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7中指看报:让“就地过节”更有温度(人民时评)
中指提示:这篇文章相对主观、偏向评论,不适合申论借鉴。但其谈论的事件是近期越来越热的“就地过节”问题。对于春节前后面试的同学来说,很可能成为面试题目,特别是站在政府角度,给出我们很多好的做法、重要的思考。
这篇评论的逻辑也很值得面试借鉴。开头背景引发共情,然后陈述隐患危害,再引出理念意识,接着政府政策方向,对各项工作、各类人群的具体举措,最后一段既是统筹考虑又是强调要求原则。
让“就地过节”更有温度(人民时评)
何 娟《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21日 第 07 版)
“每逢佳节倍思亲”。年关将至,春节期间能不能回家团聚,牵动着许多人的心绪。从多个省份倡议“就地过节”,到多地向在外游子发布“非必要不返乡”的公开信;从有的高校明确“家住中高风险地区的在校师生,寒假期间原则上不回家”,到有的驻外大使馆发布“非必要、非紧急不旅行”的倡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之际,“就地过节”成为热门话题。(截取的现实片段非常具有画面感,也很具有代表性,疫情防控严峻之势跃然纸上。)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内疫情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任务依然艰巨。适逢气温较低,适宜病毒生存,春节期间人员大范围流动聚集,势必给疫情防控带来更大压力。方此之时,最是应该“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一旦失守,要立即追溯传染源、追踪密接者、切断传播链,就需要大范围核酸检测、流行病学调查排查,还可能影响社会生产生活秩序,这不仅是巨额经济损失,也对应着难以想象的人力物力投入,甚至会给人们生命健康带来威胁。严防死守、慎之又慎,才能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减少春节期间的人员流动,正是当务之急、大有必要。(疫情防控是人民至上、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的贯彻,积累目前疫情形势的描述表达和疫情隐患论述层次:失守-大范围排查检测-人/财/物力投入与损失-社会生产生活失序-生命财产风险。)
疫情面前,无论是回家过年还是“就地过节”,提高防护意识是第一位的,既要自觉减少聚集外出,也要严格遵守“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距离”等防疫要求。与此同时,不妨对“就地过节”倡议多一些理解,对各类防疫措施多一些配合。这既是顾全大局,也是对个人健康负责的表现。(结合疫情防控的“四方责任”一并积累,个人主体主要在于提高防护意识,理解并配合做好防控措施。)
事实上,“留人”重在留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以实际行动打消人们的顾虑,赢得更多认同。落实好“就地过节”,尤需配套保障。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要精细谋划、精准施策,推动“就地过节”从简单的倡议,具体化为充满温度、可操作性强的过节指南,最终转化为更多人的自觉行动。(从推动政策落实的角度,指出留人关键在于留心,推动“就地过节”落地要实用与温情兼具。)
“就地过节”怎么过?农民工、大学生、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群体怎么办?错峰返乡如何落细落小?这些,既是人们的现实关切,也直接关系“就地过节”的推进效果。各地区各部门在从严从紧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也应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相关工作。无论是春节期间的市场供应、交通出行、物流运输,还是衣食住行、健康安全、休闲娱乐,都应提前谋划、做好预案。科学组织、精细安排,提供更多备选、替代方案,才能让人们安心“就地过节”,切实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一段继续展开如何细化措施,关注不同人群需求,关注不同层次的需求,既要回应群众关心关切又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措施,既要有应急预案也要有备选方案,切入点仍然是人民至上、服务至上。)
“就地过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多方协作联动。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组织等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主体,也是推进“就地过节”的关键环节,既要守土有责,也要积极发挥作用,配合做好“就地过节”的保障工作。最近,有的地方企业开出高达5000元的奖励留员工就地过年,错峰返乡;有的地方工会推出年货免费寄回家等举措;有的地方准备丰富多样的文娱活动,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精神需求。多一些暖心关怀、务实举措,就能让人们在他乡感受到更多温暖。(上一段论述偏意识形态,这一段偏向组织落实,突出重要主体、关键环节,调动各方积极性,压实各方职责。“有的”串联起不同主体守土担责、守土尽责案例可以积累。)
春节期间,人员流动加大。旅途中如何加强防控?返乡、返城有何要求、如何报备?错峰返乡、返校、返岗如何部署?每一项工作都千头万绪,防控不严就可能给病毒可乘之机。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凝聚众智、集聚众力,周全安排、周到考虑,努力确保安全、守护健康,让大家安心、舒心、暖心地过好春节。(继续点出不同的风险环节,给予面试很好的积累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