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疯女人诬陷,荡妇羞辱2.0 |解析一场针对女性的“吃人”游戏

2023-06-06 21:53 作者:花开盛夏lulu  | 我要投稿

“疯女人诬陷”的阴险之处在于:第一,“疯”这顶帽子,对于女人来说,它就是好戴不好脱的。它是一个险恶的闭环:一个人只要被定性为疯子,在公众面前,TA就是等于直接被剥夺了对自己所有行径的解释权。因为疯子的话信不得。至于为什么说它专属女性,也并非是危言耸听。在这个社会,有这么一种一代代积累遗传下来的集体无意识,或者说,是一种刻板印象,那就是,男性是理性的代表,而女性则是感性、情绪化、歇斯底里的代名词。总之,当大众的下意识里,依然觉得“疯女人”天然更具备存在的合理性时,那么“疯女人”诬陷也会就此成为一种好用的,能永久剥夺一个女性话语权的招术。第二,诬陷一名女性疯,可以达到借刀杀人的效果。因为舆论总是会主动帮忙去围剿她。因为这个社会,从媒体到公众,对“疯女人”似乎都存有一种天然的兴奋感和消费欲。在制造和围观疯女人这项经久不衰的游戏里,人们快乐的源泉就在于他们从中获取了一种卑劣的安全感,一种通过将他人变为异类,打成怪物,以确认自身主体性的安全感,这其实也是霸凌和网暴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因为一个人,如果需要通过内心去确立自我的主体性,是一件相对困难的事,这需要这个人有着强大的自信和心理素质,所以大多数人常常需要从外部去寻找一个矮化的参照物来证明自己的主体性和优越感。而疯女人,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么一个矮化的参照物。当这位“疯女人”之前的处境越风光,她就越能为围观者的优越感抬咖。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对象越是女神级别的女明星,媒体和部分公众就越巴不得把她逼疯。另外,大家有没有发现,当舆论和媒体把一个女性公众人物塑造成一个疯子后,紧接着第二件事就是帮她找疯的“原因”,或者说是“罪名”。其实,媒体为什么热衷于给疯女人们找这种道德污点?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罪名可以消除大众在无底线消费这些“疯女人”时的道德负罪感,而另一方面,其实,又暗含了另一种安全感,基于一种臭名昭著的心理学概念——公正世界理论,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受害者有罪论。简单来说就是,个体总有这样一种需要,他们需要相信他们生活在一个公正的世界里,而在这样的世界里,人们都得起所应得。信奉公正世界理论的人会认为一个人遭遇不幸一定是因为TA做了什么不正确的事,那么反推,只要我不做不正确的事,我就不会遭遇不幸。你看,这套说法是不是很有安全感。它很大程度上抵御了人类对世事无常的恐惧,它把所谓的天灾人祸自欺欺人成一种,只要本人注重德行就不会发生的可控事件。它把世界上所有的不幸都归咎为当事人“活该”,而既然所有不幸的人都是活该的,那么大家也不需要去怜悯他们。但,这个世界是不是只要但行好事就会一生平安?相信很多人都有体悟。但是信奉着这样一套理论的人既省去了共情别人的工夫,又消除了自身对未知不幸的焦虑,真是好一套掩耳盗铃的“治愈系”理论!而且,大家发现没有,主流叙事为这些制造出的疯女人找的罪名数来数去,都是厌女文化中最典型的那几桩。布兰妮,劈腿、母职失职;蓝洁瑛,小三、荡妇羞辱;雪梨,性暗示、性表达。所以,制造疯女人这项活动,它的本质上,还是一种对女性的奖惩机制(“电子项圈”“紧箍咒”)。听话、隐忍、甜美、乖顺,压抑性欲和物欲,不要自我表达。

在普通人的家庭里,在我们身边,父亲是不是也会经常无心地和你吐槽一句,“别理你妈,她更年期。”而这种话术,何尝不是一种“制造疯女人”的逻辑。当然,我相信大多数父亲可能并非有强烈的主观上的,控制、诋毁母亲的恶意,只不过整个社会的某些集体下意识,通过文化传播等手段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的思想和言行的。很多家庭可能根本不了解更年期是什么,只知道它会导致情绪化,而且是女人专属,尤其还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女人”专属,所以,它便成了一个异化母亲情绪表达的最佳词汇。在父亲对你说出“你妈更年期,别理她”的那个瞬间,实际上,你和他就迅速达成了结盟,而母亲在那一瞬间,就被在家庭这个组织中孤立了,不会有人再有义务去共情她因为家务繁重而导致的情绪,因为她的家人们用了一个TA们根本不了解的词汇把她异化成了一个根本无法沟通的怪物。“疯女人诬陷”其实是一种并不比我们经常听到的荡妇羞辱罕见,甚至是更加用心险恶的针对女性的话术。

疯女人诬陷,荡妇羞辱2.0 |解析一场针对女性的“吃人”游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