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绣花”的第一舵手
伶仃洋畔,精准操控8万吨沉管毫米级对接;渤海湾里,海底绣花筑就海底长龙……从港珠澳大桥到大连湾海底隧道,一项项沉管隧道施工纪录,离不开我国自主研造的首套沉管安装船“津安2”和“津安3”。这套大国重器的总船长、山东省劳模、中交集团劳模、一航局二公司船长刘建港,每一次纪录突破的背后,都有他执着专注的身影。
刘建港1975年出生,笑声爽朗、身材高大,来自筑港世家,名字里自带筑港人底色,寓意传承筑港家风,为祖国水工建设奉献力量。1994年,怀揣着梦想和家人的嘱托,刘建港加入一航局二公司,成为“起重15”船的一名水手。
在“起重15”船,刘建港先后经历了两任船长,他们都是劳动模范。船长杨炳义,教会了他“无风要下防风锚”,凡事要有应急方案;船长胡业岗,带他养成了“当日事当日毕”的好习惯。在劳模船长的教导下,刘建港迅速成长,协助船长抓管理,带领船员提升技能,实现了船舶半军事化管理,让“起重15”成长为一航局标杆船舶。
凭借优异表现,刘建港从“起重15”调到“起重11”担任船长。在他的带领下,“起重11”参与了山东省95%以上港口航道建设,刘建港的操船技术逐渐炉火纯青,船舶管理经验日渐丰富。随着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开工,刘建港被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亲自“点将”,担任沉管安装专用船组“津安2”和“津安3”总船长。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在当时世界最大非自航沉管安装船组,刘建港平均一年在船320余天,反复研究安装船运行情况。沉管下放着床过程被誉为“海底绣花”,刘建港心怀“每一次都是第一次”的信念,用最短时间带领团队摸索出一套深海沉管安装方法,能实现两船联动,远程操控沉管与船体,沉管与基槽以及沉管与基床距离的精密调整,隔水指挥深海对接。刘建港亲历了E15管节“两进坞门、三出外海”的极限挑战,经历了最终接头战役,保证了全部33节沉管顺利沉放对接,创造了一项又一项海上施工纪录。“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刘建港说道。
2017年,刘建港从伶仃洋转战大连湾,承担起了大连湾海底隧道的沉管浮运安装工作。虽然积累了宝贵经验,但面对大连湾复杂的施工环境和水文条件,刘建港时刻保持着严谨的工作态度。大连湾海底隧道E1浮运安装前,由于最靠近码头,施工安装区域狭窄,船舶一侧无法安放定位锚,需要在码头系缆桩带缆绳,然而码头缆桩最大受力仅有35吨,这就要求船舶缆绳的力度要恰到好处,每根缆绳的受力方向和角度不同,还要保证船管的位置在预定范围内,加之现场风向和海流影响,控制起来难度非常大。沉管下放过程中,刘建港紧握高频电话,眼睛凝视着显示屏,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前前后后调整了十几次,才将缆绳和管节的位置调整好。
“沉管安装就像在海底‘穿针引线’,丝毫马虎不得。”刘建港说。在大连湾,刘建港带领团队成员攻克了国内曲率最大沉管安装操作难题,最后一节沉管还面临施工水域最狭窄、系泊工艺最复杂、安装空间最小、沉放控制难度最大等6项安装难度“之最”,实现沉管浮运安装提前圆满“收官”,也因此获得“海底绣花”第一舵手称号。
万里海疆,潮起潮落。刘建港和无数筑港人一道,完成着一次次极限挑战、书写着一个个世界纪录。(中国交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