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5.7 《大学》

2023-04-05 11:25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7、《大学》


  儒家反动经典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共一千七百多字,文中记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春秋末期,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孔丘及其弟子曾参关于伦理道德的说教。历来反动儒家非常重视《大学》的反动作用,北宋反动理学家程颐称《大学》是“初学入德之门”。南宋反动理学家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并吹捧《大学》是“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可以“化民成俗”,“修已治人”[1]

  《大学》一开头就宣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讲的道,是要人们懂得所谓最好的德性,亲爱民众,以求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这完全是骗人的鬼话。在阶级社会里,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2]“德”或“德治”,是奴隶主阶级的一种统治手段,以后则为中国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所利用。“亲民”就是“爱人”,也就是孔丘所宣扬的“仁”。实际上,“亲”的只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新兴地主阶级则是残酷的镇压。“止于至善”,这是要倒退到西周的奴隶社会去。《大学》之道,戳穿了就是儒家的复辟之道,骗人之道。

  儒家为了达到实现复辟奴隶制的目的,在《大学》中大肆鼓吹“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把这些归结为八个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以修身为本”。修身的主要内容就是《大学》提出的仁、敬、孝、弟、慈、信、善等。“修身”又必须“格物”,“格物”是关键。朱熹解释“格物”是“穷天理,明人伦”。“天理”、“人伦”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统治秩序。它要人们关起门来冥思苦想,领悟先于物质存在的“天理”,然后根据“天理”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大学》是以“人性论”和唯心论的先验论作为其基础的。

  《大学》在德、善、敬、慈、仁、信等漂亮字眼的掩盖下,鼓吹复古倒退路线,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反动统治阶级对《大学》都推崇备至,作为统治人民的精神枷锁。元朝开始,统治阶级将此书列为封建朝廷考试的重要内容。[-]被捕叛变后,捧着反动军阀赐给他的《四书》,从狗洞里爬了出来,重新钻进革命队伍,进行反革命活动。[-]以朱熹的《四书》注解为蓝本,搞了《四书集句》,作为复辟资本主义、颠覆无产阶级专政的反动思想武器。因此,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武器,对这份反面教材,进行彻底的批判。


注:

[1] 《四书章句集注》。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134页。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5.7 《大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