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教考编 |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无生试讲全流程逐字稿(10-15min)
《沁qin园春·长沙》逐字稿
凝语素笺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高中语文组的X号考生,今天我所抽取的课题是《沁园春·长沙》,下面开始我的试讲:【开始计时】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提起“沁园春”大家肯定不陌生,我们初中的时候都学过一首词叫做《沁园春·雪》,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背其中的几句呢?靠窗户的这位男生你来试一下: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非常好!请坐!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呢?对,就是毛泽东主席。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习毛泽东的另一代表词作《沁园春·长沙》,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3页,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词的内容。【板书题目和作者】
哪位同学能说一下“沁园春”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嗯,你来说(点头表示肯定),他说呀“沁园春”是词牌名,在这儿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而“长沙”才是这首词真正的标题。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下这首词的朗诵音频,大家认真听,听的过程中标注好字词的读音;听完之后咱们齐声朗诵一下这首词,老师给大家起个头“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预备起,同学们读的不错,读准了字音,但是朗诵诗词,读准字音只是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情感、读出节奏!接下来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自己读一读这首词,揣摩词人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写下这首词的情感,待会我请同学读一下。我看同学们已经读好了,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有感情地朗诵一下呢?第五排穿蓝色衣服的这位男生你来试一下,吐字清晰、声情并茂,非常好!大家掌声鼓励!
通过朗诵,同学们对这首词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大家可以找出词上阕的引领字吗?或者说哪个字统领了词上片的内容?对,就是这个“看”字【板书】词上片是“看”字,下片是哪个字呢?第二排的这位女生,你来回答一下,很好,是“忆”字【板书】;上片是在“看”,看什么呢?看景,所以上片是在写景【板书】,下片在写什么呢?忆往昔岁月、忆同学少年,作者在回忆在抒情【板书】
上 看 写景
下 忆 抒情
以上就是这首词的大体结构,首先来看写景部分,也就是这首词上片的内容,大家能否用简短的词语概括词上阕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吗?我听到有同学说是“湘江秋景图”【板书】,概括得很好。
接下来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一下作者在描绘湘江秋景时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现在开始讨论吧。(走下讲台进行巡视)
我看同学们讨论得差不多了,首先请第一组的组长起来代表汇报一下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这位同学说从词中“看万山红遍/层林浸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四句可以得出词人毛泽东在写景时运用到了视角俯仰的手法,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咱们学习过的诗歌中有哪些与视角变化有关的诗句呢?嗯,你来说一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很好,这是视角俯仰非常典型的例子。
词上片还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呢?哪个小组有要补充的吗?老师提示一句:“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家可以找到词上阕运用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句子吗?
词上阕“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蕴含着词人独特的情感,老师把这两句改为“鹰飞长空/鱼游浅底”行不行?“击”“翔”二字好在哪里呢?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同桌之间可以相互探讨一下。
第二排这位女生你来谈一谈,回答地很到位,请坐。这位同学说“击”字有一种搏击的感觉,有一种力量感;“翔”字本指鸟儿盘旋飞翔,用在鱼儿身上体现出一种自由自在轻快的感觉。
雄鹰在天空中飞翔有一种力量感,鱼儿在水中有一种自由轻快之感,这个感觉是不是和作者的某种情感是契合的?哪位同学能起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嗯,这位同学你来说一下。思路清晰、分析透特,回答得非常好!他说呀,作者当时去领导农民运动、领导革命运动,革命的热情、革命的精神其实就和“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一样的,咱们为什么要革命,咱们要自由要像鱼儿一样自由自在地在水中翱翔;革命需要什么?革命需要斗争、需要力量,要像雄鹰搏击天空。
的确,词人毛泽东在词上阕运用了视角俯仰、寓情于景、情中显志等艺术表现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图景。
在词上片,作者又写了什么?作者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谁在主宰中国的沉浮?主宰着中国的命运呢?词人有没有给出答案呢?同学们读到答案了吗?【同学们课下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这是第一项作业;第二项作业是请同学们明天早读时熟读并背默这首词,下课同学们再见!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试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答案在哪里?对,在词下片抒情的部分,这些同学少年就是领导了当时革命的有志青年呀!正是他们引领着时代的潮流,那么在词下片当中,作者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小组间相互探讨,呆会告诉老师。
这个小组讨论得很激烈,你们小组派一个代表回答一下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嗯,他说表现了一种革命的热情,很好,还有同学补充的吗?第二排这位举手的男生你起来回答,这位同学说不简简单单是普通的革命热情,还包括了一种年轻人青年人的朝气。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即指当时的达官贵人,而他们只是学生,但是他们对“万户侯”以粪土视之。回答得非常好,下阙抒发的就是青年人的革命热情【板书】。
这首词的上片、下片已经学完了,大家想一想《沁园春·长沙》是我们进入高中以来学习的第一篇课文,为什么要把这首词放在高中语文课程的第一篇呢?结合诗歌内容,哪位同学可以谈一谈?来,这位同学你回答一下,说得不错,他说呀教科书的编者希望我们学习领袖当年的万丈豪情,为祖国的建设发挥自己的力量!(围绕青年热情思考一下同样作为青年的你们在高中阶段、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当中会有怎样的理想与抱负。
课程最后我们一起来回顾本堂课所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这首词的结构框架,通过感受词中阔大的境界分析了词中寓情于景、情中显志等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了词人毛泽东的博大情怀、革命壮志与万丈豪情。
请同学们课下阅读并摘抄毛泽东所作的其它诗词然后写一篇读后感;鉴赏分析《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两首词在描绘内容(言语)、艺术手法(意象/艺术)、情感抒发(情感)三方面的异同点,下节课老师请同学分享作业成果。
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试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板书】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上 看 写景 湘江秋景
下 忆 抒情 青年热情/革命豪情/凌云壮志
【拓展】
《沁园春·雪》1931.2.1毛泽东率领红军渡黄河,正值暮冬、大雪纷飞,此情此景激发了毛泽东革命英雄主义的浪漫情怀,因而写下这首词。
沁园春·雪
毛泽东
【上阕】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里,突显出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与阔大的境界,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①“冰封、雪飘”静动相衬
②“望、看”上片统领字
③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整条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水势
④原驰蜡象: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⑤须:虚实结合,红日白雪交相辉映
【下阙】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huan)看今朝。(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治功劳;唐太宗、宋太宗稍逊文学才华,这些人物都已经过去了,能称得上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议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豪情壮志】
①过渡句
②风骚:《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③只识:只知道(嘲)
全词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意境壮美、气势恢宏、胸襟豪迈,充分体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
《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中心广州时途径长沙时所作。毛泽东从1911-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如辛亥革命、一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
“独立寒秋”独自一人伫立在微寒的秋风之中,表明词人不与恶势力妥协的心志与顶天立志、中流砥柱般的气概;词人毛泽东眼前的景色已与自己内心的情感融为一体了。一方面,毛泽东当时受到党内错误思想的排挤;另一方面受到军阀追捕的威胁,前路未卜、身陷困境,政治生涯也处于低谷之中,“寒秋”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词人毛泽东为了表现他那孤独而惆怅的情怀,有意营造“寒秋”氛围,几分失落、几分压抑,他要寻求超越的契机,于是来到湘江漫步,求精神解放。
词上阕设问句巧妙地把词人的感情由自然万物转向对中国社会的思考。下阙对一生黄金岁月的回顾,令人心潮涌动,使人从心中激起拓展未来的力量。
“鹰击长空”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之立意;“竞”是手段、“自由”是目的;万物蓬勃旺盛,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对权贵的态度“粪土当年万户侯”;对革命的态度“到中流击水”。
《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问)
《沁园春·雪》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