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考古工地所思

2020-05-05 02:20 作者:EdwardGLiu  | 我要投稿


实习的工地在一个很偏远的山区镇子上,从高速路下道还得开两三百公里的国道,我这个连船都不怎么晕的人,在坡多弯急的山路上七荤八素地颠簸了一天,下车时都有一些反胃。

我大学里的专业是文物与博物馆学,是个很小众的专业,以至于很多时候被人问起来还得解释一番。和历史学关系甚密,却又有别于狭义的历史学,和考古学有重合,却又和考古学的主攻方向有所不同,总之,主要研究的就是文物和博物馆,因此平时去了不少博物馆,看了不少文物,具体算来,四年间去了四十七个博物馆。大四专业实习时可以选择去博物馆或考古队,我想了想,专业里虽和考古学有很多关联,平时却很难有这样下考古工地的实践机会,于是选择跟着考古队实习。

考古工地所在的镇子在一片开阔的山谷里,沿着国道呈条带状分布,镇子外的谷地和山坡上是大片大片的甘蔗田和玉米田。这个时节正是甘蔗和玉米收获的时候,排着长队的卡车往镇中心的糖厂一车一车地拉甘蔗和甜玉米,甚至在几公里开外的考古工地上,空气中偶尔都会飘来一丝红糖和玉米饴糖的气味。

考古工地就靠我们考古队的这几个人,恐怕挖到猴年马月都挖不完,必须雇用一些周边的村民来帮忙。因为肺炎疫情很多地方停工,周边村民们出不去打工,只能闲在家里。正愁这没有活计,听说我们考古队招人,在家门口就有活做,一天一百块。考古队是政府派来的,绝不会拖欠工资,而且会给大家买保险,活也不重,老人女人都可以来,上午下午工作各四个小时,中途各休息二十分钟。听我们这么一说,倒是有不少人来打听,可一听是去挖坟,晦气!哪管什么“考古”、“抢救性发掘”、“科学研究”,纷纷又不乐意了。结果两天跑了四五个村子,一通折腾下来,预计要四十个工人的,只有十来个家里实在困难的村民愿意来。

领队和我说,每次找工人,一听说是挖坟就没什么人来,等过几天就好。

理论上来说,考古发掘现场不能随意让外人进来,不过这个遗址不是什么重要的大墓,估摸着也不会有什么很贵重的遗物,围起来反而不便和周围居民们打好关系,所以也没有太过于限制围观。但第一天开工就有些出乎我的意料,看热闹的比干活的还多了不少。考古工作者除了管挖,还要向村民们普及考古知识。村民们便知道了考古不只是挖坟,科学工作也没有什么晦不晦气的,而且一天一百块,一个月可就是三千呢!虽然没有去外地打工拿得多,可因为疫情到处停工的这时候,对于这个偏远山区的小镇,可不算少了!毕竟只是清一清地表的玉米杆,用锄头轻轻地一层一层地刮土,和种田那种大锄头大锄头地挖相比,算不上什么累活。结果三四天过后,四十个人就招满了,我注意到有先前亲口说着晦气的人,这会儿拉着村长来和副领队谈,希望能来我们工地上干,可再加人我们也施展不开,只得婉拒了。

和想象中不太一样,过去以为考古队员是亲自抡锄头从头挖到尾,来实习了才晓得,考古队员更像监工,每人负责一个探方,主要还是工人们挖。每次用锄头轻轻地刮掉三公分深的土,再扫去浮土,看土的颜色和质地有没有什么变化,确定有没有地层变化,然后再向下刮三公分。我们的工作就是每清理完一层去看看地层有没有变化,偶尔对出土遗物测量和登记,大多数时候只是看着工人们挖,偶尔指导一下,总之是个很枯燥的活。



有一天的中途休息时间时,一个工人和围观的人笑着聊起来说:“考古就是政府组织的盗墓嘛!政府还给我们发钱,没什么好怕的。”

听到这句话,我顿时怒从心头起,我们自己人开开玩笑也就罢了,前几天才和你们讲过,考古是科学不是盗墓,我们这一行的最忌讳把科学的考古工作和那些盗墓的狗贼混为一谈,要不是看你无知,换平时我早就开始骂人了。

领队一眼就看出我在想什么,把我拉去一边说:“民众对考古还不是很理解,和盗墓混为一谈,这说明我们在公共考古工作上做得还不够啊。”

收工后我想了一下,这里的人们对考古工作没什么概念,恐怕也从来没去过博物馆,所以才会把考古工作和盗墓联系到一起去,文博工作者的工作不正应该是让不理解我们的人理解我们在做什么吗?我的博物馆社会教育怕是学去狗肚子里去了!不应该生气的,哪怕只是心里这样想,争吵无益于知识传播,交流才是。如此一想,我还是站在高位俯视下面了,不该不该,一股负罪感油然而生。

那天的晚些时候,我想到了另一件事。

去年趁着五一,我去了一趟沪宁杭,因为专业的关系,我对旅游景点没什么兴趣,这一趟是去参观各个博物馆的。

上海中心37层是观复博物馆的上海分馆,由于展厅面积有限,布展非常紧凑,反倒是有一番特色,我想到了法国的奥赛博物馆,也是不大的展厅,也是非常密集的布展。从观复博物馆出来时饿得都有些胃疼了。要赶去国正中心去面个基,没时间吃饭,在陆家嘴的地下广场买了个面包。那个面包味道是真的好,但让更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它的价格,88元,现在想来,这一个面包就抵得我在考古工地上风尘仆仆地挖上大半天地的工资,越想越觉得肉疼。

是啊!街道宽敞干净、灯火通明,月工资不到六位数都不好意思打招呼,一个面包88块的陆家嘴,这里是中国,拉甘蔗的车带起满天的尘土,从高速路下道要颠上半天,觉得一个月赚三千块也不算少,头那么大一碗面条只要10块钱,这里也是中国。在偏僻的山区村镇看省会感觉像两个世界,在一般省会看北上广感觉也是两个世界。

我一个朋友,绰号酋长,和我说过这么一段话:“很多我们觉得习以为常的事,可能有一半甚至更多的人不能理解,甚至听都没听过。”我和南京那边的亲戚聊起来,我是学文博的,不用多解释他们就能明白,研究文物和博物馆的;可我在山区工地上,甭说文博了,连考古是干什么的都得解释半天。

平时我们谈的是985、211和普通一本,我们谈考研和留学,我们感到就业一年比一年难,硕士遍地走,本科贱如狗,可我们国家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只有不到4%,即便是我们同龄的年轻一代,也只有不到20%。在我们国家,近十三亿人从未踏出过国门,有十亿人没坐过飞机,一半人没喝过农夫山泉,但对于在城市长大的我来说,出国旅行有过,飞机年年都会坐,喝瓶农夫山泉更是像呼吸一样简单。

父亲总说我和社会脱节,那天我才深刻的认识到,确实和社会接触得太少了。在我的概念里,默认现代人多少都应该知道什么是“考古”,就像吃饭一样自然,但那天我想起了我的朋友大酋说的那番话,可能在我们国家有一半人不知道“考古”是什么,更毋论什么“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文创产品”之类的了。管仲最著名的一段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不是百姓吃饱穿暖就自然会懂礼义廉耻,而是吃饱穿暖了才有资格,才配谈礼义廉耻。全面脱贫,不仅是经济上的脱贫,也要是思想上的脱贫,打破阶级对知识的垄断,也是追求平等的重要一环,如此看来,着实是国家的长远大计啊。



永远不要把我所日常接触的事想得理所当然。

永远不能对弱者傲慢、歧视或蔑视。

永远要记住,我们国家有发达的一面,还有更广大的很不发达的一面。

这三点,是我在那个考古工地学到的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刘卓尔

2020.5.4

后记:

其实最早只是想单纯写一写在考古工地实习一个多月的所思所想,就像鲁迅先生写《藤野先生》一样,单纯地写一篇杂文。可一边看那几天的工作日记,一边写着写着就开始跑偏了,最后写得像古文散文一样,前半篇叙事,后半篇议论。

说回来,散文真的不好写啊。

考古工地所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