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他 人 即 地 狱 。

2023-06-06 22:09 作者:秃头研究所新传考研  | 我要投稿


◼️ “没有第三方管理机构的存在,人类彼此间的关系只能陷入所有人对抗所有人的战争中去。”霍布斯在《利维坦》的开篇便借用原始部落中社会关系发展的假定案例提出了这一在其核心思想中最为重要的观点。失去必要的规则约束,放任自由主义的结果便是权利与义务的错位,个人甚至难以确保自身的健康安全。虽然霍布斯是在政治学角度中对个体社会活动基础作出的判断,但若是将其挪用至当前的网络舆论环境中,似乎也有着恰当的解释意义:当匿名化特征凸显后,个体之间的传播活动便容易陷入「所有人向所有人施暴」的危机之中。


◼️ 这里请注意对匿名化的指称并非是简单的姓名隐匿或身份潜伏,毕竟近年来账户实名与IP地址前台化的情况已属实普遍。实际上,匿名化是关注个体在进行交流活动时的所呈现出的人格扁平、单一,缺乏鲜活特性的情况,由此使得传播过程无法构建起正常的情境。


◼️ 试想一下平常的面对面或其他人际沟通形式,在对话时,我们是可以清楚地明白对方是个同自己一样拥有情感体验与过去生活经验的个体,因此将更加顾及其情绪,保持适当的礼貌;但同样的沟通逻辑进入到数字媒介平台中将发生直接的改变,首先是网络随时允许退出、切割的弱连接关系促使传播者倾向于认为言说之对象完全是与自己毫无关系的陌生人;其次由于传播符号和电子屏幕传播的限制,个体对网络中其他用户的了解也只限于只言片语的琐碎信息,难以构建起完整的角色认知,因此便容易通过揣测式的常识认知途径补充剩余的空白内容;再加上目前对网络言论过度的认定界限模糊,群体性的事件中结果往往只有「法不责众」。


◼️ 「所有人向所有人施暴」,换种说法,只能让人联想到「他人即地狱」。这是萨特在名为《紧闭》的剧本中谈到的概念:三个鬼魂在等待下地狱的过程中相互猜忌、迫害、欺骗和折磨对方,直至最后,他们终于发现,原来自己已经身在地狱之中,正是对他人的凝视和控制的欲望,使得彼此之间的自由意志皆受到损害。


◼️ 去年4月,一位为自己父亲送饭叫跑腿打赏200元的上海女子从32楼跳了下去(河马被夹死在水槽里(秃头小号):她从32楼跳了下去),一年过去,又一位在丧子之痛下却因妆容、服饰穿着遭到网暴的母亲选择从24楼坠亡。周而复始的循环里,是一个又一个在他者的愤怒、嘲讽、质疑、偏见、鄙夷中不堪重负的人,是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


◼️ 在《人物》杂志所撰写的德阳因网暴去世的安医生事件后续中,她的丈夫对记者说:“从小总听老一辈说「唾沫星子淹死人」,想不到,自己的身边人真的被淹死了。”

🕯️

06/03/Sun.


数字媒介的问题:

让个体保持密切联系,

却用大众媒介的方式沟通。

@TuTouSuo™️ 


此前多次谈网络暴力或政治性抑郁时都会频繁提到「网络关系连接的密切性」这个问题。当社交媒体允许个人跳过内容传播中介与外部世界直接发生联系之时,便默认了过滤系统的消失,大量由公众直接传播的信息通过互联网络为他人所接收,无论是一场异国发生的大规模踩踏事故,还是某个国家的女王去世、总统摔跤,都成为每个作为数字节点的个人所体察、感受的对象。由此便容易造成过量负面内容的累积,出现如拉斯韦尔所谈到的社会精神危机,如抑郁、恐慌、焦虑等可能。


人与媒介的距离被快速发展的技术所堙灭,并且,正是因为媒介和外部世界的直接相关性,导致人与世界、人与他人的距离同样发生内爆。往好了说,这被形容为是赛博亲密关系的构筑,而往坏了想,其恰恰意味着个体必须独自承担世界中多重变动的接受压力与风险,同时也要经受来自他者的凝视与审判。


安迪·沃霍尔说:“网络时代,每个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钟”,却只将目光着眼在消费偶像与明星的生产工业之中。实际上,如果将其进一步延展至与批判视角相融合,即可明白,个体正随时面临着从私人空间进入公共领域的危机,在“成名”的十五分钟时间里,陌生的他者将竭尽所能对其进行观摩、研究,试图从每一点细微的蛛丝马迹中找到用以抨击的素材,用作是愤怒、不满、嫉妒等消极情绪的宣泄口。


遗憾的是,数字媒介迄今为止仍未拥有绝对的避免相关情况的途径,相反,在很大程度上,它的技术属性反倒是成了这一行为的助推工具。


节点化的公共交流空间类似于真实的一对一传播形式,双向互动、及时反馈、循环交流等等。人际沟通的逻辑在社交媒体时代极为适用,这就表示任何人都能够通过赛博网络系统与他人进行对话,也会在最大程度上接入人际传播网络,进入群体、进入围观。这时候,如果你是当事人,就如同是聚光灯下唯一的表演者,观众的谩骂、嘲讽、污蔑、不切实际的猜想统统朝你涌来,无一例外的,你会像是亲眼见证所有传播活动一般,与每一个人产生联系,应对无数的争执、自证和崩溃。


这是当事人的视角,但对于所有的围观者、网络暴力的施暴者来说,他们实际上在做的是「大众传播时代」下的活动:将辱骂的对象当成模糊的、不具象、非立体的存在,就像是大众媒介中经常出现的新闻当事人一样,只有片面的信息,只了解到媒体所呈现出来的那些片段影像与事实情况,就开始妄自揣测,运用自己所谓的过去常识经验合理想象。施暴者们不在意被评价的人,因为他们从始至终就没有将其看作是「活生生」的人,这些角色和形象在这里是扁平的、苍白的,除了零星的事实信息之外,其余全靠主观的“脑补”。


大众媒介的交流方式是什么?就是从不去设想,交谈的产生,是与一个「人」在对话。


网络暴力产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媒介技术创造的交流情境剥离了受害者的立体身份,放大了施暴者的主观情绪,又让前者遭受无数来自确切个体的非议,使后者看到的却只是个模糊的形象。

🕯️


🛠️ 他人即地狱

🕳️ / TuTouSuo / 主体性占据上风


今日我们借由萨特的「他人即地狱」来考虑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过度的数字连接导致个人不得不面对大量来自陌生他者的揣摩,乃至于超过自身可承受的情绪与心理范围,并时常陷入自证的逻辑怪圈中(“不要自证”)形成焦虑和自我谴责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在萨特的存在主义视角中,自我和他者就是相互矛盾、抗拒,并且此消彼长的关系。由于个体存在的确认来自于主体性的诞生,是通过自我的承认、身份认同和期待实现的“我”的概念,当所有人都必须是“我”的时候,多方交往必然会有一人的自我意志退让、减弱,满足他人的主体价值。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暴力本身就是在对话中产生的矛盾。不论是那些从刻板成见出发的、顽固的经验认知,还是后真相语境里永恒拒绝事实实际的一意孤行,说到底就是当个体与他者发生联系时永远在试图借用自我的主体性表达——呈现形式可能非常多样,例如固执己见、合理猜测、调用过去的经验事实说明等等,例如这次事件中很多人说的“我见过失去小孩的妈妈都不是这样的”论调——由此压抑、剥夺掉对话者的主体身份,将其变成所谓的「客体」,不断完成自我存在的满足。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分析网络暴力时都会用到「满足感」这个词的原因,包括三联周刊在去年六月发布的名为「到底什么样的人,会在网上专门网暴他人?」的文章中所讲述的“原子”一样,他不在乎网暴后对他人产生的影响,也不会感到内疚或是反省,反之,每一次的网暴都让他感到满足和痛快,拿着“所有主播都是骗人的”这样的策略性仪式符号,将其作为自身行为合法性论证的工具,由此在网络平台中“行侠仗义”。这一行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自我存在的印证,“原子”在通过谩骂的方式打压他人的主体性,将所有人都客体化,由此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和自身存在的满足感。


他人即地狱?


不对,网络喷子、杠精横行,口诛笔伐的社交媒体,正在成为真正的赛博“地狱”。


🛠️ 服从是一种平庸的恶

🕳️ / TuTouSuo / 世俗 / 功利 / 刻板


既然谈到了三联那篇文章中的“原子”,那么就顺着这个谈话轨迹向下。据我观察,受制于目前各个平台的网络暴力防范机制,具有强烈人身攻击和辱骂的行为很难直接地出现在公众视野,包括“原子”自己也坦言,所谓的“爆破”会让账号禁言数天,甚至封号。于是,当下我们所讨论的“网络暴力”已经变得越发隐匿,大多以某种主观故意带节奏、主观想象、恶意编造,甚至是以号称“就事论事”“理性讨论”的形式出现。


相比于以往更为直接的侮辱、诽谤行为来说,这样的暴力行径鉴别与追责起来更为复杂和模糊。


一旦行动不需要或大概率不会受到惩罚,个体则更加容易做出过分的举动,哪怕是明知自己的言论将对他人造成伤害和影响。


1961年,耶鲁大学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进行了一项关于权力服从的实验,内容是通过电击的方式惩罚回答错误的学生,结果有超过六成受试者对学生施行了最大450伏电流的身体惩罚——当他们被告知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和风险之时。在随后的个性测验中,米尔格拉姆发现,这些人普遍具有世俗主义、重视社会压力、坚持社会常规、反对违反规则的行为、害怕偏离社会要求等性格特点。


我不能武断地为网络暴力行为的施暴者下定论,认为他们都是具有这些既定思想主义的个体,但这个70年前的实验确实能够使公众从人的服从意愿中考量当前的网络暴力行为。这时候,权力的压力不是来自某些绝对的是发号施令者,而是普遍的社会常识、社会规则。


质疑那位母亲穿着、妆容、行为的人,是常识与既定框架的绝对拥护者,在他们的头脑中,丧子的母亲要是狼狈的、邋遢的、满地打滚的。这样的成见和常识让其无法接受其他的可能性,这时候,他们听从着内心单一的、不容置疑的秩序和规则,遵循着所谓“主流”的行动轨迹,叠加上不必担责的网络言论表达,便成为了米尔格拉姆实验中为他人施加痛苦惩罚的对象。


他们拒绝思考,远离现实,只是一味地听从来自过去经验和头脑中常识观念的指令,利用惯性去对待问题。在汉娜·阿伦特那里,这就是平庸的恶,如同艾希曼一样,网络暴力的施暴者从不愚蠢,他们只是不愿意思考、厌恶思考,简单地循规蹈矩,麻木而置身事外而已。


网络暴力是我们这个时代无法回避的问题,躲在屏幕背后的施暴者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和目的,都不能作为其伤害他人的借口。法律、社会秩序、平台体系的完善,才是使自由得以划定边界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愤怒是人之常情,但肆意宣泄、通过对他人的暴力攻击而产生的愤怒,绝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情绪。


可悲的是,悲剧上演,十五分钟的倒计时沙漏开始运转;短暂的长吁短叹过后,所有又将成为历史。


不要遗忘,就像是不要忘记刘学州、不要忘记粉色头发女孩、不要忘记从32楼跳下的上海女子、不要忘记被造谣小三网暴的王冰冰,不要忘记我们曾经在每一次网络暴力行为发生时反思、反省的每一幕。


当下一次遇到网络暴力行为时,请制止、请指出、请给当事人多一点点的是关心。


这是作为小小的个体的我们,能做的为数不多的行动了。


拒绝主观臆断!

拒绝合理想象!

拒绝辱骂诽谤!

拒绝污名言论!

拒绝网络暴力!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 ᵒ̴̶̷̤ꈊ˂̶̤̀ )✧


☾˚‧º· ☾˚‧º·


「24届/春日基础班」


梳理重点内容

将理论落回生活


♡+♡=♡²


「2024/公开课/再建巴别塔」


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

追逐独立,畅意自由



2024/TuTouSuo/全程班」


将真空理想连接现实

以理想入世对抗荒谬世界


🐼🐡


他 人 即 地 狱 。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