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李翔」|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2021-09-11 16:08 作者:北京墨真书画院  | 我要投稿




【个人简介】

李翔:1962年10月出生于山东临沂,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文化工作系主任、教授,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员,第四、五、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就学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和中央美院。多年来勤奋努力,创作了大量美术作品,参加过许多全国性重要展览。组织并主持过许多全国、全军性的美术展览和学术研究活动并多次担任全国、全军美展评委。作品曾在第八、九、十届全国美展中获奖,曾获全国第二届速写大赛一等奖,选入全国中国画百年大展和首届、第二届、第三届北京国际双年展。代表作品有《红色乐章》《画兵》《父老乡亲》《原乡》《扎西平措上尉和阿爸阿妈》《南沙天浴》《母亲·母亲》《南海·南海》等。许多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德国莱茵美术馆等海内外机构收藏,出版作品集几十部。

【作品鉴赏】

《春云有情  流霞散彩》

90cmX180cm  2015年


笃守虚静写烟云

文/唐戈亮


中国传统山水画,有浅绛山水和青绿山水两条主线。20世纪以来,西方绘画的色彩与光色理念传入中国,开启了由林风眠、吴冠中等,用色彩改造传统绘画的探索。其成就被后世所认同,但也不乏微词。在当代山水画的创作中,李翔的绘画实践引人注目,他吸收了浅绛山水与青绿山水的精髓,加上自己的审美体验,画出了山川的精神内蕴,体现出深厚的传统修养与过人的艺术胆识。


《黄土高原黄土洼》

180cmX97cm  2015年


李翔精研传统山水,对古代经典如数家珍,他从宋代山水中挖掘到“平淡天真”的诗性特点,从元代山水中借鉴到特有的笔墨形式,又从明清山水中追寻相对独立的笔墨个性,最终使山水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相互契合,构建了深具文人品格的绘画主张。那些幽淡空灵的画面,在内蕴上凝集着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以及超然物外的禅学意味,表现出浓郁的个性化气息。佛道所讲求的虚静之说,体现在画面中则为清净雅淡的意境。他笔下的山水流溢着“透似薄纱,淡如冷月”(董其昌语)般的朦胧之美,使画面浮动着文人的书卷气。这种极富诗意的审美表达,完全尊崇了古代文人的美学理想,将山水的气韵和诗情相结合,不迎合世俗的眼,而追寻清新脱俗的个性化表达。


《意彩陕北之一》

180cmX180cm   2015年


作为绘画语言的探索者,李翔更注重笔墨的书写性,追求心手相畅的完美境界。出众的书法功夫,使他在线的运行中能够游刃有余,收放自如,或蜿蜒起伏,或生涩老辣,或笔笔相连,呈现出颇为丰富的线条表现,将个人的情感通过线的游弋抒发出来。每一根线条都代表了心灵的轨迹,敏感而又概括,率性而又本真,直接关联着画家内心的山水情怀。笔笔含阴阳,笔笔不一样,正如古人所云:“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用笔之难,断可识矣。故爱宾称唯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无适一篇之文,一物之像,而能一笔可就也。乃是自始及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所以意在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所以,画家总是在有限的题材内,借笔墨宣泄情感,并构成了山水意象性的特点。


《意彩陕北之二》

180cmX180cm  2015年


在艺术实践中,李翔十分重视写生,主张走到自然中去,面向锦绣山河抒写自己的感受。他认为写生就是创作,写生中不可能画同一个地方,因此也就不必重复自己。在与山川同呼吸的过程中,画家获得了情感的冲动和创造的契机,甚至达到了心物感应的状态,于是就产生了“迹化”式的飞跃,将客观自然演绎为心中的山水之象。恰如梵高所言:“艺术,这就是人被加到自然里去,这自然是他解放出来的,这现实,这真理,却具备着一层艺术家在那里面表达出来的意义。”触景生情,写生是山水画创作的原由和启发,也是起点。在李翔的每一幅写生作品里,都凝聚着画家内心的万千感慨与审美想象,最终呈现的是饱含了激情与创造力的鲜活之作,与远离自然,脱离自我感受的作品相比,有着更生动、耐人寻味的表现力。


《沧江叠唱》

134.7cm×68.1cm   2016年


李翔的作品在色彩语言上很有特色,既不是传统的大小青绿,亦不是对比强烈的重彩山水,而是借鉴西方绘画的色彩从而形成了独特自我的中国画色彩语言,呈现出植物色的清新淡雅。在这方面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认为色彩直接牵扯到科学,西方一直在研究色彩,文艺复兴解决了造型问题,但是还没有解决色彩问题,直到两三百年以后,印象派解决了色彩问题,因为那时候的科学足够发达了,首先解决了光的问题,分析了光是怎么形成的,包括分析色谱,印象派根据科学原理到室外写生,于是就解决了室外光色彩的问题,从此掀开了印象派光辉的一页。


《花果山下》

45.4cm×69.1cm  2016年


中国古代绘画只要求随类赋彩,所以色彩一直是弱项。李翔完全跳出古人的思维局限,借用西方色彩观念的合理元素,把它转化为符合中国哲学思维的表现形式。他的作品常以独特的色彩表现为主体,合理借鉴西方色彩的某些特点,通过光色的变幻和中国植物色彩的嵌入,使画面如云烟浮游,如诗般流淌,浅浅的绿色氤氲了山水草木的清新气息。画中那大片的绿,像是覆盖了春天的色彩,代表了生命的存在和勃勃的生机。只是它并不那么醒目和耀眼,而是温润柔和地将山水表现得清淡而又朦胧。这种以淡彩为主的审美形式,既突显了色彩的主要位置,也起到了以色当墨的作用。同时,他又凭借色彩的微妙变化,加强了画面的丰富性,使作品呈现出全新的艺术表现力。特别是近期的山水画,更具虚化,更显朦胧,似天地化合为一之感。


《蒙山春雨》

45.8cm×69.1cm  2016年


在造型方面,李翔同样吸收了西方的造型理念,将西方造型和中国写意适度地结合起来。他的画尽管是平面化的,但是焦点透视和平面透视都巧妙融合在里面了。他认为200年前的文艺复兴把造型解决了,靠的是科学、解剖、透视这些东西,而中国没有那么严格的推理和研究,所以就一直在以线造型的框架中徘徊。当代山水画就应该将西方的造型吸收过来,结合中国的笔墨形式,演绎为当代山水画独特的造型。他的作品改变了古代山水的既有程式,从视角到构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营造出颇具个性的山水之貌。这种个性化的表现,代表了画家的革新精神,不仅丰富了当代山水的表现形式,而且打破了传统笔墨的局限性,为山水画的拓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岁月悠悠天地恩》

136cmx68cm  2018年


李翔的淡彩山水画,可以说是当代画家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蕴含了画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笔墨和西方造型、色彩的全面理解。他以科学的观察方法,构建山水的精气神,拓宽传统绘画的审美范畴。但是无论怎样变化,都以李翔的审美体验为中心,色彩、造型、构成、书法、笔墨都是为内心感受而服务的。画家正是抓住了艺术的本要素,实现了传统笔墨的延续和创新。


《春风满载归家急》

48cmx136cm  2018年


《乐事耕渔天地春》

68cmx135cm  2018年


《漠漠烟中树 层层云外峰 心闲空净净 何处着尘踪》

136x68cm 2019年


《扎西平措上尉和阿爸阿妈》

180x420cm  2009年


《父老乡亲》

230x200cm 2004年


《南海·南海》

230x200cm 2014年


「李翔」|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