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程派名剧【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是戏迷耳熟能详的一出传统剧目,目前流行的主要有程派、张派以及王派等几种风格。此戏创排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是当时南·京戏曲音乐院的本子,由陈墨香先生编剧。按当时的规定,南.京戏曲音乐院编写的本子已在内部注册,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有专演权。因此戏校拿到本子后,由程砚秋和王瑶卿两位先生联合进行了创排,成为一出唱作俱佳的精品剧目,也是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旦角特别是青衣学员的必修曲目和保留剧目。
程砚秋先生曾对刘迎秋老师谈过说,之所以选择编排【孔雀东南飞】这个剧目,一是弘扬戏剧的教化功能,通过此剧让人们认知家庭和睦、婚姻自主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二是通过该剧的编排,提升京剧的文学意味。第三,还要通过此剧的编演,实践一些戏剧改革设想。

关于第一种目的,我们都知道,程先生一直倡导戏剧的教化意义,他不止一次的谈到,戏剧不是供人消遣的玩意儿,它更是道德和法制的必要补益。第二种目的,就是提升旧剧的文学意味儿,使之达到趣味性、观赏性和文学性高度统一。彼时随着西方戏剧的传入,一些著名学者认为中国的戏剧粗俗不堪,对此颇多讽刺。对此程先生颇感忧虑,他认为中国的旧剧,有它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不能一概否定,而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吸收西方戏剧的优势,对旧剧进行有益的改革,赋予旧剧以新的风貌。第三个目的,就是第二种目的的延续和实践。
那么,程砚秋和王瑶卿先生,在【孔雀东南飞】中都提出了哪些大胆构想、做了哪些有益的尝试呢?第一,从唱腔设计上,程先生曾提出过要以古诗原词为戏词,直接编腔。我们都知道,程派名剧【文姬归汉】中,程先生就将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的原词编入唱腔,谱出了那段脍炙人口的二黄慢板。这次创排,程先生也提出刘兰芝自叹身世时,直接选用古诗里的原句创造一段西皮或二黄慢板唱腔。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剧目的文学性。但是,因为五言诗词设计唱腔约束太多,故而后来被陈墨香及王瑶卿老夫子等人予以否定。此外,在刘兰芝焦仲卿相约殉情时,程先生还想设计一段伴唱,引入合唱中的多声部唱法,因为北京育英学校音乐系主任李抱忱先生,率先在该系合唱团中引入多声部合唱方式,在京津沪巡演时引起音乐界的轰动。本来在欧洲考察时就对此种合唱方式颇感兴趣的程先生,于1934年5月中旬,还邀请李先生率团到中和戏院与程剧团一起演出呢。但是,后来对如何安排多声部戏曲腔的演唱实在没有先例,这个设想最终也没能付诸实践。

虽然以上设想没能实现,但是对于舞台的改良,却取得了成功。比如场上设置,力求简洁化,摒弃了旧式的锦屏绣幕,另置新制的纱屏三十六块,颜色素洁,乐队隐于纱屏之后,并取消检场,加上首次使用回光灯,光影柔和,使舞台呈现一种静雅的气息——这些舞台的改良,都体现了程砚秋先生欧洲考察戏剧后的革新理念。
【孔雀东南飞】首演于1934年的7月18日的吉祥戏院,11月底又在哈尔飞剧院公演,赵金蓉饰演刘兰芝,王和霖饰演焦仲卿,张和元焦母,李金泉刘母,曹和雯饰演焦妹。而且吉祥戏院首演时,前场由国乐大师郑颖荪带领国乐队进行15分钟的国乐演奏。这几次演出都获得了巨大成功。
【孔雀东南飞】创排后,成为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保留剧目,在戏校一些重大节日都要拿出来进行展演,特别是以后每一年的校庆纪念日,几乎都安排此剧的演出。而且,此戏一经推出后有名的青衣演员都积极学演,侯玉兰、白玉薇、张玉英、绿染香、王玉蓉、吴肃秋、童芷苓、李世济等都先后演出过,尤其是侯玉兰灌有该剧唱片,更为此剧留下了早期的宝贵音响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程派名票、与程家颇有渊源的陶汉祥,也是因为演出【孔雀东南飞】而声誉鹊起的。那是1946年5月15日,陶汉祥参加军势委园会武汉行·营中·山俱乐部筹募名家名票演唱会,演出全本【孔雀东南飞】获得成功,一举成名。剧中陶汉祥饰演刘兰芝,彭正源的焦仲卿,而配演焦妹的,正是大名鼎鼎的关肃霜女士,彼时她还叫戴肃霜呢。
后记:絮絮叨叨的聊聊这些戏曲往事,就是希望能给后来研究程派史料的人,多提供一些研究视角和素材。也希望更多专业演员,能挖掘复排【孔雀东南飞】,毕竟这个戏里,包含了程先生很多心血,不能轻视啊。
凝律馆主
7月26日午夜于闪电湖畔听秋吟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