本的合作方。


Polygon代表作之一动画电影《哥斯拉:怪兽行星》截图


比较凑巧的是,在前两年举办的中国动漫国际博览会上,我们公司做了一场活动,关于探讨科幻与文学改编跟动画之间的关系,在那里,我们认识了来自日本的盐田周三先生!

作为一位日裔美国人,盐田先生也有在美国成长的经历,英文非常好,不需要再请翻译,我们交流得很顺畅,我们预感到,他和《物哀》故事这个故事能够产生一种更为深刻的理解。当他读过《物哀》的故事,果然非常喜欢而且被故事所打动。

他跟刘宇昆一样,都带有多元文化冲击之下的自我文化认同的这个困境,他认为,这个小说里面讲到了很多日本文化的东西是他小时候常常听到,但现在渐渐不被提及的一种传统文化。

此外,他之前跟好莱坞的合作非常多,公司的技术能力也很强。因此就确定了初始的合作,而后来加入的我们的美国知名的动画导演Charlie先生,也是由盐田周三先生引荐的,Charlie本人也非常为《物哀》这部作品着迷。

在这个合作过程中间,用文本内容本身,以及它传达出来的精神内核,寻找志同道合的人,是我们自己做项目的一个原则。

然后有一个更巧的事情是,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这个项目中概念设计和形象设定的工作,我们所有的画家和视觉艺术家,都是来自于全球各地的,南非的、墨西哥的……我们常常处在不同的时区中,寻找一个适合开会的时间就成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它的创作过程几乎是一个多元文化碰撞的过程,我们也拥有了一支多元文化的队伍。


学术趴:新冠疫情对《物哀》项目有什么影响?


张译文:项目开始于19年的下半年,没多久就遭遇了疫情。但是反而让我们觉得,《物哀》这个项目对于这个后疫情时代,更具意义。

疫情的时候,盐田周三先生的一句话很触动我,他觉得当今世界处在一个非常分裂和撕裂的状态中间,疫情把这一切都暴露出来了。

过去大家对于多样文化本身的存在是很习以为常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大家各有各的文化,我们互相包容,一起协作等等的认知是很统一的。但疫情后,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本来的面目被激发出来,变得越来越分裂。很多的真相暴露出来之后,大家可能只寻求自己能看到的那一面。

所以盐田周三、Charlie还有小刘,我们之间开会的时候就谈到这一点,过去去探讨多元文化都是没有人在意的,因为这个东西没有什么好探讨,大家都认同。但是从2020年之后,我们都认为,其实大家都需要这个点,就是我们怎么去重新看待不同的文化,以及如何共存。

因为《物哀》这个故事本身是一个末日之下的缩影,它的那艘飞船内部的生态就是由一个多元的人员组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每个人在遇到问题,遇到危机的时候都有自己的处理方案。

最终我们应该怎么去认识身边彼此的这些人,我们怎么去共同解决面临的问题,我觉得这个点是我们今时今日做这个项目可能更有价值的地方。

然后恰好呢,我们又是来自于全球各种不同文化的一个集合体


学术趴:为什么要选择以动画的形式来呈现电影呢,然后您认为动画化的最大的难点在哪里?


张译文:我们的团队也拥有大量的科幻项目的经验,第一次去改编《物哀》的时候,其实想的是真人电影方向。但做了很多种不同的尝试后,我们整体放弃了整套方案,无论从内容改编方向还是制作方式,我们都放弃了。

原因还是,动画电影的形式,让我们可以更加抽离现实一些,然后可以去呈现更具想象力的画面。

而《物哀》的整体美学体系,往实了做就会失去了它本身的味道,最终我们才决定用动画的形式来去,最大化保留最早打动我们所有创作者的那些东西。

所以我现在看到他们做出来的一些视觉的方案,我觉得非常棒。就是那个东西真人影视是做不到的。而动画它极大地还原了原著本身的美感,我觉得只有这一点只有动画才行。


学术趴:这个项目大概会做多长时间?


张译文:因为现在我们处在前期的策划跟开发,还有视觉设定阶段,这个周期可能会至少持续一年时间。

我们也希望说,在未来可能3年左右吧,把这部作品给完全做出来。接下来一年很重要,2021这一年是最重要的。



本文来自「动画学术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又一部“雨果奖”作品动画化!超级国际团队被原著迷住的秘密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