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这座“又土又洋”的城市,只是看起来低调

2021-03-15 15:32 作者:新周刊硬核读书会  | 我要投稿


天津世纪钟夜景。/视觉中国


如果要选一个“又土又洋”的城市,最符合的是哪里?


或许是天津。


它的“土”,来自于它活泼的、接地气的民间文化,它的“洋”来自于它复杂的地理位置和历史。
在“北上广深”几座一线城市吸引大部分目光的时代,天津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一直保留着它的“土”与“洋”,带着封存的历史往前发展。


这篇文章里,我们将会看到这座城市从“天津卫”到“天津城”的转变。


✎作者 | 布奥恺西

✎编辑 | 程迟


天津在中国大城市中是一个相对低调的存在。


在许多天津人看来,成为你追我赶的超级都市,似乎并不是天津的目标。天津更重要的魅力和价值,或许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踏实舒心,自得其乐。


在天津的公交车上,大爷大妈之间的几句聊天,一不小心就能成为一段相声。天津的相声演员对自己有着最严苛的标准,因为这座城市拥有全国最挑剔也最有天赋的观众。被普通市民赶超的危机,时刻鞭策着专业的相声演员不断精进业务,锐意创新。


天津的“哏儿都”形象早已深入中国人的脑海。它诙谐,却不轻佻;它有近代欧风美雨带来的洋气,也有养成自本土的深厚地气。

和许多城市一样,天津的故事,开始于河流。

 

天津卫


2009年4月16日,海河上的永乐桥摩天轮正式开放。


在夜幕的映衬下,这个直径达110米的大型摩天轮仿佛城市的瞳孔,捕捉着成长和改变,联通着过去和未来,它被形象地称为“天津之眼”。


“眼”前的三岔河口——海河、子牙河和南运河的交汇处,正是天津城的发祥地。


夜幕下的天津之眼。/图虫创意


金朝时,黄河入海口向南发生移动,天津地区形成了稳定的海岸,告别了早先时而露出海面、时而被海淹没的状态,具备了人口大量聚居的物质基础。公元1153年,金朝迁都到中都,即今天的北京。1214年,金朝在三岔河口附近设置直沽寨,驻兵防守,天津开始成为守卫都城的军事重地。


元朝定都大都,直沽寨成为南方粮食运送到京城的枢纽,漕运兴盛,经济地位愈益突出,成为京畿重镇。


公元1404年,朱棣南下争夺皇位,相传正是他赐名天津,意为天子经由之渡口。


在明朝,天津成为“天津卫”,军事地位更加显要,不仅拱卫京城,也因为倭寇不断对中国沿海地带的侵扰,环渤海地区海防地位骤然凸显,成为了全国意义上的重镇。


抵御倭寇的需求,加上修筑宫室对物资的需求,让天津承担了更多粮食、建筑材料的转运任务,经济更加繁荣。农业生产和市政建设也蓬勃发展,驿站、桥梁的建设,盐业的兴旺,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经济活力。



欧洲画师笔下的十六世纪的天津。/维基百科


清代,天津成为从北京出发拜谒故都盛京的必经之地,朝廷在这里倾力经营。康熙年间,天津城已颇具气象,“大小衙门及寺观、宫府、庵祠、牌坊之丽,洵然大观,巍然一大都会也”。


雍正年间,天津卫升级为天津府,统辖周边十数个区县,包括大直沽、灰堆、双港、咸水沽、葛沽等,从那时开始,这些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1842年,《南京条约》定格了清朝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1858年,英军的锋镝挺进大沽,直逼北京。1860年,《北京条约》确定天津为通商口岸,被迫开放。自此,列强闻风而动,纷至沓来。历史不给清政府一丝喘息的机会,开埠使天津这座城市的轨迹发生了它自诞生以来最深刻的一次转向。

1870年,李鸿章接替曾国藩,成为直隶总督,坐镇天津。李鸿章既是清朝重臣,又是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他的特殊身份,使得天津成为洋务运动政策措施推行的中心据点,李鸿章在天津的经营,也成为整个洋务运动的缩影。


在李鸿章的筹谋和部署下,唐胥铁路、北洋水师、天津机器制造局等一大批关乎军事和国防的重要项目,都从天津开启。


[日] 冈本隆司 著,马静译
理想国丨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1-1


甲午战败,李鸿章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惨淡收场。在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后,李鸿章愤然表示此生再不踏足日本国土。


袁世凯接过了历史接力棒,这位受到李鸿章赏识的年轻人借由小站练兵奠定了军事和政治生涯的基础。


在天津老城和塘沽之间的地带,袁世凯招募军士约7000人,配备现代化的武器装备,用现代陆军的规制,训练新式陆军,一扫八旗、绿营的颓势,成为晚清最后一支陆军力量。


小站练兵的情景。/维基百科


当时的他不会料到,这支军队里的许多人日后在那段被称作“北洋”的历史上留下了姓名,也不会料到,昔日部下会因为复辟的“中华帝国”与他彻底分道扬镳。


天津是近代中国那段动荡历史的见证者。


1911年,正是在天津,周恩来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声音。1937年7月29日,日军对南开大学进行轰炸,校内的秀山堂、芝琴楼、木斋图书馆等建筑被损毁。


7月30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接受采访时讲到:“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这是一个天津人,一所大学,也是一座城市对外敌侵犯作出的铿锵回应。


在动荡的岁月里,“天津卫”始终是“天津卫”,这座城市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守卫京畿”,在中国近代军事史和战争史上,留下了自己独特而动人的篇章。

 

哏儿都


不少人仍然记得郭冬临和冯巩在2000年春晚用天津快板介绍狗不理包子的段子:


“竹板这么一打呀,是别的咱不夸,我夸一夸传统美食狗不理包子,这狗不理包子,它究竟好在哪呢,它薄皮大馅十八个褶,就像一朵花。”


“这是形容包子,你可不能乱用它。”


“对。”


“说那个姑娘长得美,就像一朵花,你可千万不能说那个姑娘长得像包子。”


自带喜感的天津口音,配上修辞错位的调侃,是很多人对天津快板的印象。


就在今年的春节前,“哏儿都”人又一次向全国人民展示了长在骨子里的幽默。在一场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后,主持人提到为留津过年的群众安排了线上和线下的相声栏目和演出,特别“重点介绍”了天津卫视的德云社相声春晚,全程思路清晰,如数家珍,仿佛一台单口相声已经呼之欲出。


网友评价道:不愧是哏儿都,连新闻发布会也带着贯口的味道。


天津春晚的主角,是相声。


即使面对丧气,也要保持乐呵,这是天津人自然流露的鲜明特征。


天津方言是“哏儿都”幽默气质的底色。抑扬顿挫,平仄颠倒,说话也能像唱歌一样。


一般认为,天津方言由江淮官话演变而来,二者对音调的处理十分相似,这使得天津人身处北方却操着“南方”口音,成为“方言孤岛”。


朱棣称帝后,调拨了大量来自安徽、江苏和浙江一带的江淮地区移民前往天津垦殖土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口音逐渐化为了天津人的口音。


旧时天津三岔河口一带的漕运码头。/维基百科


天津长期以来是漕运中心,南来北往的商贾在这里会集。江淮移民的到来使得这里的人口成分更加复杂。想要把生意谈拢,想要在陌生的环境扎下根,安居乐业,要求人们更加擅长口头表达,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潜能。


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多,使得社会文化生活项目愈益丰富,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不同职业、不同籍贯、不同阶层的人们贡献着源源不断的谈资,谈天说地有了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漕运文化的底色和生活养分的堆积,逐渐让天津人成了“卫嘴子”,让天津成为中国重要的相声和曲艺之都。


在语言艺术的浸润下,天津这座城市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普通民众讲述自己喜怒哀乐的段子,摒弃了一切华而不实,大大咧咧,热热闹闹,十分接地气。


《其实你不懂天津人》
林希、王晓岩 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


天津人的语言才能,让他们对生活现象的概括惟妙惟肖。一些天津话特有的表达,能够让人瞬间触碰到这座城市的灵魂。


比如把“什么”叫作“嘛(mà)”——“干嘛去(qi)?”“嘛玩意儿?”“这是嘛(jiè sì mà)?”


比如把冰糖葫芦叫作“糖堆儿”,把油条叫作“馃子”。


比如用“凉了”表达事情失败无法挽回,用“下不来台”表示处境尴尬。


马三立先生的“逗你玩儿”,更是将语言的魅力充分释放,逗乐几代人。


“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可能是最能解释天津城市性格的一句话了。即使是面对更大压力的年轻一代,也多少会被这座城市的性格感染,没有什么糟心事是FM 92.1(天津相声广播)化解不了的。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让人得以更加坦荡达观地应对生活中的不如意。

天津相声广播可能是最能代表天津的文化产品之一。/天津广播电视台


天津人乐观、通达的处世态度,其中包含的生命尊严和人生价值,并不比拼搏、高效之类的美德更少。


天津也是融合了中式传统与“西洋景”的一座奇特城市。


自1860年开埠通商开始,在天津的土地上逐渐形成了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匈帝国)、比(利时)九国的租界。天津是继上海之后中国第二个设立租界的城市,也是中国设立外国租界最多的城市。


19世纪天津九国租界划分。/维基百科


租界的规划和建设,使得新的城市规划的思想开始进入天津,天津的城市布局和面貌发生了一轮根本性的变化天津的租界也对日后中国城市建设的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鸦片战争以来,欧美诸国在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城市划定了一些外国人居留、贸易的区域,即租界。上海、广州、厦门、重庆等中心城市均有租界,天津也在这一时期被卷入租界划分的历史洪流当中。


1858年5月20日,大沽炮台被攻陷。英法联军看中了天津的特殊地位,选择在这里交涉签订条约的事务,也为日后在天津的权益谋划。1860年,天津正式开埠,成为新一批设立的通商口岸之一,交通运输的巨大优势,带来了更加密集的商贸和更加丰厚的利润。

天津五大道解放北路小洋楼。/ 图虫创意


天津的老城区原本位于海河西岸的西北一隅,在租界建设的几十年中,天津城市的地域范围实现了沿海河向东南方向的大幅扩张,开启了城市由内陆向海岸线延伸的过程。


随着租界贸易规模的扩大,天津老城区商业中心的影响力越发减弱,城市的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老城当中遗留至今的古代建筑十分有限,租界的小洋楼历经战争、地震,却大片保留下来,成为现代天津独特的城市景观


曾经的九国租界是天津的一道伤痕,无声控诉着晚清政府的孱弱。但也就是在那段极度颓丧的时期,古老中国渐渐迎来了历史的拐点。


曾经的九国租界。图/维基百科


如今再回望,灰暗的那段时间也正是古老的天津懵懵懂懂步入现代化城市的时间。洋楼林立的建筑风貌打破了天津原有的北方传统城市风貌,洋行、电报、电影,新鲜玩意儿也在租界里不断涌现。


这座城市的气韵,随着小洋楼的落成慢慢发生了变化。


清末民初时局的动荡,让晚清权贵、民国政要、地方官员、工商业资本家来到天津的租界寻找一方安宁。他们或是就此隐居,或是先找一幢舒适的小楼落脚,静静观望,等待东山再起的时机。一些人的后代继续住在这里,世殊事异,他们也渐渐融入天津普通市民的生活。

 

天津和平区河北路顾维钧旧宅,现为民革天津委员会所在地


溥仪、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段祺瑞、顾维钧……斯人已逝,天津曾经真真切切上演了他们的故事,他们也在天津的画布上叠涂下自己的色彩,城市和人,相互见证,相互羁绊。

 

人类历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都在天津租界留下了记录。


1917年3月,北洋政府与德国断交,天津德租界被收回。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当日,日军进驻天津英租界。

1943年8月8日,意大利投降,与日本由盟国变成敌国,驻扎天津的日军立即封锁了意租界。

1945年,中国收回了天津英租界和法租界。

 

上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将一卷卷精彩的微缩影像留在了天津。许多年后,漫步旧租界的小洋楼之间,仍会令人有身处欧美城镇之感,依稀可见当年这座城市如何在历史的夹缝中生长。


“土”也是它,“洋”也是它。今天的天津是一座露天的“万国建筑博物馆”,五大道、劝业场、西开教堂、意大利风情区,这些当下天津最著名的风景背后都有长长的故事,更别提那正在改变互联网文化的天津相声。


硬核读书会是《新周刊》旗下读书平台,这里有最用心的推荐书单、好看的深度书评、高质量的名家讲座,不定期推出读书福利活动。你可以在B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搜索“硬核读书会”,即可找到我们~



这座“又土又洋”的城市,只是看起来低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