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感受的分析笔记:热动机与温动机

2019-05-08 23:32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热动机(对个体行为支配强度最高的动机)

世界感,是主体对他者整体性的和总和性的感受。我们对世界的整体感受,影响到我们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也相应地影响到我们对世界的局部(他者)的感受和对待他者的态度。人们对世界的感受能够反过来为我们创造与这种感受相对应的世界,一个偏执性人格者,觉得他人对自己不好,怀疑他人在忽视和贬低利用自己,他对人的世界的此种认识及态度,能够被他人感受到以至于他人对他渐生疏远。另外,我们对世界的感受有赖于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因为世界观和自我感是交织在一起的,但探讨世界感的产生也不能够忽略个体的遗传倾向(如内外倾向)。对于人而言,有两套世界观,一套用于“诗意的生存”,另一套用于应对现实,前者是情绪化的主观,而后者是在不同个体之间能够精确传递的理性化的主观。

自体的存在感。一个人对自体的积极评价,会使得他积极看待自己生存的世界,从而产生积极的世界感,这便是自体感和世界感的相互作用。自体在与世界的互动中确立自己,而在作者看来,自体与世界的最基本的互动是自体试图成为他者,成为世界中不是自体的对象,例如儿童阶段很容易模仿学**威的老师的行为;再如,一个儿童在专制的父母面前唯唯诺诺,但内隐学习到的权威态度在很多年后再他与孩子的互动关系上体现了出来。

亲和动机和共生感。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第一个亲和对象是照顾者,个体与照顾者的关系从正常的自闭到正常共生,再到分离-个体化的一系列阶段,如果某个阶段没有顺利完成,个人就会形成不成熟的亲和动机,停留在共生阶段或分离-个体化的初期。共生是本能的早期状态,个体认为自己和照顾者、自己与朋友或自己与被自己照顾的人是一体的。共生感其实是一种混合的感受,包括与他人一致的“同一感”,与他人不冲突的“和谐感”和情绪互惠的“互利感”,形成了所谓的趋同动机、和谐动机和互惠动机。在共生感的驱使下,个体会趋向与别人的情感保持“一致”,渴望他人与自己一致,而共生动机其实也是一种强烈的亲和动机。

 

竞争动机、成就动机,优越感和荣誉感。竞争动机是一种复合动机,最基本的是“求胜”和“怕输”两个动机。成年人的竞争意识与幼儿的相比并没有很成熟,也依然停留在简单化的人际比较上:用行政级别、收入、名气、支持率之类的标准草率地进行比较,满足于此类比较火的的优越感或挣扎于失落感,生活的意义似乎都建立在这些盲目的比较之上。竞争动机常常会削弱成就动机,当一个人热衷于获胜时,他从完成某事中获得的成就感就相应地降低了,竞争动机可能降低追求成就的过程带来的愉悦,但是不为竞争动机所侵染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这种自我实现的状态并不是人类普遍生活的常态

优越感是当个体或团体超越了他人或另一个团体,体验到能力、地位、智力、智慧、道德等方面的感受。优越只是一种感受,现实中不存在绝对优越的事物,即便是民族优越感也不是绝对的(越是接近原始部落状态的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优越意识越强;越是开放强健的民族,反而越能够从其他民族身上看到值得品味鉴赏的东西)。优越感常常来自于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如一些经过理智便显得微不足道的资本足以让人产生优越感,再如仅仅接触了权威人物就产生了“优于”别人的感觉。

荣誉感则是个体在竞争中获胜或有所成就时,得到来自他人的尊重、赞许和认可所带来的感受,荣誉和优越感常常交织在一起。


自由感。追求自由的人,最终可能发现自己享受不了自由,追求自由需要以自我约束和牺牲精神来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享受自由则是听从内心的召唤。不自由是向往自由,但从奴役状态中被解放,体验短暂自由感之后,随之而来的失去目的与方向的迷茫感会使人想再寻找被约束的情境。

自由与限制交锋,自由对于限制的不断胜利,强化了自由感对人的吸引力。

自由是在被约束时对不受约束的一种渴望,是在约束被解除时一种释放的感觉,是随心所欲的自由感,是被约束时对失去了的不受约束状态的回溯式向往和追忆。

 

不确定感。不少成年人对生活中的新异事物有一种幼儿式的探究热情,也就是说,常常只需要一个“答案”(而不论答案是否经得住推敲),以减少不确定感。而完美主义倾向的强迫性人格则更可能超越初步解释,继续追根溯源。

 

重要感。在趋近目标的过程中,个体对事态诸方面进行评估,感受到某些方面对目标的达成具有关键作用,应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但在生活中,重要感往往也伴随着畏惧与焦虑,有时还会叠加上对失败的恐惧、对快乐被剥夺的恐惧、对枯燥乏味的厌恶,所以人们也常常感觉“虽然重要,但我却‘不得不’拖延”。

 

意义感。一些人可能认为当下的折中生活状态是不对的,觉得曾体验过的意义感现在消失了,觉得一个合格的“人”应该感受到生活的意义,这背后意味着他们缺少了意义感。意义感的缺失有时候是生理上的,如5-HT(某种神经递质)代谢失衡导致的情绪低落;意义感的丧失也有心理根源,如对某欲望的满足感到了无希望,抑或是欲望满足之后所体验到的无意义感。完美主义也是常见的无意义感的诱因,完美主义常常认为自己难以达到自己的期望,或是被2种或多种大相径庭的目标与动机左右,徘徊于其中,面临获得一种意义感的但会失去另一种意义感的状况。另外,有一种较弱的意义感,可以从“明白”中获取,如看懂了书中的某个点让我们有种“明白感”,这也会给我们带来微弱的意义感,而不会觉得完全无意义。

 

使命感。自恋者的能力动机常常被夸大,与使命动机组合在一起,产生自命不凡的感觉。


摘自:訾非《感受的分析》


感受的分析笔记:热动机与温动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