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注壶、梅瓶看大同古代酒文化
从注壶、梅瓶看大同古代酒文化
《收藏》 2011年06期 张丽
塞上高原,常年风沙不断,冬季气候干燥寒冷,这里的人们自古就有烫酒豪饮的习惯,故有许多各式各样的注壶(执壶)、注碗以及梅瓶的遗存。山西大同位于塞上的内外长城之间,处在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汇区,曾系辽辖地燕云十六州之一,因此,这里的酒文化古瓷面貌异彩纷呈,风格别具。
注壶、注碗
注碗,也称温碗。它是一种常与注壶配套使用的温酒器,在宋、辽、金时期极为流行。其使用方法是先将碗内盛满热水,然后把酒壶置于水中加温,或者是将加温后的酒壶再放在热水碗内进行保温,俗称"烫酒"。烫过的酒浓烈香淳,被喻为北方游牧民族抵御大漠风寒的"内棉袄"。注壶多施白釉,颈和柄部细短,壶腹较肥,大小高度均在20厘米左右,装饰风格简约,仅在盖与柄处进行贴塑或刻划,纹样喜用花卉、动物和弦纹,器形以莲瓣和瓜棱状装饰较为典型。这些小巧玲珑的注碗。注壶,看似与北方少数民族豪饮的气度不相称,实则是他们汉化后走向定居生活方式的见证,表明他们在饮酒中效仿中原文人煮酒小酌的雅士风尚。温酒器在北方的钧窑、耀州窑、定窑以及南方的景德镇窑中均有生产,元代以后比较少见。
辽白釉带盖执壶(图1)壶高18.5厘米,小口,狮钮盖,流下贴花一朵,沿下及肩与腹部装饰凹弦纹三组。
辽白釉带盖执壶、温碗(图2)壶高15.7厘米,子母口,平顶盖,腹中部饰弦纹一周,通体施白釉。碗口径13.2厘米,直壁深腹,沿下凹弦纹两周。
辽白釉瓜棱狮钮小嘴壶(图3)壶高15.1厘米,狮钮荷叶盖,瓜棱腹,釉白净不至底,细白胎。
辽白釉莲花口温碗、注壶(图4)壶高10.7厘米,瓜棱形长腹饰凹弦纹两周。碗口径7.2厘米,口呈五瓣莲花式,釉不至底,胎色黄白。
辽白釉贴花提梁注壶(图5)壶高14.5厘米,团菊雕花盖,系作绳索纹三叉贴花置于壶口的上端,肩部饰弦纹两周,腹部瓜棱状,白釉薄而亮泽,器形小巧。贴花为辽代常用的装饰手法之一,系先用印模翻出纹样,贴在坯面上再施釉烧成。
金白釉瓜棱执壶、温碗(图6)壶高12.6厘米,口沿外翻圆卷,内凹上覆帽式盖,颈部饰两道弦纹,柄部印曲带状蛇形纹。碗芒口,口径18厘米。碗壶皆精工之作,通体白袖,白胎,质地坚致细腻,器形俏丽秀挺,釉光洁润泽,积釉处略微泛黄。金正隆六年(1161年)墓葬出土。
金黑釉喇叭口小执壶(图7)壶高8厘米,颈部饰凸弦纹,黑釉光亮润泽,外釉不至底。
辽黑白釉高足杯(图8)杯口径7厘米,圆腹较深,白釉下有化妆土,施釉欠匀净;足柄喇叭状,边缘起凸棱,施黑釉。
元影青莲花纹高足杯(图9)杯口径8.7厘米,似一朵盛开的莲花,花瓣间边缘饰连珠纹,内底贴六瓣花为蕊,杯柄外撇,并有纵向放射状凸棱和连珠纹箍。胎灰白,釉色莹润,工艺精湛。器形来自具有胡风汉韵的金银器。元大德二年(1298年)墓葬出土。
梅瓶
梅瓶始于宋,是一种小口、丰肩、小底足的瓶式。
古代墓葬壁画及宋辽金梅瓶多写有“清沽美酒”“醉香酒海”“酒都司使”等文字,表明为盛酒之器。历代梅瓶的器形之美,颇似中国古代美女的千般妩媚,风情万种。它们不仅拥有或挺拔秀丽、或雍容端庄、或浑圆敦实的形体,施挂着或艳美、或淡雅、或静穆、或浓重的釉色,浓妆淡抹,还用或典雅、或奔放、或华贵、或纤巧的纹样装饰得美轮美奂,美不胜收。
据现代学者的观点,梅瓶的雏形来自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契丹族的鸡腿瓶。鸡腿瓶是这个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射猎的生活需要而创烧出的一种小口平底、上粗下细、状如鸡腿的长腹瓶,用于运水或储酒。而小翻口或倒梯形口、腹部细长且布满凸凹的弦槽造型,是为了便于在迁移途中绳索捆绑背运。辽上京白音高劳窑、赤峰缸瓦窑和大同青磁窑都是辽代鸡腿瓶的重要产地。高劳窑产品呈茶末釉色,胎粗色黄,质地厚重坚致。缸瓦窑产品釉色灰绿似茶末,有时闪灰黄,混杂不透明。这两处的鸡腿瓶肩部发现有乾统年号或姓名刻款。大同窑场的产品多黑釉、褐釉和茶末釉器,釉厚而润泽,胎粗体重,周身突显凹凸弦纹,烧制时间从辽代开始持续至元代。
梅瓶的器形演变过程,首先是反映了使用者的生活习惯和它的实用功能。而地域性决定了南方所产梅瓶低矮小巧,北方所产梅瓶挺拔清秀。北宋梅瓶修长,南宋梅瓶圆润,多小口外撇,胫部细长且略直,共同特点是底小,亭亭玉立。北方以河北磁州窑、定窑等名窑为代表,磁州窑的刻划剔绘尤为洒脱,颇具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有白釉黑花、白釉划花、黑釉白花等装饰方法。辽代梅瓶因受北宋北方窑的影响,有茶末釉和白釉剔粉、白釉划花、白釉剔粉填黑等种类,大同地区辽金时出产的梅瓶尤以黑白釉剔刻花纹别具特色。
辽金时期大同地区的鸡腿瓶,因作为当时百姓生活中的贮酒水大宗用器,生产量很大,所以大多胎体厚实,制作较为粗糙,器身常常布满一道道凸凹的弦纹。白釉或黑褐釉饰剔刻花纹的梅瓶则属该地窑场的精品瓷,这些梅瓶中施白釉者为遮盖坯胎上的瑕疵而普遍敷化妆土,釉色白中泛黄,纹饰是剔刻化妆土后再施釉,黑釉器釉水浓厚,乌黑润泽,纹饰直接在釉层上刻划。其装饰技法以剔刻花最富代表性,纹样有牡丹、菊花、荷莲、卷草、曲带纹、几何纹等,以大花大叶缠枝状形成连续式的构图为特点,装饰部位偏重于瓶肩及上腹部。其以端庄大气的造型、犀利流畅的刀法、疏朗鲜明的装饰风格,反映了当地淳朴而率真的乡情民风。
辽茶叶末釉鸡腿瓶(图10)高31.2厘米,圆唇外撇,瘦长腹,腹部数周凸凹状弦纹,平底。
辽白釉剔花梅瓶(图11)高28.6®米,胎体敦实厚重,纹饰于肩腹部,上层曲带纹,下层缠枝牡丹花叶纹并以弦纹相间。剔有两层纹饰,上层S形曲带纹,下层连续卷草纹。卷草的叶片呈圆头状内卷,肥润舒展,生机勃发。
辽白釉刻花梅瓶(图12)高37.1厘米,主题纹饰刻划缠枝牡丹,上下两层辅以莲瓣纹。刻花图案分三组,腹部主题纹刻大朵牡丹缠枝摇曳,花叶披纷仰俯有致,初露的花蕊由怒放的花瓣中抽出,肩与胫以尖头状莲瓣纹各饰一周。这种类似于牡丹硕花肥叶生机盎然的花卉纹饰风格与构图,也同样常常运用在罐类器物的装饰上,而且通常分布在器体的肩腹上半部分,应是草原民族席地而坐所追求的最佳视觉角度。整体纹饰既图案化又充满律动感,仿佛那朴实无华的花草被赋予了强烈的生命力,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金黑釉划花梅瓶(图13)高31.5厘米,形体粗壮如柱,肩周及足部露胎,上腹装饰大叶形划花纹饰。
北宋北方窑梅瓶与契丹族的鸡腿瓶互为影响,形成了共同的时代特征,总体上造型高耸挺拔。相对而言,江西景德镇窑、吉州窑等所产梅瓶明显较北方窑的矮胖,肩溜,腹径加大,形体小巧。这缘于汉族的农耕生活圈相对稳定,故将瓶身缩短,稳定与美观二者兼顾。
宋黄釉斑纹梅瓶(图14)高32.5厘米,胎体致密,釉色呈深浅不一的自然状斑纹,形体线条优美流畅。出自晋中地区。
元代梅瓶风格统一,小口外折,短颈呈上窄下宽的梯形,肩部较宋代的更丰满,胫部也随之增大,至足部微外撇,增加了重心的平稳程度。明代伴随青花瓷烧造的成熟,梅瓶的品种多达数十种,当时生产数量之大,仅桂林明靖江王墓群就出土300余件。清代除仍烧制前朝的花色品种外,五彩缤纷,品种足百,登峰造极。
元白釉黑彩绘花诗文梅瓶(图15)残高33厘米。
在瓶的肩腹与胫处以单线勾勒手法装饰三层花卉,并于瓶腹的中部题:“相逢不饮空归去,元(原)来两个都无钱。”。另一瓶题:“行退路远客愁水,日晚思乡人恨马。”残高35厘米(图16)。两瓶所题诗文的笔体遒劲酣畅,寥寥数笔道出了劳作者的几多辛酸与无奈,而又不乏诙谐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