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会不会成为韩寒这个时代捡漏者的“滑铁卢”?《四海》最全的隐喻和细节解读

果不其然,《四海》上映没几天,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遭遇了新一轮的崩塌,尽管这个结果此前就有很多人成功预测过。
也许与选择刘浩存做主演开始,也许与韩寒的其他作品比较开始,也许与韩寒的风格单一开始,但这一切,应该都不是主要原因。


真正的原因,恐怕还是与韩寒的功底不够有关吧?
而此前在较长时间里,太多不明真相、不明道理的人捧韩寒,是当今社会最大的悲哀。
韩寒在尚不知名的时候,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意思大概就是作为80后的他,之所以不被很多人肯定,是因为掌握话语权的人都是60后、70后,等到80后掌握话语权以后,他自然会被肯定的。
多年以后,事实果然如此——也就是说,按照韩寒自己的逻辑及标准,他而今的成功与受追捧,不是因为自己有多么优秀,而是因为那些掌握话语权的人都是“自己人”。



当初,新概念作文大赛捧红了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偶像派”作家,多年以后,郭敬明被抛弃,市场上,只剩韩寒一枝独秀了,因此,很多人特别羡慕韩寒这样的人,而且给他塑造的人设非常奇葩——干一行,成一行。
从作家到杂志主编,再从杂志主编到赛车手,再从赛车手到公知,再从公知到大导演,再从大导演到“国民岳父”,再从“国民岳父”到拍广告••••••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更多更新的身份,但如今的韩寒,差不多已经和高晓松成为了一样全能的人物了。

记得高晓松似乎也曾经是中途退学——不过他是大学,韩寒是中学,其也被冠以才子称号,也写书,也拍电影,也曾被称为“公知”——再后来,就销声匿迹了。
但民间有另一个说法就是“行行有戏,本本没经”。
而韩寒,极有可能是下一个高晓松,尽管他们之间曾经有过旷日持久的骂战。
在韩寒眼中,女朋友可以和妻子和平相处,可以堂而皇之地对任何事务发表议论,可以长期暗示或默许大家对于他和郭敬明的对比,甚至以此为乐••••••让一个高中都没有毕业的人动辄占据顶流资源,这是对那些寒窗苦读坐冷板凳的学子的讽刺——就好像多年以前大家追捧煤老板一样——虽然没文化,但是有钱啊、成功啊。
但这绝对不是一个好的象征——至少,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第二个“韩寒”,或者说,这个时代,并不需要高晓松、韩寒一类高谈阔论、指手画脚的人,也许更需要韦东奕这样的人。

但事实上,当韦东奕和韩寒站在一起时,大家的选择显而易见——不是喜好和对错的问题,而是这个时代的舆论引导问题。
韩寒曾经主编过一本只出了一期的杂志——《独唱团》,很多人珍藏着,似乎那里面有他们的青春。
这个看似矛盾的名字里面,似乎在昭示着这样的一个现实:韩寒以及他的拥趸们,虽然自说自话,但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像极了那个“垮掉的一代”。
然而,今天当我们还在追捧这样一个群体时,我们极有可能回到那个话说得比谁都漂亮,但脚步却停滞不前的时代。
漂亮的语言——有时候还是贫瘠一点的好。

而在韩寒的电影中,全部都是那些很好听,看似有道理的“文艺话”,诸如“喜欢就会放肆,但爱是克制”,这样的话,给正在上高中的文艺青年听听还可以,但要让票房的主力——像韩寒一样的的中年“大叔大妈”们相信,还是有点肤浅幼稚了。
但观众的批评也不该回避,特别是对于相对哀伤的结尾,部分观众表示难以接受,认为没有必要这么安排。而导演韩寒在电影上映之后接受了某媒体专访,解读了电影、人物以及演员的选择等等,可以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电影。

《四海》是一个悲喜剧
众所周知,沈腾是喜剧类型片中的代表演员,刘昊然在《唐人街探案》系列、《一点就到家》等作品中也展露了他的喜剧天分,两个人的组合明显是往喜剧的方向走,加上《四海》前期发布的预告片也都很有喜感。但电影上映后,怀着看喜剧片期待的观众走进影院难免会有心理落差,确实,电影离观众期待的爆笑喜剧有一定距离。

对此,韩寒在采访中说:“前几天有个热搜,网友挺热情的回顾了我前三部作品中的梗。我希望带给大家快乐。但《四海》越到最后,可能越发现有点不一样。它是一个悲喜剧。”
就如韩寒自己定义的那样,《四海》不能用单一类型去定义,影片既有悲也有喜。其实纵观整部电影确实可以一分为二。前半部分,沈腾饰演的父亲到海岛上找刘昊然饰演的儿子,两个人的对手戏其实笑点很多,比如沈腾将和儿子相遇尴尬的打招呼的话术接连用了两次,两个人要点外卖结果沈腾手机弹出接单的语音提示,还有摩托车相撞、山寨劳力士手表的桥段等等,都让人爆笑。

但后半段相对写实,男女主角离开海岛去到广州,工作、生活四处碰壁,承担巨额债务压力,刘昊然饰演的阿耀最终选择冒险等等,稍显沉重,也有了催泪的情节,变成了悲剧,所以韩寒将电影定义成悲喜剧是对的。如果要怪,应该怪发行方和宣传方,一直都引导观众将电影视为春节上映的爆笑喜剧。

拍戏不睡酒店,在房车住了一百多天
《四海》里有一场戏很有意思,刘昊然和刘浩存饰演的男女主角去宾馆开了一个房间,结果两个人不知道怎么用房卡开门,在房间门口蹲了一夜,而且还以为“含早”是可以早上也能够在房间休息的意思,不明白是包含早餐的意思。

这种略显中二的剧情设定,其实是反映男女主角从来没离开过家、没住过酒店的天真和单纯。在采访中韩寒也分享了一个趣事,《四海》在汕头南澳岛拍摄,后半段也到广州取景,但他在拍戏的过程中不住酒店,而是在一个拖挂房车里住了一百多天。韩寒透露那个房间不大,但很有安全感和温暖感,他很久不能好好睡觉,在那个小空间里,反倒睡好过好几次。

看不懂韩寒?《四海》最全的隐喻和细节都在这里
有人怀疑、失望,甚至愤怒……
有人兴奋、感动、热泪盈眶……
热闹的春节档因为它更添上一把火。
对,《四海》。
上映当天,票房第二,获得李银河等人高分推荐。下午,#四海难看#被刷上热搜,豆瓣开分也让人大跌眼镜。

这两天后台也涌入不少态度各异的毒饭提问,Sir怎么看?
Sir确实有话想说。
对于好评,当然不同程度带着韩寒滤镜,口味对齐。
而差评,Sir大部分理解,但仍有些无法接受。
Sir2月1日的第一篇影评就提过——
《四海》缺点明显,且并非第一次在韩寒电影中出现。
再喜欢他的人也必须承认,韩寒的影像表达仍有着明显软肋,比如他对故事的把控不稳定,对人物挖掘的深度总留有余地,他热衷展现角色“陷入挣扎”的尴尬,却鲜少揭露他们“挣扎无果”的绝望和残忍。
因为这部分“评论”早已脱离电影本身,更多是情绪的宣泄,自我为中心的噪音。
如何评价《四海》?
所有即时的情绪和粗浅的偏见固然极具煽动性和传播性,但往往,它们也伴随着先天的迷惑性。
所以争议出现当天大年初二,就二刷《四海》。
并整理出电影里(尽量)最全的隐喻和细节。
今天回归电影本身。
以韩寒电影的“三大命题”为线索,试图解答所有差评和好评,喜欢和厌恶的根源,最困扰观众们的问题:
“看不懂”。

01
父与子
从冯绍峰+陈柏霖,到邓超+彭于晏,再到沈腾,以及《四海》的刘昊然。
韩寒电影卡司向来强大。
拍了四部电影,都有一个从来没有舍弃的命题:
我和我的父辈。



不信回想:
儿子想逃离,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一直在路上;
工具是大车小车摩托车,车轮就是他们的“风火轮”。




经典哪吒人设——
父辈的血液流淌在自己身上,你想摆脱的,已经成为你割舍不掉的一部分。
《后会无期》,马浩汉他爸是个不着家的海员,他呢,最终也义无反顾地走向地平线,成为消失的迷。

《四海》,豹纹阿姨骂骂咧咧一句话就把父子关系说透。
渣男与小渣男。
“渣”是半真半假,但漂泊是真。

《四海》中酸楚浓度最浓的戏就在沈腾与刘昊然的部分,不仅仅因为他们够大牌,而是韩寒心里最清楚,什么样的爹,有什么样的儿子,又有谁能想得到呢。
细节烘托情绪,情绪又串联细节。
“奥特曼”。
父亲吴仁腾回岛,船上边喊儿子边摇晃手中的奥特曼。
孩子20岁,送奥特曼?
阿耀嫌弃。
可一回头,父亲就看到,阿耀的头盔背后,还是个大的泛旧的奥特曼贴纸。

“呼应上了”——
丢下年幼儿子出走,嬉皮笑脸的不靠谱老爸,和一个无奈又念旧,始终挂念着父亲的儿子。
父亲就像是一滴浓墨,让阿耀如同白纸一般的情感生活,得到延展。
他是刺激后面一系列“变故”,多米诺骨牌第一块倒下的牌。
“谐音梗”。
《乘风破浪》以后,韩寒故事里所有父子名字都有梗:
徐正太和徐太浪:
太、浪,中年后人模狗样,年轻时飞扬跋扈。
张驰和张飞:
驰、飞,天生不羁爱自由。
而吴仁腾和吴仁耀,都是天煞孤星。

吴仁耀主观上想成为老爸的反面,帮心爱的姑娘赢取一段人生,带她在生养自己的海边捡螃蟹。
他也没有做到。
最后,是电影反复强调的动作:
“塞钱”。
吴仁腾凑足了三万元给儿子,希望他稳定下来讨媳妇过日子,并告诫他,不要像自己混得没人要。
阿耀偷偷把一沓人民币塞到对方的屁兜里,吴仁腾留下一个滑稽的“背影”。
这个背影再出现已经是在广州城中村,在出租屋里做手工换钱,有了新妇新仔……
——门上也画着“奥特曼”。
拆开细节,你才看见这对“中国式父子”的别扭与纠缠:
他从来没有做成超人,但他希望儿子是。
儿子一心想成为“自己”,但他没想到,那个“自己”,便是心中理想的父亲,另一个“超人”。
02
好兄弟
阿耀喜欢岛上一家大排档的服务员欢颂(刘浩存 饰),连带着认识她的哥哥欢歌(尹正 饰)。
这个和自己年纪相仿的欢歌,是阿耀的反面。
恣意、率性、仗义。
在当地组建一只摩托车队,每天想着法儿地要赢下比赛;装修着小岛上唯一一家夜店,认为人脉和面子是人生两大必备。
不打不相识,他直接把阿耀招揽进车队。

欢歌带着车队参加比赛,对手的方法是,耍无赖。
上脚踹,手肘撞。

如果是跟Sir的游戏宅基友肉叔一样曾泡过网吧的少年会懂。
这绿衣服、绿摩托、暴力手腕,正是致敬老游戏《暴力摩托》。

电影前半部分,配乐是万能青年旅店的《山雀》。
山雀,大部分为留鸟,如果可以,一辈子几乎都在驻留地生活——对应小镇少年的轻狂岁月,又纯又傻的友谊万岁。
自然赠予你
树冠 微风 肩头的暴雨
片刻后生成
平衡 忠诚 不息的身体
韩寒电影里,好兄弟是一个被延展的群体,打通虚实。
不仅包括在主角轨迹里留下深刻痕迹的人,比如江河(陈柏霖 饰)、欢歌,也包括惊鸿一瞥的,比如《后会无期》里的阿吕(钟汉良 饰)、《乘风破浪》里的小马(董子健 饰)。
更有高度的符号化——
《四海》里欢歌的夜店,Leek club。
夜店位于海边一艘废弃水泥轮船,里面有欢歌的夜店与车队的理想,整艘船也是他的面子。
80末、90初的教材里,leek的英文意思是韭菜(实际是韭葱),是对欢歌这个伊甸园有种草根梦想的隐喻。
船的造型,也有致敬泰坦尼克号的意味,只不过是赝品。
而浮华赝品的集大成就是Showta哥(黄晓明 饰)。
他寄托着巨轮的梦想,承载着财富与地位,只有主角阿耀最终完整地目睹了巨轮碾碎幻想的全过程。
这样有明显寓意的符号化兄弟还有他们:
良叔摩托特技,这个“良叔”的其中一个含义,是阿耀在电影中提到的柯受良——中国台湾演员、歌手、导演、特技演员。
他拥有多项飞车冒险记录:
包括1992年11月15日他驾驶摩托车飞越长城;
以及97年驾驶汽车成功飞越黄河壶口瀑布。
△ 来源:凤凰咨询
“良叔”承接韩寒上一部作品的“飞驰”态势。
张驰扮演者沈腾,成为吴仁腾,人生最高光时刻就是担任柯受良飞越车队的英文翻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隐喻什么?
这些“飞驰”的符号,在电影中扣的主题却是“反飞驰”的。
是“无法离地的飞行”,暗通阿耀的人物结局。
那首主题曲《无法离地的飞行》演唱者在戏外是痛仰乐队,但在电影里是阿耀的偶像,许苗浒,一个虚构人物,过气明星。
那场演唱会,几乎被渲染成一个逝去的时代最后的表演。
欢歌、Showta哥、良叔、许苗浒。
还有送失智奶奶回东北看雪的大叔(万梓良 饰)、用实力好为人师的过气赛车手(陈小春 饰)。
他们都代表着80后一代人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的时代造力和集体回忆,财富、名望、荣光、梦想、文艺……
但韩寒也用一首老歌揭示TA们的归宿——
《故乡的云》。
“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那些实的,虚的,长久的,邂逅的兄弟们意义便在于:
“我们拥抱着就能取暖,我们依偎着就能生存,即时在茫茫人海,就要沉沦。”
03
喜欢/爱
老爸不上道,兄弟不靠谱的,那爱人呢?
这是最能体现韩寒丢不了少年气的隐痛。
2022年了,他还在专情地找人去演绎持续8年的疑问:
爱与喜欢有什么区别?
2014年,《后会无期》,打桌球贼飒的刘莺莺(袁泉 饰),名字灵感来自为情私奔的古典人物崔莺莺。
她说了一句痛定思痛的金句:
喜欢就会放肆
而爱就是克制
到《四海》,韩寒表达得更隐晦。
男女主的关系以背景音乐的形式缠绕始终。
出场,复古点唱机表白:
“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别人的爱像海深,我的爱情浅”。
歌词作者是华语文艺史上最著名的“渣男”之一,李敖。
“小渣男”阿耀的“浅”,是情深缘浅,不敢爱,爱不了,爱不得圆满。
这样的宿命如影随形,让相爱的两个人只能珍惜当下的片刻。
另一首电影插曲,《爱与喜欢的区别》,歌词说:
“因为不轻易的喜欢,所以就蠢了一点点。
不就是爱了吗,反正也爱不了几天,反正爱不了几万天。”
片中欢歌曾经“一掷千金”买了梦寐以求,拿去比赛的摩托车,取名“烈火战车”,好像也不是太顺遂的名字,果然被爆竹点燃烧成灰烬。
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部爱情电影片名。
1995年尔冬升执导,刘德华、梁咏琪主演。
两部电影有许多相似之处——
摩托车主题,男主兄弟死于意外,主角讨厌父亲……
《烈火战车》结局里刘德华对梁咏琪的“表白”同样暧昧。
你甚至听不出他在表白还是忏悔:
我就是喜欢你不让我赛车
我就是喜欢你烦我
因为你烦我的每一件事都是……
都是我做错的事
这与韩寒对爱情的态度暗合——
喜欢一个人简单。
爱一个人难,因为往往轻易说出口的爱只是对自己的“爱”。
所以才有了那句过来人般的逆耳忠言:爱是克制。
类似暗示爱之弥艰的符号还有很多。
多啦A梦的竹蜻蜓。
海坝上,阿耀和欢颂就着傍晚的海风散步交心,欢颂拿出了一个,送给阿耀,说:“它能带你飞起来”。
它能飞起来吗?飞起来之后呢?
《乘风破浪》中,小花抱着遍体鳞伤的阿正,泪眼婆娑地望着天空,那里飞过一架飞机。
她相信再也没有落地的飞行员父亲给女儿最沉默,最持久的祝福。最终,她产后抑郁,坠落无尽黑暗,美丽与爱碎成残骸。
韩寒电影里,飞行是浪漫的,更是危险的。
如果“飞行”代表爱情。
那么,电影中另外一个仪式感,则暗示“喜欢”。
开房。
《后会无期》江河为苏米开房。
后者从小到大考试都是优秀,怎么可能“从良”。
喜欢迅速发展成爱,于是什么都没有发生。
在《四海》中更克制了,阿耀和欢颂在去广州的路上开房,房门都不会打开。
酒店含早成了奢望。
初看时,看到他们纠结30元的差价,其实是更深一层的,认知差异。
他们以为“含早”,是指包含早上6点到9点的早上时间。
同样,他们以为刷房卡,应该是像pos机一样。
这房门没有卡槽,怎么刷?
生存,是他们可以在房门口的走廊坐着将就睡一晚上。
而生活,则是他们和理想之间,永远有一门之隔。
没有门路,甚至没有可意识到的希望。
男方背罪,女方背债。
现实的艰辛搓磨着他们的心气和信念,都市对他们并不温柔,倒霉事儿接二连三。
电影里所有的“城市人”都在兜圈——
Showta哥在阅江西路222号顶层,反复上来下去;
阿耀还骑着摩托,不过它不再是亲密的战友,而是哗众取宠的表演工具,关进巨大的铁笼子里,一圈又一圈;
欢颂怀揣梦想,换上白衬衫,结果只不过换一个地方当服务员……
《四海》的后半段, 宏观上, 小地方的年轻人与城市喧嚣 之间的错位;
个体上,“喜欢与“爱”之间的落差。
前者在当下看来有些陈旧,有些过时;而后者,在Sir看还有值得品味的地方。
不知有多少人注意到这一闪而过的细节:
在南澳家中睡觉的阿耀,他的床头放着头盔,和两本书。
其中一本,出自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
暗示着故事的剧情设计,即欢颂与阿耀为送给对方心仪的礼物,舍弃了彼此重要的东西,而献出去的礼物又因为对方的牺牲而瞬间失去了作用。
所以,两个年轻人拥有了又牺牲了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
电影有过不少“提示”——
提示1:
欢颂说,水最可怕,而阿耀说,水哪有火可怕。
对应结局,阿耀作为替身飞越珠江,车技不咋地的欢颂又骑着赎回来的摩托车抄近道飞驰在江边,遇到载着明星的车辆……
提示2、3、4:
赝品巨轮的参照物,泰坦尼克号。
欢歌被烧毁的“烈火战车”。
欢颂送出去的“竹蜻蜓”。

细思恐极?
的确,这也是为什么不少观众认为这部电影不适合春节档。
这些指向性的猜想从来都是观众拥有解释权。
但与此同时,电影之所以是造梦工具,就是因为导演还有一个狡黠的“特权”,他可以通过画面、剪辑、音乐、旁白等等技术留出一条路。
让还想做梦的人继续做梦。
所以在韩寒电影里,我们看到这些关于“爱”的镜头,总是似是而非,华丽中透着失真:
苏米在隧道里的回眸,夜风扶起长发;
小花光彩怡人地成为歌舞厅的大姐头,接受祝福;
两手空空的阿耀骑着刻着“颂”字的红色摩托回到岛上,回到起点。
他与欢颂谁也不牵着谁,保持并行,走在碎石林立的海滩,走进海雾……


韩寒从来给出的都是“没有答案的答案”。
我们当然可以批评这样的处理是天真,自我,甚至“装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