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中科院昆吾线控飞弹

昆吾导弹是台湾省导弹研究所中山科学研究院仿制而成的一款线控反装甲飞弹,仿制对象是前苏联导弹设计师谢尔盖·帕夫洛维奇·涅波别季梅设计,科洛姆纳设计局在1961年推出的9M14反装甲导弹。

(台湾未公开数据+其为仿制品=用9M14数据)
穿深:400毫米(使用装甲为轧压均质装甲)
导弹长度:864毫米
导弹直径:125毫米
翼展:393毫米
重量:10.9千克
弹头重量:2.6千克
弹头类别:HEAT(破甲弹)
飞行速度:120m/s
最大飞行距离:2.5-3千米
制导方式:线控

有关当时台湾当局是如何获得技术的说法众说纷纭,目前可信度最高的说法是这样的:
1976年12月,当时隶属于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水产试验所的海功号试验船横渡印度洋,经南非开普敦到南冰洋,带回130多吨南极虾资源。
当年在台湾省水产试验所海洋渔业系担任股长、远航南极的主要负责人戚桐欣说,南极行原是单纯的开发渔场计划,大家都不知道有秘密任务。海功号驶抵恩得比海域完成预定试验计划后,回航至南非开普敦港,停留一周时间进行船只补给作业。
在海功号准备返航台湾省前夕,戚桐欣和现已不在人世的的水试所所长李灿然突然接到当时还存在的KMT驻南非大使馆通知,让戚和李赴大使馆与大使见面。见面后,大使很客气地请水试所帮忙协助运送一件包裹回台湾。不过未说明包裹里装的是什么,只是千叮咛万嘱咐:回程时,绝对不能再靠泊任何港口。
在海功号离开南非的前一晚,大使馆运来一只木条箱子,直接放进海功号试验船的实验室。为了不让人知道大使馆托运包裹的事,海功号在启航前夕给船员和研究人员休假让他们上岸。
不过后来是水试所海洋渔业组任副研究员的王敏昌当晚还留在实验室,曾目睹木条箱上船。他说这只木条箱长约三米、高约四十公分,透过木条箱的间隙,看到一件用黑胶布包住的物品:看不出来是什么东西,只知道是大使馆托运的包裹,船上人还被交代尽量不要进实验室。戚桐欣认为:从包裹外形研判,我认为是一枚导弹。后来这件包裹被送往台湾省唯一一个技术成熟的导弹研究所:中山科学研究院。应与研发武器有关。
至于这个包裹的来源,当年前驻南非约翰内斯堡总领事馆领事刘瑛的回忆录《您好!大使阁下》所述,当年安哥拉内战时,南非掳获了一批苏制导弹。KMT驻南非大使馆与南非交涉之后,成功索取1枚型号不明的导弹。之后台湾岛内先派遣专家至南非将炸药蒸馏出弹体,再将导弹本体借由海功号运回台湾省。这个导弹很有可能就是9M14导弹,也就是后来昆吾导弹的仿制对象。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台面下和苏联有军事交流,因为在汉武演习有出现的台湾青峰导弹有一部分的苏联FROG-7炮兵导弹血统存在,不过如果是真的,那么台省和苏之间的秘密联系,最短航线的航班似乎是途径以色列的特拉维夫)
昆吾导弹在1981年台湾省“汉武演习”兼俗称旧中国的国家国庆日阅兵时首次出现,是在台军战甲车地面部队分列式中出现的新武器装备,由美国M151吉普车装载展示。这款导弹是美系进口武器/仿造武器充斥三军的台湾省陆军中相当罕见的苏系武器设计,因此一亮相就受到各界关注。昆吾导弹弹体呈现短圆柱状,弹鼻成圆锥状,尾端有十字型翼,尾翼可折叠便于储存与运送。
实际上笼罩在这款导弹身上的神秘面纱还有很多,包括在1981年汉光演习之后,昆吾导弹后续并未出现研发单位或操作单位的口述或官方资料佐证。无论是产量还是服役单位均未表明。而且昆吾导弹虽然是仿制苏联,但是其技术还是源自第一代线导反战车导弹,技术上比美国1970年代末期出售的BGM-71陶式导弹落后,很可能在实验编装阶段只拉出来走一趟阅兵便计划结案,未进一步配发部队。 目前台湾省陆军的的反战车导弹仍以美制陶式、地狱火、标枪和岛内制造的红隼反甲火箭筒等为核心武力。
说来也是无语,台湾省当初在1981年公布昆吾和青锋导弹后,因为这两款武器的一些苏系血统,国际上就有媒体大肆报道台湾研发苏系武器,搞得满城风雨。最后在美国政府的施压和台湾省的防卫计划方向改变下,昆吾疑似中止,青锋导弹全面中止研发,同一时期的台湾省天马导弹计划也开始中止。
顺带一提,台军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类似情况发生:1991年的汉光演习时,一发昆吾导弹发射之后突然发生导线断裂事故,打出去的导弹准确命中观看人员所在的的贵宾观礼台。不过由于这发导弹是一发臭弹,命中后未立即爆炸,所以没有出现更大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