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波与忘我,这样的袁隆平值得我们去爱戴
2021年5月22日,一则新闻提到袁隆平院士去世,后来被官方否定了。提起来的心算是放下来了,但是到了中午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被官方确认了。
病逝时间定格在2021年5月22日中午13点07分。消息一出,举国上下都悲痛不已,很多人都跟着哭了。
相关媒体报道中也提到,袁老今年3月份在三亚水稻研究基地意外摔了一跤,随后就住院了,后来病情不稳定又转回了长沙。其实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医学界,一直有“老年人怕摔跤”的说法。
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老人摔跤后,很可能会出现骨折,尤其是髋关节骨折比较常见。
这种严重骨折后很多老年人需要长期卧床和手术,这时候老人就容易出现病情的恶化,比如说褥疮、肺感染等等,严重的情况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但是,谁也没想到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全国人民喜欢和崇拜的袁隆平院士身上。
我看过《袁隆平》这部电影,故事从年轻时期开始讲起,安江农校的青年教师袁隆平,尊重科学,潜心研究生物遗传学。可袁隆平是个不“安分”的人,所作所为引来一些人的非议,女友怕受牵连于自己,痛苦地选择了分手。
故事的最后,袁隆平院士亲自出演,成为了影片的一大看点。
2008年,78岁高龄的袁老作为北京奥运会湖南001号火炬手,参与了火炬传递。
精神矍铄的老人!
除此以外,他还喜欢打排球、踢踏舞、广播体操、拉小提琴等等。
另外,袁老心理乐观豁达。
70多岁时,他在一次采访说到:
自己是“70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20岁的肌肉”。
后来,90岁高龄时,他自称“90”后,甚是可爱,迎得大小朋友们的一致喜爱。
不仅如此,袁老平时有空还打点小牌,调节调节精神。他的思维速度和脑力都超级神速,在场比他小许多岁的年轻人都跟不上节奏,都连连被催。
袁老生前总是在长沙一家10平米的不起眼的小店理发。这是他保持长达16年的习惯。尽管他并不追求服装和发型的华丽,然而他对究竟怎么理发却有自己的主张。
据理发店的老板回忆称:袁老每次来理发都会主动提出哪里哪里该怎么剪。剪完之后还会俏皮地说:“哈,又年轻了”。
袁老去领共和国勋章那天一早就起来捯饬自己:又是穿西装,又是扎领带,在镜子前照了又照,完事之后还不忘说一句:“帅”。
《天天向上》有一期去袁老的试验田探访。当时汪涵和袁老聊起了平时喜欢吃的菜。这时已89岁高龄的袁老表示自己年纪大了,所以现在不能吃火锅了。
袁老先是就不能吃火锅这件事表达了一番遗憾,接着话锋一转说自己最爱吃的菜是麻婆豆腐、鱼香肉丝、水煮肉片。袁老还强调自己在生活中并没刻意忌口,基本上啥都会吃点的。不仅是饭菜如此,对零食、水果也是来者不拒。
年轻时的袁隆平夫妇从相识相恋到结婚一直如今年轻人那么浪漫的花前月下,然而老年的袁隆平竟也学着年轻人在结婚纪念日给妻子送礼物。
身边的朋友问他:“年轻时都没这么做。现在老夫老妻还有这必要吗?”
谁知袁隆平回答:“我可没觉得自己老”。生活中的袁隆平是个热爱音乐的人,所以每逢妻子的生日、结婚纪念日之类的日子总会为妻子演奏小提琴。
在媒体的报道中也出现过几张他在稻田里拉小提琴的照片。
袁隆平时常对人们说,他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袁隆平的这两个梦也真够高大上的,“禾下乘凉梦”,意思就是他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能像高粱长得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人在杂交水稻下面就可以乘凉,免受太阳的光照;“覆盖全球梦”,意思就是让培育出来的超级水稻能够走向全球,冲出国门、造福全人类。
从这里可以看出,袁隆平院士真是高风亮节,大公无私!自己的研究成果不但要受惠于本国人民,而且让全球的人们都能享用。
袁隆平院士虽然做出了这么多的贡献,但是他仍然过着平凡人的生活。
袁隆平院士没有自己的私人飞机,也可能不会配备什么私人保镖。在这一点上与那一些名人和明星,根本就不能比,有时候甚至比不上一个三流网红。
袁隆平院士的工资收入并不十分高,即使得到了一些奖金。但是也与那一些名人明星的收入有天壤之别,有的明星一年收入几个亿,甚至于有的明星光补交税款这一项就10个亿。但是他们作出的贡献,估计不及袁隆平的1/10。
不过袁隆平对于这些他并不在乎,他在乎的就是科研试验。如果他能一年收入几个亿,相信他也一定会把这些收入投入到科研经费中去的。
袁老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养活了十几亿的中国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到自己手上。”
熟悉他的人都这样评价:“他要么在试验田,要么就是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20世纪80年代美国农业和环境问题专家莱斯特·布朗针对工业化扩张与耕地缩小的矛盾而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诘问。袁隆平用杂交水稻铿锵有力地回答了布朗的疑惑:虽然中国的耕地逐年减少,可中国粮食的总产量却在逐年增加。
事实证明21世纪的中国人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如果世界上杂交稻面积增加7500万公顷:每公顷按增产2000公斤计算,那么能多养活四五亿人口。
20世纪80年代初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曾庄重地将袁隆平请上国际学术会议的讲坛。他真斯瓦米纳森诚地把袁隆平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郑重地向各国专家介绍说:“袁先生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资料显示:
在旧社会,由于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我国的水稻亩产停留在150-200公斤。
新中国成立以后,水稻双季种植推广后,亩产提高到250公斤左右。
1964年,袁隆平先生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十年后,成功培育出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
从此以后,中国水稻亩产有了质的飞跃:70年代250公斤,80年代300公斤,90年代初400公斤。从根本上解决了全中国人民的吃放问题。
这一点,经历过60年代的老人们有深刻的体会。至今,他们心中仍然念念不忘人民的衣食父母。
如今,我国水稻亩产早已突破一千斤。
全国第六期超级杂交稻“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工程示范点 ,我们已经实现了亩产1149公斤的目标。
1979年,杂交水稻走出国门, 被送到了美国。比本土种子增产30%以上。 随后,在美国得到了大力推广和种植。
后来,又为亚非拉等国开设“水稻种植班”,为他们提供水稻种植的技术。如今,杂交水稻在国外种植面积高达700万公顷, 帮助更多的人类解决吃饭问题。
严格意义上来说,袁隆平院士的离世,是中国人民的巨大损失,也是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
2021年5月22日袁老的辞世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联合国官方微博分布悼词称:“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作出了杰出贡献!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也发文悼念袁隆平称:“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我敬爱的大师千古!”
英国《独立报》盛赞袁隆平:“他的高产水稻品种帮助全世界的人们养活了自己”。
美联社则称:“他的大米研究帮助养活了世界”。
他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也是一个伟大的农民。
用什么样的规格来悼念他,都不为过!
想起他身前的奔波与忘我,那份敬业,真的是可歌可泣。
想起他以如此匆忙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告别他亲自填饱的那么多肚子,泪水就夺眶而出,悲从中来。
悲痛归悲痛。末了,还愿老院士:一路走好,天堂不再摔跤!
袁隆平院士虽然走了,但是他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被历史铭记。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袁老一生为国为民,重于泰山,值得全国人民为之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