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高中地理】安迎地理辅导——安迎老师

2021-06-16 13:29 作者:冬川十裡春  | 我要投稿

人文地理学——安迎老师高中地理笔记

一.人口的变化

1.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2.描述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人工自然增长率=出生率- 死亡率 (总人口 =年初人口+年末人口÷2)

衡量的界限数字是1%,高于1%算高自然增长率了

人口再生产模式: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正常,死亡率先下降,随后出生率下降),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发达国家这样,这是一个大趋势)

3.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更多影响死亡率):气候 (非洲自然增长率高),水,自然灾害,土壤(大脖子病,内陆缺碘)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医疗水平,政策,战争,风俗,宗教(天主教堕胎违法)

4.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资源和环境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人口迁移:类型(国内到国外,农村到城市等),影响因素(地区差异:自然差异,经济差异,社会文化)

5.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科技,生活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在某个时间会相对稳定)是最大数,是人类最低生存条件

人口合理容量:是相对数,发展的过程

6.人口密度:单位(人每平方千米)

中国人口分布特点:东南少西北少,黑河——腾冲界线

二.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的形成与城市区位

城市的形成:剩余产品,手工业

北京知识:蓟(燕国首都,北京又叫燕京,五条大路交汇点),军事作用:国防和商贸重镇;无定河改为永定河(发洪水),后叫幽州(唐宋),唐朝:悯忠寺改为法源寺,在北京发动安史之乱;

宋朝:北京是辽的南京; 金中都:把北京定为都城(在莲花池一带,要有水源); 元朝:定为元大都(胡同(可能有井的意思)郭守敬,给北京引了水源,大运河); 明朝:称为北京,这时有北京雏形,刘伯温; 清朝:基本沿用明朝,北京

城市区位: 自然(气候,地形,水,矿产);社会经济(交通(如扬州,因为京沪铁路的兴起不过扬州,地位下降;石家庄,属正定县,因为京广铁路,地位兴起);政治(巴西利亚,新兴人造城市,是飞机的样式,有寓意飞机翅膀是居民区等,列入联合国人与自然遗产名录,唯一的现代城市) ;军事 ;宗教 ;科技(日本驻波) ;旅游(张家界,武夷山)

2.城市的地域结构(功能分区)

商业区(CBD中央商务区,很多高层建筑),住宅区,工业区

与自然,地形,河流有关;

与经济有关(A,B,C分别为商业,住宅,工业由内环到外环);与历史有关(北京); 与政治有关; 社会因素

3.城市等级

等级(高)城市数量(少)功能(全)服务范围(大)

县市——地级市——省会城市(34)——直辖市(4)

4.城市化

标志: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城市规模的增加

城市化进程:发达国家(起步早——19世纪开始;水平高——80%城市人口,如德国; 逆城市化——人本身对良好环境的追求,市中心问题日益严重,城市郊区和小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完善);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二战以后开始; 水平低——中国大概60%多,2019年; 发展快; 出现畸形的大城市——如墨西哥城,人口突破两千万)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城市化的问题: 环境污染; 交通 ; 住房; 社会治安; 教育; 就业

三.农业地域

1.农业生产特点:(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地域性(北方如吉林种甜菜,南方如广西广东云南四川福建台湾种甘蔗,秦岭淮河以北小麦为主,以南水稻为主); 季节性和周期性(澳大利亚剪羊毛,一般冬末春初7,8,9月; 天山牧场高山牧场,夏季在海拔3000到4000放牧,冬季在海拔1000到2000放牧)

自然条件:(要有细化分析,与区域结合,找前因后果;改造分为改造条件和培育优良品种)气候(光,热,降水),水源,地形,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更突出变化)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历史,工业水平,科技

杜能,德国,最早研究农业区位论

2.农业地域的形成:

相同的地区:有类似的农业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和相同或相似的农业生产特点(农作物的品种,农作物生产后的商品率,机械化的水平,耕作制度科技水平和生产规模)

3.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教材不统一

4.农业地域分析举例:

东北商品粮基地:区位条件(自然:热量满足一年一熟,水源充足降水丰富,土壤肥沃,属于黑土,东北平原,地形平坦,有利于大型机械化作业; 社会经济:人均耕地面积大,市场广阔,交通便利,铁路京哈线,港口大连港,工业基础好,为农业提供大型农机具)突出土地资源,发展农业不足的是热量不足

生产特点(大豆;玉米主要吉林省,用于乙醇汽油;亚麻; 一年一熟,商品率高,商品机化率高,生产规模大)

问题与发展(一个是黑土流失,因为森林的砍伐,还有湿地保护的问题)

南方丘陵: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充足,雨热同期;水源不错;地形是丘陵地形,地形崎岖;土壤是红壤,酸性,有机质含量低,显然,气候和水源是发展优势,地形土壤是发展劣势; 人多地少 ;

发展特点:发展立体农业(最底层养鱼,山谷地带种水稻,第二层种茶叶,喜酸的果树如猕猴桃,柑橘,第三层可种竹子,毛竹,山顶种用材林,如马尾松); 农产品加工(解决了人多的问题,立体农业也为加工提供便利)

四.工业地域

韦伯,第一个提出工业区位论,大概在一次和二次工业革命之间

1.工业部门的区位因素:

原料(制糖工业,推广到压榨工业都是这样工厂靠近原料地,如油,果汁; 保鲜类,罐头制造也是靠近原料地。失重大的,易腐烂的都靠近原料地,还有如宜家,是瑞典的,也是原料型)动力(有色金属冶炼,加拿大的电力很富裕,用电炼铝;贵州交通不便,但水源充足,附近有铝土矿,建铝厂; ) 市场(饮料工业,如可口可乐,重要的是秘方,不是水,如啤酒,制造啤酒原料很常见且不适合长途运输) 廉价劳动力 科学技术————韦伯提出的,现在已经存在变化,如工艺流程发生变化,包装运输,交通运输条件,自动化水平,信息通达度,环保理念都会引起区位因素引起变化

如家具制作,一开始想到原料,但应该对市场敏感,但如宜家,瑞典的,北欧森林资源丰富,又是原料指向性的,但有变化,拆装家具的出现,摆脱了市场指向性,可以是原料地; 小兴安岭的伊春也是原料指向性,光明牌家具,中国第一条拆装式家具生产线; 阳澄湖大闸蟹出口到美国,要求进行高温200°的消毒,制作塑料壳

(长虹在绵阳,四川,河南的新飞冰箱,在新乡,为了降低劳动力价格)

工业对劳动力的数量降低了,对劳动力的素质提高了,自动化流水线没有人为误差都是系统误差。

例,思念水饺,河南郑州的,速冻食品,原材料是农产品,河南农业大省,需要廉价劳动力,而河南人口大省,冷冻食品需要有便捷的交通,河南位置位于中心,郑州是中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且中国有广阔的市场。

2.工业地域

工业联系(上下位联系,共用基础设施)——工业的集聚(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工业分散,由于新兴工业的轻薄产品,世界交通的发展,充分发挥各区域的优势)——工业地域

3.工业地域的区位分析

主要因素:自然(土地,水源,气候,矿产资源(原料矿产和能源矿产))社会经济因素(原料,能源,市场,劳动力,工业发展历史,农业基础,政策,交通通达路,科技技术,基础设施,个人偏好,国防)

十堰市,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为了生产军用汽车,在隐蔽的地方,但东风开始和雪铁龙合作小轿车时,总部不能在小山沟十堰了,搬到了武汉。

问题与发展:老工业区的问题这几个方面(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布局不合理(钟摆式运输,现在制钢煤矿比一比一,就主要迁在市场),环境污染,水价地价劳动力的上涨)————发展(老工业区的发展,调整工业布局,调整工业结构,建立新兴工业区,优化环境)

案例分析: 中国四大工业基地,包括辽中南(按照鲁尔区的特点),京津唐,珠三角,长三角

五.交通与环境

1.交通运输

五中现代交通运输方式: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

经常见到的词:运费,运量,运速,建设成本(最低的是水运),运输成本(铁路建设成本高,但运输成本不是很高,航空的运输成本最高,但建设成本相对而言不是很高),连续性(铁路运输连续性最好,海运连续性不好,管道运输连续性也很好,可以7天24小时一直运,但只能运液体和气体,也可以运煤,但要变成粉末掺水),灵活性

2.影响交通布局的主要因素

点(火车车站,轮船码头,飞机航空港),线,网(单一网——铁路网,航空网,水运网,单一网组合形成交通网 ; 混合网)

自然因素: 地形(起伏; 海拔高度),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喀斯特,地形崎岖,溶洞多,有地下暗河,最艰难的是宝鸡到成都和成都到昆明,如西南地区,交通建设很困难; 地质灾害),气候(青藏高原冻土),河流(铁路要架桥)

社会经济因素: 网络的合理性,资源,经济的状况(发达——加强运输假设,运量大或不发达——发展运输建设,带动眼线经济发展),政治,国防(一五计划修的鹰厦线,从江西鹰潭到厦门)

3.中国主要铁路干线

五纵三横(只是2009年)

五纵(京哈线京沪线,京广线,京九线,焦柳线——焦作到柳州,宝成线,成昆线)

三横(一横:京包线——北京到包头和包兰线,兰新线——兰州到新疆,陇海线——兰州,甘肃省会简称陇,到连云港,古称海州 )(二横:贵昆线,湘黔线——株洲(在湖南)到贵州,浙赣线,沪杭线)

几个强调的铁路线:兰青线——从兰州到青海,青藏线——从青海到西藏,南昆线(从昆明到南宁再到北海,可以使西南的物资直接在北海运走);

朔黄铁路——从朔州到黄花岗; 大秦铁路——大同到秦皇岛,运煤专线,基本是日本人修的 ;从焦作到兖州(山东,枣庄在这)到日照,运煤,将山西的煤运到海边再往外走

4.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产生: 人类向自然界索取了过多的东西,超出了资源再生的速度,人类向自然排放了太多东西,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这时候环境就会反作用于人类

分类: 环境污染(水污染,光污染等)和生态破坏,城市环境问题和农村环境问题,发达国家环境问题和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区域性(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和全球性(全球变暖)

5.可持续发展

DDT,十分难分解,高效杀虫剂

内涵: 社会的可持续(是目的),生态的可持续(是基础),经济的可持续(是条件)

原则: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实践: 工业(清洁生产——尽量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农业(生态农业,我国主要是沼气,南方是四位一体),生活

六.自然灾害与防治

1.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自然灾害: 是由于自然的异变(各种的变化和异常导致了人员的伤亡,财产的损失,社会的失稳或资源的破坏)加上人类的影响——对人类产生影响(分为人员的伤亡,财产的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如火山喷发)

2.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砍伐,植被减少,工程建设——滑坡和泥石流),生态破坏(使稳定程度降低)与建设(使稳定程度提高)

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三北防护林主要种杨树,木质差但长的快,属于生态林,破坏的是“天牛",属于生物灾害,幼虫钻在杨树里,把树掏空,很难灭,啄木鸟吃它,但啄木鸟不在杨树做窝; 东北松毛虫,天敌不在松树做窝——都是树种过于单一)

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长江在中游有很多泄洪区,九八年洪水淹的都是该淹的地方,留出来要淹没的,平垸行洪,不住人,但中国季风气候不稳定,当都是旱区的时候,都会有人住,甚至城镇破十万)

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尼罗河定期泛滥,一开始是灾害,但当人类掌握规律后就会修水库等措施,也会有益)

3.自然灾害的种类

气象灾害

台风(热带气旋,中心气流是上升的,眼的地方是下沉气流,是晴天;一般把在太平洋的叫台风,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叫飓风,生成于热带的阳面,纬度大于5的地方形成,不会在赤道上; 在中国一般在夏秋季节,中国一般一年有十几个台风,厄尔尼诺年会少点,主要是沿海地区受到,南方重点,也影响点北方地区如北京天津; 主要灾害有狂风暴雨洪水风暴潮; 好处是缓解东南地区的伏旱; 最大威胁是在海上,海上有台风基本出事)

旱涝 (比洪涝影响更大,华北地区叫春旱——成因降水少,升温快蒸发大,农业用水量增加,几乎年年有,积雪融水可以缓解,但全球变暖后,雪越来越少,东北更好点,华北只能靠灌溉; 长江的伏旱——梅雨过后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台风来缓解; 华南地区的夏秋旱;东北地区盛夏的干旱)

北涝南旱,南涝北旱,由于副高的强弱造成的,副高由于海陆热力差异造成的副高强,如果年份副高很强,则雨带向北推移的快,甚至在长江流域出现空梅现象,则出现北涝(黄河流域)南旱(长江流域),如果年份副高很弱,则会长时间在长江流域停留,而且把副高一次次走叫“北跳",如果北边势力比较强,则出现“西伸",则导致长江全流域降水,则一定出现洪水。

旱灾后容易出蝗虫,涝灾后容易出瘟疫

寒潮(九月至次年五月,实质是强冷风,对农作物影响低温冻害,春秋两季对农作物影响大,东北地区冬季寒潮没影响,秋季影响大,华北地区冬春两季都有影响,在长江流域也是冬天影响大; 影响范围,除青藏高原——因为海拔高和滇南谷地——西双版纳因为有层层阻隔过不去外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影响)

中国的山脉有两种方向,东西向山脉对寒潮有阻止作用,如南岭 四川盆地(冬季气温比较高,因为秦岭和大巴山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南北向山脉形成寒潮南下的通道,如大兴安岭,太行山,天山(以南暖温带以北中温带)

沙尘暴(能见度不足一米,发生在冬春季节,成因有风源——冬季风,西北风和沙源——西部沙漠地区,本地沙源来自工地扬尘),植树造林解决

地质灾害

地震——绝大多数谈构造地震,还有陷落地震(采煤采空了,溶洞里),火山地震(火山喷发引发地震,反之不成立) 震源(岩层断落的地方),震中(震源垂直到地表的地方),震源深度(从震源到震中的距离,越浅破坏性越大),震中距(从自己的地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等震线(严格的讲叫等烈度线,破坏程度相近的点连成的线,不一定是个正圆), 震级(五级以上叫破坏性地震), 烈度(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很多烈度,和震级有关,越大越大,和震源深度有关,越浅越大,和震中距有关,越小越大,还和当地地质构造有关) 世界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中国的地震,东少西多但东重西轻(因为东部人多)

滑坡——什么季节都会发生,一定发生在一个是山区,一个是倾斜的掩体上,丘陵或山地地区,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一般来说滑坡发生在山脊,可以由降水,暴雨引起,地震可以直接诱发滑坡

泥石流——一定发生在雨季,一般发生在山谷,可以由降水,暴雨引起,地震不会直接诱发泥石流,但地震多发的地方容易发生泥石流,积雪融水也易引发泥石流

西南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地方,因为地质构造复杂,地形起伏大,降水多,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合理的开垦和开矿。

海啸——主要由海底地震引发,没有风干起浪,由于海底的震动,本来震动可能差不多只有5厘米,但越靠近岸边海水越浅,震动就很大了; 海啸可以预防,但这在太平洋有海啸预防系统,因为环太平洋地震带经常震太平洋,世界上最大的地震是智利的,日本的海啸。海啸是一个地质灾害的衍生灾害

水文灾害

洪水(洪涝,但略有差异,涝表示排不出去水了; 由于暴雨,降水雨产生的洪水,一般发生在夏秋季,一般发生在各个大的江河的平原,由于水位上涨泛滥,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多山地少,东南坡多西北坡少,极个别地方还有融雪造成的洪水,凌汛,冰凌引起的洪水,黄河黑龙江有)上游森林的砍伐产生水土流失,产生河流泥沙含量增加产生河道淤塞,洪水通过能力降低,产生洪水; 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的减小,然后对河流洪水的调蓄能力下降,于是产生洪涝灾害; 对中下游低洼地的过度开发(本来是泄洪区,但住人且出现了城镇)

风暴潮(风把海水卷到了岸上,比较明显的地方是孟加拉国,因为台风加上地势低) 中国有两个成因,一个是台风,一个是温带的风暴潮。

生物灾害

蝗灾——干旱年份易产生

鼠害——一种是农业区的(主要是在粮仓,偷吃粮食),一种是牧区的(破坏地下水系统和破坏草场,也是草场退坏的原因) 鼠疫传播疾病

4.监控与预防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如在火灾,扑救森林大火,水灾,如测堰塞湖的面积,救灾时会应用无人机)

GIS(地理信息系统,可用于灾情的评估,会和遥感相结合,病虫害,遥感图像的反射光谱不同,最早是国外的保险公司出的)

防御——非工程性防御(法律,管理,宣传等),工程性防御(修堤筑坝,植树造林等

七.旅游地理

1.旅游资源

内涵: 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要有经济社会文化的价值

旅游的定义:离开常住地24小时以上且以非盈利为目的

旅游资源分为两类: 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也称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自然(地貌——喀斯特,水文——长江三峡,钱塘江大潮,气候——海南岛,哈尔滨冰灯,雾凇生物——大熊猫),人文(遗址,建筑,文物,风土人情)

旅游基本是食住行娱购

江西三清山,道教的

2.旅游资源的欣赏

选择观赏位置——距离














【高中地理】安迎地理辅导——安迎老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