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3.85 虚无主义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85、虚无主义
一种对事物不作具体分析,无原则地、任意地否定一切的资产阶级思想。
虚无主义在政治上表现为无政府主义。它否定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反对国家权力,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以及一切组织性和纪律性。列宁在《合法派和反取消派的对话》一文中,曾把无政府主义和知识分子的虚无主义相提并论。另外,在批判伯恩施坦的机会主义的虚无主义时,列宁说:“表现出这种虚无主义的人,不是无政府主义者,就是资产阶级自由派!”[1]
在文化艺术上,虚无主义对历史的遗产、民族的文化不作具体分析而一概否定。例如,在我国,曾有人盲目崇拜西方医学、艺术等,甚至主张“全盘西化”,否认祖国的宝贵遗产及民族特点,不愿意去研究和发展中国的东西,这就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在教员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我国革命样板戏创作的成功,中西医结合,针刺麻醉及中药全身麻醉的研究成功等,都是对崇洋思想和虚无主义的有力批判。
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虚无主义是垄断资产阶级腐朽、没落、颓废思想的反映。反动统治者利用它来腐蚀人民的斗志,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因而必须彻底批判。
虚无主义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流行于俄国。当时俄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年青的激进分子,反对封建专制的政治压迫,对当时的封建关系、社会秩序、道德观念等,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自称为“虚无主义者”。这种虚无主义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它同后来机会主义者的虚无主义是有区别的。
注:
[1] 《列宁全集》第四卷2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