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工业革命》

2023-03-12 10:43 作者:暗承薪火  | 我要投稿

这堂课主要说一个问题:工业革命造成英国政治制度的变化,工业革命最主要的成就是消灭了专制制度,但是贵族对权力的控制和对财富的控制导致国王与议会之间地位颠倒了,那么,贵族是如何通过议会取得权力的?实际上,议会是可以服务于任何一种权力的。那么,问题来了,议会选举权在什么人手里,选举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的?

理解议会,就得理解三个内容:选举权、议席分布、选举方法

先说选举权的问题,选举权就是谁可以投票。投票是按选区来投的。选区分为:农村和城镇。

不是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可以有选举权的,只有某些特权的地方,才是一个选邑,选邑才有选举权。英格兰的选邑一共有202个,其中110个,是爱德华一世留下来的。爱德华一世是怎么评选这些选邑的呢?其实很简单,只要他说,某一个镇子是选邑,那就是了。这种任命选邑的方式,非常随意,不合规矩,总之,它是一个中世纪遗留的问题。

每一个选邑,可以选出两名议员。

而每一个郡,都可以选派两个议员,英格兰有四十个郡,就可以选派80个议员。

城镇是202个,乘以2,等于404个议席,郡有80个议席。

说到这儿,再说一下什么人才能拥有选举权。只有“40先令的自由持有农”才有选举权。

那么,什么是“40先令的自由持有农”?——这个人每年收入超出40先令,就是两英磅,达到了小康人家中等收入水平,这还不足以给你选举权,还必须有这样一个条件:你是自由持有农。

中世纪对土地占有非常复杂,土地直接来自祖祖辈辈,早在艾格鲁撒克逊时期,对土地占有权的规定是:凡是隶属领主的土地的,都不是自由持有农。有这么一个条件,就相当于有一个身份,一个财产权,这个限制使得郡中只有百分之四的人拥有选举权。

随着圈地运动,很多人得到了2磅以上的收入,人越来越有钱了,比原来的几十倍的有钱。自由持有农这个身份,最后没有办法维持了,年收入超过2磅的人越来越多,自由持有农越来越少,两个相互抵消,有选举权的人维持在整个农村人口百分之四左右。

城镇选举权极其复杂,五花八门,几乎每个城镇,都有自己的选举权资格,之所以这样,是由于,英国不同时代的不同国王,都曾把选举权作为礼物赠送给他们的认证书一样的东西,他们以此获取了选举权。获得了选举权资格,在各个城镇都不一样,概括来说有下面几种情况:

1、自由民,2、纳税人,3,市镇团,4、自立户,5、房地产(镇子里面,有一块地,谁得到了这块地,它带有一张选票,谁得到了这块地,谁就得到了这个选票。)

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就是使得选民在人口中占有比例很小很小,大概百分之1点几。

议会出现的原因就是——最开始要派人去收税。

到了十八世纪,选邑的选民人数不超过50。就是因为,这样漫长的时间里,很多镇子人都不在这里了,迁徙到别处去了。这些选邑很穷,在国家经济上毫无地位,但是在政治层面上,议员都是从这里选出来的,然后,有人愿意出卖自己的选票,条件是明码标价,选票多少多少钱,然后就出现了贿选的情况。

如果我想操纵一个地方选举,我轻而易举,花点钱买这个地区的选票,轻而易举就把选民收买了,如果这个地方有五个选民,我不需要买五个,我只需要买三个。为什么,大家想想。

很多时候,那些拿着选票的选民都是穷的不要不要的,恨不得早点卖掉选票,得到点钱。

永远记住,议会概念是——谁取得议会多数,谁就控制了议会

如果我买下了议会多数议席,就意味着——我控制了议会。

选民人数少,而且大多数穷人。谁买下12000个选民,谁就买下了英国议会。

英国当时只有不到200人是贵族,如果这200人结党,出卖选票,那后果就很可怕。

贵族控制了当时议会,得到了最高的权力。

英国的贵族是可以经商的,什么都可以做,大商人其实跟贵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以前是公开投票,大家都看着你投的谁,投完,给你钱,你走人,后来改成秘密投票,秘密投票为了什么?就是为了防止有人给钱从中使坏。

贵族在选邑挑中几个有选举权的人,给他们钱,让他们选一个他的走狗,到议会里面去。从而获得议会多数。那个被选的走狗,不一定在这个选区,这个走狗可以是任何选区的人。

有穷人之后,选举情况非常糟糕,收买穷人非常容易,有钱人很难收买。后来有人提出实行一项制度——有钱才能有选举权,没钱不能有选举权。

历史上,这个称为旧制度,这个制度非常腐败,被人叫做腐败的旧制度,可是它是有道理的,它符合财富与阶级分配的比例。所以,这个旧制度有道理。

可是随着历史发展,随着工业革命,财富分配发生变化,出现工厂主,出现资产阶级,这一批人慢慢比贵族更加富有,他们慢慢站出来,批评贵族,他们说,你们没有我有钱,凭什么由你们来控制国家权力??

工业革命造成了另一个社会集团——工业无产阶级集团。

他们到工厂出卖劳动力、出卖劳动,他们越来越多,却越来越穷。他们就满腹怨言,觉得国家财富是他们创造的。

有人告诉他们——你们没有权力啊。

当时,议会是作为最高权力的国家政策发布者。

有人告诉穷人说——就是因为议会制定法律,让你的财富转移到资本家手里了,如果有一天,你们控制了议会,让你们的财富留在自己手里,那你们就不穷了。

所以,工业革命造成了两个集团——有钱人不能忍受自己有钱了,但没有权,不能忍受。另一个是,穷人们既没有权也没有钱,于是出现议会改革运动。

绝大多数人认为,需要创造一个更新的制度。

而议会改革运动,改造了贵族寡头控制议会的局面,从而造就了英国民主制度。

有几种力量卷在这个运动里面:

第一:贵族:辉格党,托里党。辉格党其实是大量的是贵族。中间有一个阶级,说中产阶级也不准确,这里的中等,不见得是财产的中等。

第二: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旧的中等阶级:比如牧师,专业职业者,会计师。这么一拨人的存在。还有一批中小地主,他们属于富人,但是不是太过富有,以及工厂主,资本家。

第三:工人阶级——大量的工匠,车马匠,手工匠,手工业工人。

在这次运动之前,谁有权力?贵族啊,他们有钱有权,然后是中间阶级,他们有钱没权,最下面呢,是一大批无钱无权的群体。

一旦中下层联合起来,会出什么结果?

你看看法国大革命,就是中下层联合起来,把贵族啊、国王全消灭了

如果有人把中上层联合起来,那么,下层人就要倒大霉了。

这时候,乔治三世长大了,他想要恢复国王权力,他对当前议会控制一切的局面很不高兴,乔治一世、二世不会说英语,做了个快乐王子,但是乔治三世一上台,就把辉格党弄下去了。

为什么呢?因为辉格党坚持不让詹姆斯二世的儿子当国王,那么,就由汉诺威得以继承王位,辉格党其实控制了中央权力。托里党回到地方去了,不过也还是很有力量。

于是,乔治三世一上位,就把辉格党赶下台。怎么赶下台?国王出来买选票,把辉格党赶下台了,把托里党找回来了。于是呢,辉格党就到处说这个制度不好,说你国王怎么能买选票赶走我??辉格党下台了以后,他们认真反思了这个旧制度,他们认为这个旧制度是有漏洞的,他们在位的时候,不说这个漏洞,下台后就到处说有漏洞,但是,这个旧制度,最初是他们自己造就的。

辉格党授意“约翰威尔克斯”,让他在报纸上攻击乔治三世,说他独裁,乔治三世看到后,非常生气,就让他控制的议会,把“威尔克斯”这个人赶出议会了。

威尔克斯不服气啊,就跑回老选区,说我要来参加选举,于是人们又把他选了出来,乔治愣是又把他选出去议会了,如此三番,威尔克斯没办法,就跑到法国去了。

通过这个事情,旧的中等阶级,组织了一个威尔克斯救援会,改名为宪法知识会。

这是历史上第一个民间团体。这个团体,散播一种言论,说我们英国啊,议会传统很好,但是呢,国王把这个传统破坏了。

乔治三世想要恢复个人权力的欲望没有得逞,最主要的打击来自美国革命。

由乔治三世扶持的一个傀儡政府,在美洲,被美国人革命赶出了美洲,于是,乔治三世打击太大,变成神经病了。后来,他看中了一个年轻人,扶植他当首相,他以为这个小伙子很好控制,谁知道这个小伙子,是历史上最强势的首相。

这个小伙子叫——威廉皮特

威廉皮特把英国带进了英国最保守的时期,差不多掌权半个世纪,不是说反动,只是说保守。

18世纪的欧洲发生的最大的事情——法国大革命

法国革命爆发就是以英国为榜样的,伏尔泰写的英国通信,把英国吹的很好很好。

结果,无数法国人想去英国学习新制度。

可是慢慢的人们发现,英国跟法国的革命有很大的不同。

原来几乎所有贵族都支持法国革命,但是后来慢慢都不喜欢法国革命了

在贵族当中,辉格党还是支持法国革命的,辉格党其中一大半跑到托里党去了,只剩下20多个留下的人,他们都支持法国革命。

接着,新情况出现,下层劳动者开始要求改革,这是英国议会改革新阶段。

有个人叫——托马斯潘恩,写过一个书叫《常识》,还有一本叫《人权论》,都非常著名。

这个人很奇怪,他在美国不安稳,写了本书——《常识》,鼓吹让美国人闹独立。

没想到,美国人都觉得他太激进了。不理他。

这个人还是不安稳,他太激进了,就跑回英国了,又写了一本《人权》,批判英国的制度,说国王什么都不做,只知道打猎骑马,提出来要建立共和国,但是贵族不想要共和国啊,于是,他就向老百姓说话,开始煽动老百姓,说你们要争取权利啊,争取政治权利。

那些五险一金啊,都是托马斯潘恩提出来的。

那么,怎么才能出现一个共和国呢,他说,那就进行议会改革啊,于是,这个下层人民就被煽动起来了,全世界第一个共济会建立起来了。

1790年,英国也出现了中下层联合的局面,跟法国一样,这个是非常危险的,跟法国大革命局面一样。

英国政府进行了严厉镇压,不让他们联合,但是,英国没有做到完全镇压下去,由于上层有辉格党保护、辩护,经常把镇压力度减轻了,所以你看,辉格党的存在,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

1799年,辉格党通过制定结社法,全部取消结社权力,禁止一切民间结社,这样恰好就在“英法战争”的关键时刻,把运动压下去了。

到了1820年,或者说,1800-1815年,改革变成了一股暗流,1815年后,改革运动又抬头了。

议会通过《谷物法》,当每蒲式耳低于80先令的时候,就不允许从国外进口小麦。

这个谷物法,谁最不喜欢呢?工人最不喜欢啊,老百姓最不喜欢啊,工厂主也不喜欢啊,资本家更不喜欢啊。那谁喜欢?地主喜欢。

1815-1820,工人发动了运动。运动主要是在工业区,很快就过去了。

1820-1830年,这十年,几乎没什么事,托里党内部分化了,出现一个托里党自由派。

1828年,就出事了,这个托里党自由派一直掌权,但是被赶下台了,因为一个大名鼎鼎的人出面改革,这个人就是威灵顿,就是那个打败了拿破仑的将军,他被封为公爵。

期间,爱尔兰也出事了,我们知道,从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开始,英国就开始打击天主教,天主教一直不受待见,连普通公民都不如。

1828年,爱尔兰天主教要求得到完整公民权,这闹得眼看要打仗了,威灵顿不愿意打仗,他就给了奥康奈尔完全的公民权,这场战争无形之中就被化解了

但这个时候,英格兰人不乐意了,连最保守的托里党也要求改革,三大派别联手推翻了威灵顿。

格雷政府一上台,就颁布了议会改革法。

但是,议会以一票多数,否定了改革法。

结果,格雷政府大怒,解散了议会,重新选择新的议员,重新把议会改革法交给议会,这次议会很快就通过了。

辉格党要求国王,册封足够多的上院议员,以保证法案送到议院可以被通过

还要求国王册封新贵族,册封多少个呢,一百多个新贵族大概。这种情况下,中下层联起手来,准备打仗。

中层阶级出了一个绝招,号召下层人民,拿手里的钱,都换成黄金。

于是,银行家跑到国王那里,说我们的黄金储备马上没了。

国王没办法,不得不同意辉格党的要求,册封新贵族吧。

这时候,改革才算完成了。经历了多长时间?70年,70年啊,这就叫改革,法国就是没有耐心。

第一次议会改革:目的是什么,改革什么,力量是什么。

改革后造成的结果:解决了旧制度三大弊端

什么弊端呢:选举权,议席分布,选举方式

改革就是针对这三大弊端,调整以后,改成了以财产为基本标准的选举权。

这种变化,有没有道理?有道理的,以财产作为标准是符合工业革命以后时代变化的。

不能老是认为,现代的东西一定比过去先进、好。

这是不应该的。

你的历史感增加以后,你就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了

问题在于,这是第一步。

第一步走出来,接着的路就好走了。

针对第二个弊端:议席分配问题。

这次改革主要对那些选民人数非常稀少的选区有好处。主要是针对选邑,把这些选邑取消了,就能腾出来180多个席位,于是,这些席位都转移到了大城市。

那些被取消资格的选邑城市,实际上基本没什么人居住,全市可能也只有十来个人吧。

尽管取消了选邑,但是,这个改革也是不彻底的。

你想想,1000人组成的城市,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这仍然很可笑。

此外还要说说选举中的腐败现象:实际上,腐败一如既往,没有进行任何改变。

但是,正如刚才所说,走了第一步。

另外,这次改革非常艰难,70年时间。所以呢,非常艰难,这个任务居然完成了,采用了完全渐进的方式,温和的方式,不流血的方式。

这就是英国走到现在一条基本的道路:和平的,改革的。

这个方式,跟法国截然不同。

以后的英国,一直沿着这条路一直就这么走下去。

接着,又进行了不断的改革,造成了政治力量结构的变化,使得中等阶级都获得了选举权。使得中间阶层成了有权的阶级,但是不等于掌权的阶级,掌权是能控制国家的。中等阶级只是有权了,但是掌权的仍然是地主阶级。

英国对社会结构改革也是一步步慢慢做到的。第一次议会改革,工人阶级大失所望。工人付出最多,结果,改革完全把他们撇开,不理他们,一个新的政治结构出来了,却没他们什么事。

工人阶级极其愤怒啊,于是,造就了"宪章运动"

宪章运动的大致的背景就是这样,宪章运动发生1836年,它制定一个人民宪章,到了1855年,才销声匿迹。

宪章运动用了将近20年时间,要达成的政治诉求是:

1、成年男子普选。

2、平均选区(按照人口)

3、每年选举一次议会。

4、废除议员财产资格。

5、给议员发放薪金。

6、不记名投票

这些要求,其实就是为了让没钱的工人也能选进议员。

讲来讲去,就是让工人当议员。这是一个完全的工人阶级的纲领,每一条都是为了把自己的人送进议会。

宪章运动,是一场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闹了20年,闹出了两次高潮,

第二次高潮在40-42年,几百万人涌进去,参与其中,他们有组织有纲领,完全是一个政治组织。到了1848年,第三次高潮,经过了1848年欧洲革命,然后慢慢销声匿迹。

闹了20年,实际上,什么成果都没有,诉求完全没有实现。

为什么?其实是这样,这个宪章运动目标明确,手段也基本明确,不动用革命手段,它是以第一次不流血革命为模版,想要进行第二次改革。

想要成功,必须是社会大多数都要求改革,这个改革才能成功。

第一次改革花了70年,为什么,就是在不断的卷入新的力量团体,最后几乎所有力量都卷入了改革,最后,只剩下托里党,这个最保守的力量不主张改革,所以,改革要有一个前提,就是社会上所有力量都要求改革,才能改革成功。

如果只有工人阶级这一部分卷入改革,那社会力量在社会结构方面是不足的,它太孤单了。改革需要全社会支持,光有他们的力量是不足的。

好处就是:它不动用革命的力量。

英国从来不会做这种事情,从来不做拿起枪来的事情。

宪章运动大致就是这样。

到了1850年代后,宪章运动基本上销声匿迹。1860年代,改革力量重新出现。

第二次改革发生在1865-1866年。

这次改革,是由自由党挑起的,但是自由党却没有完成改革。

因为自由党内部有阻力,所以这次改革没有完成,最后由保守党继续改革。

保守党拿出来了一个方案,但是自由党认为这个方案太保守了,就拆解了他们的方案,逐字逐句地修改,把这个方案,变得更激进,更加符合时代要求。

这里面又出现了一个背景就是:下层人民卷入了改革,形成一股强大的基础力量。

自由党把改革方案变得面目全非。

第二次改革,所有中等阶级全部卷入了进去,工人阶级得到了政治权利,工人当中只剩下两种工人没有卷入改革,一个是矿工,一个是……。

第三次改革,基本上就不需要斗争了,顺理成章就把工人阶级全部纳入选民群体。

所以到了这个时候,两大党派都抢着去改革,也不斗争了,为什么啊,因为大家都想再来一次改革呀,于是大家都去抢选票去了,这是维多利亚时代最鲜明的一个特点。

其实,在此之前,另一些细小的要求也得到了满足——就是在1872年,无记名投票开始实行

宪章运动其他的三项要求,也慢慢实现了。

最后一项,每年一次选举议会,以后也不能实现了。

还有一个问题——参加选举的都是男人啊,那妇女怎么办

你看看英国的和平渐进,你看渐进到了什么程度,不能走快啊,走快是要翻车的。

再后来,就有了给30岁以上、有财产的、已婚的女士选举权

1928年,全英国人都有选举权了

1928年,英国走进了民主政治全盛时代。

英国民主制度至今不到90岁,但是,它仍然是全世界最早完成民主制度的国家。

1870年,英国基本上完成了文官制度的建立,之前都是裙带关系,就是花钱买官,很简单,以前都这样。完成文官制度后,开始用考试来选拔提拔文官。

文官制度的出现,就是要消灭裙带关系。

题外话说一句,中国当前公务员考试一个巨大的弊端就是——地方自己命题。

英国是全国统考,然后,统一分配、一视同仁。

第二:军队改革

军队改革:以前也是卖官鬻爵,也是裙带关系。直到80年代,改革军队,开始论战功行赏。

第三部分:建立完整地方行政机构。之前管理非常混乱,最基层没有政府,只有治安法官,就是当地的士绅们,他们义务劳动,凭良心干活,管理一方土地。

到了1890年代,完全完成了改革,建立了一个三层结构:

一层:郡,郡及市,相当于直辖市,伦敦大都市区(相当于省)

二层:城市的区和农村的乡。

三层:教区,有一个教堂的周边和地区。

这三层都是民选选出的管理机构。

郡有郡议会,区有区议会。

教区:是所有居民都有权参与进去讨论的。

英国以前的司法非常混乱,乱糟糟一团。直到19世纪中期…(出了一件事)…最后结果就是建立一个统一最高法庭,王座法庭。由大法官管民事,由王座管刑事。

还有一个海事法庭

这三个法庭的上面,还有三个法院:上诉法院、高等法院、?

这次改革,托里党在非常关键的时候退出了,这一点对改革非常重要。

总结起来,改革成功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依靠改革的主导力量,另一方面是反改革的力量能够是时候的退让,反对派的退让也很重要。

托里党的退让,使辉格党此后三十年执政。辉格党一直执政,让托里党很尴尬。

第一次议会改革造成另外一个后果就是:

皮儿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是在需要改革时不反对改革的。

辉格党完成了这次改革,很骄傲,很自满,接下来,就不愿意再去改革了,这个过程里,一部分辉格党人转到托里党的保守派里面去了。

这样就等于把改革权让给托里党了。

工人阶级在工业革命当中究竟建立了什么,他们生存状态是怎样的?

工业革命中,大量生活水平剧烈下降的工人比比皆是。

手工个人中有一批手艺非常高超的人,这批人是不可能被机器取代的。

英国工业革命的起点是纺织业,当时记载:这个行业的工人很富裕,他们出门可以雇佣一辆马车。他们原来是天之骄子,后来丢了饭碗。

所以,我们说工人阶级生活水平不是平均的。

技术工匠——没有人可以取代他们,机器取代不了他们,他们的手艺无人能取代,他们的生活受到工业革命影响不大。

工业革命导致出现新的行业:

因为一用机器,谁也离不开机器了,老板也不敢得罪“瓦特”他们。不敢得罪技术工,就是那批维修机器的人。

实际上,工人也不是一个群体,因为工人之间的差距也很大。

机器制造业就是出现了一批制造机器的人。火车啊、司机啊,他们的收入好极了。

老板为了节省成本,男工也不用了,女工也不要了,只要童工。

……所以,那时候情况最糟的就是手织工,机器取代了他们的劳动——他们被消灭了。

一个非技术工人还有点盼头,机器要取代技术工种,你是非技术工,你还有点盼头。

一旦某个行业被机器取代,被工厂化,那这个行业就糟糕了。

我们从统计角度看待这个问题,1790年前,整个工人阶级是在急剧下降的,恰恰在拿破仑战争时期,缺了20年的统计,就是1820——1840年。这样,统计数字有结论了。

我说来说去,讲的都是物质方面的。

人不仅需要吃喝啊,人还需要精神,娱乐,而这些东西,在当时根本就不存在。

资本家为了利润,要把当时每一块厂房里面都利用上,让工人每天工作十五六小时。

工人生活的质和量都很有问题啊。

工人激进主义:

当时在英国,主要呼吁的就是改革议会制度。

工人们提出:我的劳动被国家剥夺了呀,我就要求改变国家制度。

他们凭感觉认为,他们那么累那么穷,原因出在哪里?就是老板啊,就是工厂主啊。

他们不认为国家剥削了他们,他们认为就是资本家剥夺了他们的工资。

工人要对付老板,没有其他办法,只能成立工会。

工人也并不是铁板一块呀,90年代工人们卷入了政治舞台。

国家觉得,你们这种小人物怎么能进入政治,你这是造反。

于是,结社法禁止所有人结社 。1820年,工人运动又被压制下去。

宪章运动是工人激进主义的最高潮。之后就没有了,为什么没有了?因为这批人没有了,这批人全没有了,全死了,这批人刚开始还不愿卷进政治中来。

说白了,是政治不让人团结,政治让人分裂。

所有工会的会章都声明:不准讨论政治,不准讨论宗教。

目的是:为了保住工人团结。

早期的工会,都是地方性的,自组织的,没有国家主导。

结社法规定,所有阶级的结社都被禁止。

可是到了1824年,结社法被废除了。结社法开禁了以后,到处都是工会啊,这就进入了工会的第一个高潮。

政府开始了一系列立法,开始对工会活动进行立法。

纺纱、建筑、陶瓷、这些行业都成立了工会

工会的最高峰是罗伯特欧文出面组织了一个全国大团结工会。

欧文这个人,他给工人建造宿舍,12岁以下工人接受教育,关心工人福利,工资比一般公司高,出人意料是,他的利润比其他公司高,因为工人愿意干活,结果创造的价值更高。

欧文认为——竞争是一切罪恶之源,要取消竞争,就必须取消生产资料公有制。

后来,欧文的工人罢工了,工人没有工资,怎么办?工资由工会给啊。但是,工人一直罢工,不上班,就靠工会给钱,弄得工会也没钱了,这样罢工就失败了。接着,工会沉沦了10年。

1851年出现新模式工会。新模式新在什么地方?就是它有限制,只准某个行业的人加入,而且是国家的关键行业。比如机械工、技术工,这种工会,往往提出非常高的会费要求。这个工会最大特点就是:只吸收最有钱的人。

这时候,工会也聪明了,原先倡导工人罢工,现在呢,尽可能不罢工。为什么?吸取欧文失败教训啊。工人一罢工,工会就得付钱啊。

他们的策略就是——尽可能不罢工。就是不随便罢工,要是我罢工,我就一年两年不上班,让你老板支撑不下去。新模式工会就是这么个东西。

后来,工人们成立了英国工会代表大会,这是一支巨大的力量。

再往前走,工人们开始从工会运动走向政治舞台,工人们要建党了。

在工会建立后,工会就发现,不卷入政治是不行的。比如说,老板把会费贪污了。你找不到他了,而工会又不受法律保护。所以一打官司工会就输。所以,你不卷入政治是不行的。当时法律也不保护工会。你必须卷入政治,你才能改变政治上不平等待遇。

有一个叫费边社的社会主义团体,有200-300人。大名鼎鼎的萧伯纳,还有威尔斯,全是费边社的人。他们说资本主义生产方法一定造成资本垄断,最后资本集中在国家手里,国家成为资本的总代表。

这样一个结局,使得人们不得不承认,资本主义发展方向就是社会主义,既然这样,那还不如我们自发自愿的提前实行公有制,也就是社会主义。

但是,这是英国式的社会主义。它的斗争方式也是英国的,温和渐进。

举个例子,就像费边,费边抗击汉尼拔,费边不是正面打,他总是兜圈子,绕到人后面去打,总是搞迂回战术。最终,要用工会取代国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你们看,新模式开始后,不在工会里面的最下等的工人,也开始组织起来了。

1900年,英国组建了一个工人代表权委员会的组织,把工人代表送进了议会,这就是英国工党。

1918年,工党正式发布党章。18年间,它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源源不断地把工人代表送进议会。

这个党章是英国第一个社会主义纲领,是英国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那时候没有马克思主义。

工会全部会员,都是工党党员

往后回顾,英帝国有一个日不落的称号,英国后来变的极其庞大,起点就是在都铎时期。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时候,有人说,英格兰是一个帝国。

这个提法在宗教改革时期,以正式文献出现了。

可是我们知道,它不是一个帝国呀,在那个时候,说它是帝国,这非常难以理解,可是它确实是这么说的。

我们只能说,现在这个帝国概念,与当时不一样。可能当时的意思是:英格兰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摆脱了外来势力的影响。比如,不受罗马教廷任何的指控,不缴纳十一税。

我们现在理解的帝国,确实在都铎时期开始的。这是在早期扩张阶段。

美洲印第安人的鼻子会冒烟,英国人经过观察,发现印第安人抽的是一种树上的叶子。他把这个带回了欧洲,于是抽烟变成了时尚。

到了伊丽莎白统治晚期:

进入重商主义时期:这段时间很长,从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直到18世纪,有200年时间

北美十三个州,每一块都有他的故事。

有一批天主教,觉得在英国呆不下去,于是到了美州。

殖民地只能是英国产品销售地。再加上英国产品来源地,殖民地完全服从英国的需要。因此就把母国的经济与殖民地经济完全捆绑在一起,那么,这种经济格局,实际上是重商主义理论格局,就是说,对其他国家而言,你要多卖少买。

英国和殖民地就是一个经济共同体,换句话说,英国对殖民地施行垄断,这个是英国的特征。

政治上宽松,经济上垄断,这就是典型的重商主义。

早期帝国,都是重商主义,都是排外的,于是,避免不了与其他国家产生矛盾。

在比这个更早的阶段,就是在都铎时期,英国不是帝国的时期,它的主要对手是西班牙,但是到了重商主义的时代,通过殖民地经济捆绑,加上重商主义,使得英国再一次卷入了与当时世界最强国家矛盾——荷兰。

荷兰有世界上最大的商船队,具备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

17世纪被称为荷兰的世纪,于是,英国与荷兰的矛盾就开始了。

英国是一个排他性质的帝国,荷兰商业渗透能力非常大,因此,针对荷兰,英国制定了航海法。

航海法规定:一切进入爱尔兰或者殖民地的船只,必须是英国的船只,或者是殖民地的船只。一切进入殖民地的商品,必须是来自英国和殖民地本国所产。

我们仔细体会一下,这个航海法完全是针对荷兰的。

荷兰当时的模式是转销模式,就是自己不生产,转卖别人的东西,现在英国不让它卖了。这样,荷兰与英国之间,通过三次战争,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一次战争是在克伦威尔时期,这一次打了个平手,不分胜负。荷兰没有承认,也没有不承认,那就是默认了。

到了复辟时期,又打了两次战争,一场战争在1664--1667之间,荷兰打进泰晤士,直逼伦敦,但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又打了第三次,这次英国占了便宜。

第三次战争之后,荷兰承认了航海法,但是英国与荷兰的矛盾,最后解决是因为光荣革命。

因为威廉三世接受英国邀请,来英国当国王,为什么接受邀请,主要原因是:因为荷兰正在与法国对抗,法国出现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就是路易十四。这个人,雄才大略。

法国和荷兰相比,终究是资质差别。

威廉三世毫不犹豫,就带着军队来英国了。当他登上王位以后(情况确实如此),他马上就把英国带入了与法国的战争之中,

这样,英国在海外扩张的对手,就是法国了。

这一下你看,接着100多年啊,英法之间的争夺,从殖民事业的对抗,到世界霸权的对抗,英、法成了真正的对手了。

这一百多年,就是从1689到1816。

这100年多里,英法一共发生6次大战,几乎把欧洲全部国家都拖了进来。

1756——1763年,有一场战争,叫做7年战争,这是决战。

英法之间的对抗,主要发生在北美。

法国在北美有很大的利益区域。

英国在北美有老百姓支持,北美殖民地人民起到了重要作用。

印度殖民开发一直放在东印度公司手里的,它是一个有军队、土地、国家的公司,它经过一个半世纪经营,以一个公司的力量控制了印度,当时印度非常分裂,所有殖民者进入印度,都是利用挑拨离间,分而治之,挑逗群众斗群众。

可是1756年左右,法国实力比英国更强大,东印度公司军队,竟然打败了法国国家军队,而英国国家军队只起到一个作用——就是提供封锁海线的作用。

第三个战场在西非,英、法旗鼓相当,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赶走了。

第四个战场在海上。

这七场战争打完之后,英国已经非常强大了。

英国人民很高兴,高兴了不久,北美殖民地就出事了,英国为了强化控制北美,提出一些非分的要求。

于是,北美出现了波士顿倾茶事件,莱克星顿的枪声啊,大陆军啊,独立宣言啊,闹得不可开交。

直到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北美独立。

这期间,英国是孤立的。

法国这时候非常高兴啊,它马上帮助殖民地人民在那里闹事。还派了许多志愿军,去支持北美。

其他国家也公开支持北美,或者武装中立,即不许英国船只进入北美。

英国败了,大英帝国一瞬间,轰然倒了,因为英国支柱就是北美,失去了北美,英国还剩下什么?只剩下西非、加勒比海了,所以,英国把北美殖民地丢了以后,只剩下一个宝贝了。

幸好这期间,法国自己也出了事,没有对英国落井下石。

什么事啊,就是法国大革命呀,“哗”一下,法国,以及整个欧洲,整个天翻地覆啊。

这22年的英法战争,战场不仅在陆地,而且在海洋。英国陆战再次出现了大人物,就是威灵顿。海上的大人物,就是纳尔逊,他多次打败法国。


《工业革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