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小升初选择:重点班最后一名,或普通班第一名?
育儿战略忽悠总局群(已永久关停)聊了这样一个话题:是进重点班当凤尾,还是当普通班的鸡头?
我相信,这个选择是大多数小升初家长揪心的问题。进了重点班,怕压力太大;进普通班,怕师资不好,学习氛围不好。
我先讲讲自己当年初中的择班情况。那时我小升初还得考试,两科167/200,全镇最高分是189。我这个分数被分到了镇中学初中部的重点一班,入选线是160+,排在靠后的位置。但我爸和这个学校的校长有恩怨,就托关系找了第一初中的校长亲戚,进了次重点二班。
因为这个初中的重点班只有一个,所以入选线高,是170+。我在次重点班,是第二名,最低线是157+。
我在二班,一个学期后就挤进了年级前十,特别英语总是考满分,各科老师和年级主任都注意到我了。在初一下学期我就考到了前三,初二报名时主任说要让我升进一班。但我果断拒绝了,因为和我二班的同学玩得很好,大家一起踢球,很开心。
除了班主任和数学老师有区别之外,其它任课老师都是一样的。在学习氛围上,一班确实比二班好多了。我们二班有些课,非班主任的话,课堂纪律都得不到保证,大家都在课堂上讲话。很多同学,也早就放弃了学习,有些初二就辍学打工了。最终我班70个人,考上高中的就10+吧。
对我来说,在二班反而是更适合的环境,因为班主任英语老师的性情合我胃口,同学合我胃口,所以我学习起来没有环境压力。去了一班,不同的同学和班主任,可能未必更好。
一班的班长,后来也考上了中大,要跟我熟络,但我不喜欢他。是一个不敢负责任的人,当时借了我的单车,丢了几个月都不告诉我,直到我去找他要才坦白,也没有主动说要赔偿,就是请吃一餐饭补过的意思都没有。要是初中和这种人在一起玩,我不知道变啥样了。而我在二班,有很多铁哥们,哪怕不铁也是很保护我、尊重我的。
回到小升初的选择来,我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选择在重点班或者普通班,都是一过性的因素。做了选择以后,它就相当于一个起点。
在重点班,高的起点,会有更好的师资和学习成绩更好(综合素质未必更优秀)的同学,学习环境是好一些。但相对的,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竞争压力也更大。
能不能做到既来之则安之,就决定了后续学习成绩和心态的发展。有些人进了重点班,不适应,跟不上节奏,慢慢成绩就滑坡了,甚至最后厌学了。也有人,越学越好,不断拔尖。
大家都是同样的老师和同学,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结果呢?
打铁还需自身硬。所谓真金不怕火炼,绝大多数学霸都是和老师无关的。只不过,恰好是好老师教到了学霸而已。如果老师真的很厉害,为什么不能把全部的学生都教成学霸呢?
再放大到整个广东省来比较,我们是四线城市,最好的师资可能也比不上珠三角城市中等师资,但为什么,我们每年都能产出一定量的名牌大学生呢?
实际上,最好的师资应该分配给中等的学生才对,好老师对他们的帮助是最大的。然而,现实不允许,总是最好的师资分配给上等的学生。既然一开始学生起步水平就高了,结果肯定也是比较好的,看起来就好像是老师和同学对于学习更有帮助了。
像我这样的老师,学校里少之又少。虽然我准备去当老师了,但我也是回去乡下的学校教。我的目标,就是将四线城市的所谓“下等学生”教成上等学生。
现在不是都说大城市家长和孩子素质高,老师水平高吗?我还真就不信这个东西,不是读了几年大学,买房买车有点钱,知识面广,就叫素质高的。我看的是人的性情和品行,但不用争,以后拿事实见分晓。
而且,说是选择进重点班,还是普通班,都是幻想而已。现实中,进什么班都是被分配的,随机性很大,毕竟不是光靠个人水平就能决定的。就像我当年英语考139分,放在珠三角的话,哪能是市状元。
很多事情的发生,是不以人力和个人意志转移的。强扭的瓜不甜,倒不如既来之,则安之。不管进入什么班,都应该尽可能地按照自己的步调进行学习,而不是受老师或者同学的影响,朝令夕改,朝三暮四。
缺乏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就算有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同学,都不可能学好。反之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情况安排个人计划,不急不慢,稳步不移地实现学习目标。不管前期是第一名,还是最后一名,都不能影响他做最好的自己。
然而,这个特点并不是在学校里培养出来的,而是家庭教育的结果。到了初中这个时候,如果家长还要操心孩子不能适应学校生活的事情,与其说是担心孩子,倒不如是对自己教育成果的焦虑。
我当年一个人到市区读高中,还不到15岁,又很瘦小。我爸妈虽然担心,但是依然让我去锻炼了,他们对我有信心,也是对自己的教育成果有信心。
但他们也不是什么都不做。报到的前几天,我妈给我的裤子车了几个暗袋用来放钱,还教我怎么洗衣服;我爸讲了一些出门在外的注意事项,要怎么和舍友相处,等等。
乃至后来上大学,我爸提前给我做体能训练,我弟刚好上高一,就一起为军训做准备。我爸每天早上5点半起来叫醒我们,准备两杯糖盐水和两瓶水,然后他骑车,兄弟两跑步,整整训练了一个月。
我认为,这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姿势。光谈心没用,真正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适应环境,如何扬长避短,如何防微杜渐,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
有了这些基本的为人处事的技能和准则,剩下的,也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因为即使担心,也是不可能担心得完的,纯属杞人忧天。
比如我初一暑假得了阑尾炎,差点因为误诊为中暑、肠胃炎而被一波带走。我现在能写文章给大家看,还是运气好的结果。我高中的时候,有次放学下楼梯,踏错步了差点滚下来。小命都没了,谈其它的没有意义。
我的性格是稳健保守的,让我选的话,肯定选一个舒适的环境,这样压力没那么大。我可以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不会有被人赶着走的局促感。而且,在相对水平比较差的环境,如果我能做得好,就会有鹤立鸡群之感。
然后同学、老师都会特别重视你,带着这种期望,就不会堕落,而是会朝着不让他们失望的方向去努力,越学越好。
反之,在一个强手如云的好班,一点小成绩是得不到认可的,很可能还会因排名靠后而被嫌弃。得不到鼓励的话,个性不够强的人,慢慢就会丧失信心。
信心是很重要的事情啊,没自信的人做啥都输人一等。还未亮剑,就先认败,哪怕自己有很好的实力,也会因为完美主义而不敢奋勇争先。
反观实力略逊一筹的人,不要脸,不怕失败,什么都敢争。在这个反复争取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实力变得越来越强,而且实践越多,头脑也就越灵活。只要有个几年的时间,就可以脱胎换骨。
今天许多家长,往往痴迷于做“正确的”或“最好的”选择,却忽视了最应该重视的执行过程和总结提高,以至于他们的孩子进步速度很慢,最终被所谓的黑马后来居上。
像我,就是一匹典型的黑马,四线城市的孩子,能在一线城市立足。再给我30年专注发展的时间,必然可以在教育领域登峰造极的,我有这个信心。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命运给我们安排了什么际遇,是不能选择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无论抓到什么样的一手牌,都要全力以赴地打好它。在这个打牌的过程中,提升打牌技术,打得越来越好。如果连一手烂牌都能打好,要是突然抓到一手好牌了呢?
选择不需要烦恼,只有技术不行的人才需要选择好的环境、好的条件。离开了好的环境和条件,就不行了。但是人生,又岂能事事都有得选择呢?技术好的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都一定能跑出来。
就是这么简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结果和选择往往无关,和选择的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