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还是不考研 想清三点就不难
考研,还是不考研?如同哈姆雷特之问一般,大多数大二的同学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选择。每当有同学咨询的时候,我会先问一个小问题:“你能够在图书馆或者教室认真自习三个小时不看手机吗?”通常我会劝退回答否定的同学,而建议回答肯定的同学拿一张白纸出来,写出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
第一、经济条件
在同学征求我的意见的时候,一般我会首先提醒,在做出决定之前思考一下,从小学到本科毕业,求学路上16年,是否应该优先考虑怎样回报自己的父母亲人。其次,我会单刀直入:“家庭条件是否能支持你考研阶段和考上之后的费用支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同学应该和父母冷静理智地讨论一下后续费用问题,不必妄自菲薄,也不要人云亦云。有同学说家庭条件可能不够但可以勤工俭学。除了极个别吃苦耐劳又天赋异禀的同学以外,不建议考虑这种方式,毕竟能够做到学业和创收两全其美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
第二、身心素质
“你的身心素质能够支持你熬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备考阶段和承受万一没有上岸的结果吗?”我非常建议准备考研的同学至少和三个曾经考研的学长做一个交流,相信所了解到的考研过程的辛苦程度超乎想象。从我对备考同学的观察来看,憔悴是一个程度比较轻的形容词。另外,众所周知网络上现在考研的相关数据是:2021年报考人数377万,录取人数110万左右;2022年报考人数为457万,录取人数为110.7万左右。很多时候我们很难承认自己资质平平,但也很少有人能够笃定自己能成功上岸,万一不成功的话退路是什么?为人子为人女,其实大多数人是没有资格去孤注一掷的。
第三、考研目的
”为什么考研?“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不管哪种想法,最终的出发点应该是“我要考”而不是“要我考”,如同我们在短视频里经常听到的“你有没有为自己拼过命?”和“你有没有为别人拼过命?”的区别。
有一种想法或许值得鼓励:真心热爱学术研究,想在更高更大的平台上磨砺和展现自己的能力,并且获得更好的物质回报。有一种想法或许值得商榷:为了更好的就业。研究生毕业后就一定能更好地就业吗?到时可能得看专业方向、市场需求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考量。例如师范专业的同学,如果是到中小学就职,几年后硕士的就业情况不一定比现在乐观。我看到过同学校招成功的笑脸,也体会过同学考编上岸的喜悦,那么,因为考研而延迟或者耽误了的同学听到这些消息的时候,心里感受如何?鱼与熊掌兼得的案例不是没有,只是比例太低而已。
其它的因素大都是细枝末节,这几个问题想清楚了,考研与否也许就有答案了。
大家可以关注一下【考研复习资料大全】,有专业老师给你免费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