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玫瑰与白玫瑰》鉴赏
《红玫瑰与白玫瑰》鉴赏
读了几篇张爱玲的作品,语言风格上很冷峻——但是却传达出了相关的“情”,读了几篇作品,觉得有点小家子气——多是些男女爱情、日常琐事这般,感觉如果不是那种“冷峻”,或许会俗很多,若将视线放到当代王朔很是与她相像,不过层级要低不少,其间的区别我认为是是否能写出人性——正如王朔自己所说:你能看出更深的东西你就看,你不能看出更深的东西,起码也能让你乐一乐。
以下内容,一方面是“管中窥豹”解释下张爱玲与其作品;一方面是,对比王朔谈谈对这种写作风格的理解。
我看的书是《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编小说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收录了:年轻的时候,花凋,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散戏,殷宝滟送花楼会,桂花蒸阿小悲秋,等,留情,创世纪,郁金香
男女爱情——年轻的时候,花凋,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散戏,殷宝滟送花楼会,留情,创世纪,郁金香这些都属于爱情方面的,这里主要讲这些。琐事一类读起来,颇具讽刺意味和凄凉的感觉,甚至《散戏》也应当说是琐事(这个区分并不严谨,因为爱情毕竟就是个沾染世俗的东西,离开了“俗”,离开了生活,那叫“教条”了吧,因此是以主要内容进行的区分)。
分析挑选:《红玫瑰与白玫瑰》、《年轻的时候》、《郁金香》来分析
《年轻的时候》是一位暗恋少女的少年的视角展开叙述的——“潘汝良”,他爱慕沁西亚,当然两人没结成伴侣。但有许多不可知的事情值得思考:沁西亚喜欢他吗?——不知道。沁西亚婚后快乐吗?——不知道。他画沁西亚逝去了,因为她逝去了吗?——不知道。
这里的“悬念”运用我认为十分精湛,很好的贴合了人物“潘汝良”——正值青春的形象,增强了读者对于角色的代入感,使得原本冷峻的文风下传达出细腻的情感。
其他文章中,郑强读者带入感觉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日常琐事就是,很多角色的叙事展开往往通过这些琐事先行,给予读者一个带入的背景,例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先引出一段“白月光”与“朱砂痣”概念,予以读者一个思考的背景和悬念,《散戏》直接以戏散场引发主角对人生的回忆思考。
与“背景”的渲染不同,张爱玲所写更多的是直接作用于人物的,或者说两者兼具,一方面渲染气氛,一方面带入读者,我想“冷峻”的风格,可能大程度来自开篇渲染时的悲伤基调。
文章的有趣是值得推荐的一部分,文章因何有趣?我觉得是大量的“省略”——在“潘汝良”知道“沁西亚”要与一个俄罗斯人结婚时,没有多说什么,这个省略很好展现出了“潘汝良”的心理变化,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将故事的讲述权力给予了故事人物,他在想什么?——这个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样做无疑是增强了文章代入感的,同时在品读其心理变化时也富有趣味,与整体来说——“潘汝良”的心理变化大概是“平淡——兴奋——失落——平淡”,“兴奋——落差”的展现没有用一句话来解释,而是通过这样的省略方式展示,这种行为基于“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种人类具有情感。
张爱玲的文章,往往有许多真知灼见与名言警句,很多都在文中承担重要作用,常见的例如““只有年轻人是自由的,年纪大了,便一寸一寸陷入到习惯的泥沼里。”“为恋爱而恋爱”等,暗示着故事的发展,同时——如同点评,好像打入了一个新的叙述视角“张爱玲的视角”,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张爱玲,那个现实中的张爱玲。这一点,很像莫言《生死疲劳》中的“三位一体”——西门闹,莫言,我(蓝解放)——叙事结构,增加了叙事角度一般,使得一些时候,“冷峻”不自觉的笼上心头,这样旁观者一样的视角和叙述的旁白与故事中的主角似乎也是三位一体的,当然了若将“警句”放入“旁白”也是可以,但是总感觉会失去很大的特色。
先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