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华师大】 现代西方哲学 海德格尔(三)

2022-07-23 10:51 作者:论哲三号机一一0ffical  | 我要投稿

B站:“姜宇辉老师”

【华师大】 现代西方哲学 海德格尔(3)


海德格尔(3)


注:本文仅为复述,有节选,存在本人的理解。

三号机笔记

 

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

海德格尔如何把现象学带入此在的分析,当前还只是准备性,就像胡塞尔先描述自然态度,先了解此在沉浸于生活的样态。

 

此在分析的课题:怎样,作为,我的

 

①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生存】(怎样)

此在是动词,不是现成的,是一个事件,是展开的过程。而不能先天地规定他。而是在它具体的生存下描述它。不是先说它是啥。而是先去描述,它如何打交道,如何展开,如何回到自身的本真存在。是描述式的。How而非what

【去存在】,【怎样】,【可能方式】。

不仅要描述已有的,还要描述可能性的。

 

②此在在其存在中对之有所作为的那个存在,总是我的存在(作为,我的)

【向来我属】,【最本己的可能性】

作为·是一种行动与可能性,作为能介入到此在作为此在的属于自己的的真正可能性。

海德格尔不只是描述事实,以此展开此在生存的另一个维度。(烦,工具,畏......)

 

哲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的使用有所不同,往往我们用词会忽略它词源上的转化与引申。

 

【作为】强调于本真与非本真的,熟悉的含义背后的本真性与日常的使用密切交织。

以日常生活的词汇引申为新的含义,以此引导到生存论上。

 

姜宇辉个人感觉这是海德格尔很精彩的操作,从日常语言引申出深有哲理的意味。

沉沦的——唤醒的,非本真的——本真的.....

 

“此在总是从它所是的一种可能性,从它在其存在中这样那样领会到的一种可能性来规定自身为存在者。这就是此在的生存建构的形式上的意义。”

 

把规定性全去掉,一种现象学的还原操作。本真的,真正所是的可能性。此在之所是,是其可能性。此在只能是how开始。怎样打开它所是的可能性?此在的既定的规定的样态指向其真正的可能性。日常之中往往是高强度的规定的,我们先看到的是被严格限定的。我们要从可见的存在者来了解此在。这不是说一种概念的思考形式,也不是一种社会结构上的考虑。形式包含一种揭示性,要分析此在有各种环节和要素。这种结构盘在一起才能描述存在的how,用一种现象学来把它显现出。它不是靠现成的规定能直接做出来。

 

【领会】这个词,在汉语中有一种言不尽意的意味。要从现成中把隐藏的显现而出。将表面隐含的呈现出来。

 

“谁(生存)/“什么”(现成状态)”

 

身份并未穷尽此在怎样在世存在的含义

 

美学上、宗教上的含义的词海德格尔没有用。他就是用了最日常的词汇。以便我们去透过生活领会此在如何规定自身为存在者

 

在海德格尔意义上,语言是道路。说语言是中介,并没有强调其存在论上的优先性。

 

他给出了一个总的界定,透过什么领会什么

 

1.从世界入手,这是很胡塞尔的方式。与之类似。

但是,对世界的描述更进一步。“be in”里“in”意味着什么?不只是空间的,那还有什么面相?

 

 

2.思想史上的细致梳理

 

此在的基本建构:“在世界之中存在”

世界、谁、之中???

怎么在之中?谁在之中?大家都在世界之中。以此逐渐联系到人与世界的关系

 

“生存论上的空间性”

“操劳”

“操心”“认识是此在的根植于世的一种样式”

 

这是一种描述,一种展现,这是人把这些活出来的。

海德格尔这本书应当以自己的生存与之产生共鸣。

 

 

 

”在....之中“

不是现成存在的关系

不是自然科学的关系,不只是空间性的关系。时间上的关系也有。

时空间上的部分与整体之关联,人在社会之中与集体之关联......

海德格尔的在之中并非以上所说,它们是现成了的,已经被给定了的。都是已经可以被明确界定,并且普遍概括的

它已经是毫无需要领会了的。它只是what罢了。人在房间之内,这显而易见。人的躯体在物理空间上在其之中

海德格尔说的不是这个

 

而是居住,逗留

 

居住一方面是空间性的,一方面是涉及到可能性的。

空间上的可能的移动:站在椅子上,躺在马桶上。这并非海德格尔所言之可能性

对生活的体验,是否居住的舒服?以怎样的状态在此居住?房子对我意味着什么?

这是切己的,涉及到自身生存的活生生的密切关联。与之联系,触及到自身的生存与所处空间的联系。

小时候,坐在窗边看稀稀拉拉的雨时——我们栖息于其中。

人在房间里不同于椅子在空间里。(挪威有这么一个建筑家写过《空间皮肤》,墙面的观感与触感如何与人的体验如何关联)

从什么到谁

 

房子并非只是用以装修升值的,而是在其中居住的。我们不只是其中的一个石头。

逗留意味着我们是否愿意待在其中。

从现成到可能性

 

“居而寓于.......,同.......相熟悉”

通过与之反复打交道,成为了熟人(天天见),并且亲密(相互作用且渗透)

 

“实际性”

这种实际性不是现实性,不是强调现成转态,而是强调其是如何做成的。通过这样揭示出,人生存的可能性的向度

实际性:作为、可能性、本真的   实际性不等于事实性 

实际汉语中就有一种关注本己,接地气的意思

 

不要仅从现成的角度思考,要反思与物人的打交道。一种十分亲密的生存论上的打交道。

不是把环境作为一个外在于我们自身的客体加以考量,而是在此之前,我们早已居住在其中了。

不是自然科学式的对象化,而是思考在此之前的生存的空间。我们已经与之亲密的,实际性的生存的关切

这是一种居住、逗留、实际、交流、操劳的在之中

 

为什么我们有时离不开自己的寝室?——我们已经在生存论上与之联系起来了

 

 

哲学史上的梳理:世界的概念如何发生变化(可以去看《论根据的本质》)

在古希腊,重要的是宇宙。中世纪,伴随上帝的概念重谈世界,建立在一种相分离的基础上。

在近代,变成了物理上的概念。广延、时空上的整体。

到了现象学才成为一种与生活相关的这么一种概念。

康德所提出的世界作为理念,把世界作为了人的思想之总体。

 

与人之生存发生密切关系,不再是单纯物理学的or上帝之城的附属。

其与人之自由相关联,其从实在转向思想,从物转向人.....

康德与海德格尔都讲过末世(册那,开始联系他的论文了)

 

世界的含义

【存在者层次】现成存在的合集:一切全部加起来就是世界,全部的存在者的时空上的合集即为存在

【存在论术语】:包括可能性的存在,包括未被观察的可能性的。从现实到可能的无限的时空的一切

从存在者到存在论:人所能视的可见的存在者之外,也有存在。世界并非有限。世界不是总在手边的。

世界是无限敞开的。边界之外的界域也是世界

【一般的世界之为世界的先天性】:康德对世界的概念,将其转向人思考的整体。关于于人自身与他的自由。

而非仅仅关乎于物质。康德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世界的实在性。康德虽然从物转向人,但一定程度削弱了对物敞开的实在的含义

海德格尔这个时候把胡塞尔和康德联系在一起。

海:【此在生活,在其中的东西:公共世界、家常的世界】:我们一开始接触的是家、社会、人类的世界。

与生存紧密相关的世界:

①日常此在的最切近的世界就是周围世界(周遭)

把人在生存活动里的环节联系在一起

around的世界

 

听不清卡了。。。。

 

海德格尔从世界近处推到远处

 

物→用具→用具整体

存在者在为它操劳的活动中如何从他自身方面来照面的情况

人先是被明确限定的人,周遭世界也作为明确限定的存在者在那待着。

我们看到的无数的人他们都是可见的明确限定性的人。

从家里走到公共场所,我们并没有直接和其他存在者发生了很密切的关系

但,什么和我们密切相关?

 

【物】

人最起码的,每天都在谋生。从别人那里得到关切,得到钱。通过功利最起码保持活着

不是说把身边的人都当做物

而是说,人总是先有自我保存的功利性的。这里的物≠物质性的玩意儿。

不是单纯人和物的关系,而是人最起码的为了保存而功利的最基本的一面

 

我们需要通过世界里获得自我保存的材料。

这里【物】可以当做【资源】。笔是一种资源,柴米油盐都是为了生存最起码的功利性的一面的维生之物

姜宇辉认为把海德格尔单纯当做一种技术哲学是一种斯蒂格勒后入的表现

 

一个农民往返在农田之中,做的不是什么哲学上的了不得的事儿,最先是一种保证存活的行为

这只是一个引入的点,不是说海德格尔只是一种功利性的讨论

 

(声音极度卡,为什么当时在线听的老哥都没得反馈)

 

这些词要和日常的生活联络在一起。

 

我们的打交道最先是一种彼此利用的功利性的作用。

工具的世界和周遭世界相互联系。功利性的联系无关乎道德。公共的世界就是功利性的彼此联系的。

一开始的,最基本的,日常状态——物的关系,器具的关系,功利的关系

 

“周围世界的自然随着这个公众世界被揭示出来,成为所有人都可以通达的。”

上班的路上看到的世界,是上班的路上的世界。自然都在一定方向上为操劳活动所揭示”

 

活着的关系

从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去入手,本真就在生活之中,而非在天上。对生活趋蔽。

这是一种很现象学的描述。

 

工具关系下的根本性领会(且是包含着可能性的领会),还尚未达到现象学维度的领会

 

【平均】:我属于世界,不能想干嘛干嘛,好好活着先要跟随世界与规则。人人一样,人人的领会也是一样的

这样无法本真的活,仅是跟随世界去活

【不确定】:跟着社会去活总觉得哪儿不对劲。这样生活的意义好像不是我想要的。(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无法明确生活与自己的关联。懵懵懂懂的一种领会。一种无法遏制的疑问

 

“此在操劳消散于上手用具”,那么世界的“合世界性”何以显现?

我们总是沉溺于操劳里,我们没有心思如何领会。就算如此,总有某刻呈现世界本身的瞬间(杀手突然想回归日常)

海德格尔不想停留在这,本真与沉沦。当沉沦的世界的联系破碎的时刻,本真的呈现与人展开联系了。

莫名其妙的,习惯的功利性关系突然破碎了。突然怀疑自己为什么在这里,突然怀疑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久。

突然怀疑身边的同事为何如此陌生?一种发问。一种不会直接想死的不彻底的断裂,一种完全陌生的形态下

世界有从沉沦到本真的显现——不上手。有什么不对劲,原本紧密的功利性的联系下,好像有什么在作对。

这里不是简单的人与物之关系。

 

触目:不合用(不对眼,熟悉陌生化了)(不是入眼就好的东西,而是要仔细盯它)

窘迫:短缺(不够用,世界抵抗我)(时间、钱、人际关系都不够用了)(意识到了功利的世界的有限)

腻味:烦扰(这个世界无法满足我)(无法与体验到的世界相处,无处不在的冲突)

原来真正的世界沉没在日常的世界(日常世界不是虚假的)之中,而是趋蔽。

 

“但在同上手事物打交道之际,上手状态已经得到了领会,尽管是非专题的领会”

“指引整体性可能发生残断从而把存在者的在手状态迫到眼前”

“因缘结构导向此在的存在本身,导向这样一种本真的、唯一的“为何之故””

 

这个世界怎么了?我tm怎么了?

因缘结构就是那么一种功利性的公共社会联系,当它的断裂出现,我们便会发问:世界是啥?我是啥?

有这么一种关切自己的可能性,能通向关乎于自己的why

 

从what,到how,到why。

 

“作为存在者以因缘存在方式来照面的”何所向”,自我指引着的领会的“何所在”,就是世界的现象”

“笛卡尔把自然物性当做首先可以通达的在世存在者,又把世界问题紧缩在自然物性的问题,这样就把问题收的更狭隘了”

 

我是本真的生存的个体在世存在。总是会回到自己所是。这种各种的断裂逼出了这种本真体验。

我们不得不回到周遭世界。

 

(常人不讲了)

 

在世界之中存在的空间性

 

【去远】在日常生活我们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而笛卡尔式的角度,会把我们与世界拉开。

去掉“远”回到周遭的,切身的世界。科学把世界和我们之间拉开了,一个客观的观察者维度。

而是拉回到一种近的,生活在其中的周遭关系里。这种近不要把上手之物仅仅当做技术关系。

它也是生存上的紧密联系,这种近不是物理上的邻近,而是操劳的近。

与我们有功利关系的是最近的,而非空间上时间上的邻近。先是功利性上最邻近的。

 

“先天这个名称说的不是先行归属于一个首先尚无世界的主题而这个主体又从自身抛射出一个空间的类。

先天性在这里说的是凡是上手事物从周围世界来照面之际空间(作为场所)就已经照面的先天性”

先已经在世界之中的可能性。你来世界的时候就已经在的,维系你与事物与人关联的先天性。

 

 

 

《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与当代公知很像,说话很有渲染性。九十年代的时候,国内很喜欢海德格尔。而胡塞尔上课就是低头看稿讲。

阿多诺很讨厌追星式的沉沦的复读本真。@拉康 @追星是哲学学习。

 

海德格尔是描述世界,获得那些点。不是笛卡尔式的重新开始。

【华师大】 现代西方哲学 海德格尔(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