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江西|吉安渼陂酱油古法酿制技艺掠影
【转载】学习号:江西学习平台
发布:2021-07-14
作者:郭必林、胡小丽

“煮豆霉黄水酱宜,盐汤泡制趁晴时。元油提取增鲜美,雅合烹调味在兹。”著名诗人沙曾达这样描写酱油,可见酱油在人类的烹饪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酱油酿制的历史悠久,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发明了酱油。据《周礼·天官·膳夫》记载:天子饮食分为饭、饮、膳、馐、珍、酱六大类。
为什么酱油中有个“油”字呢?因为古代的酱油,是将动物的肉剁成肉泥再发酵生成的油,称为“醢”。因酱中有油,故称“酱油”。后来,人们为了加重口味,又在酱油中加入动物的血液,就叫“醓”。
在人类繁衍过程中,人们又发明了用黄豆、小麦发酵制酱。经汉、唐数代人的发展,终于在南宋臻于完善,在《山家清供》一书中首次以“酱油”之名载入中华文明的史册。
相传,南宋时期,文天祥在朝中做官,中途曾几次罢官回乡,因贪恋酱油的美味,他将懂酱油酿制技艺的师傅带回了家乡。于是,酱油酿制技术在庐陵大地生根开花,广泛流传,到处酱味飘香。新中国成立后,“酱油酿制技艺”主要流传于青原区境内富水河流域的值夏、文陂、新圩三镇。如今,“渼陂酱油古法酿制技艺”主要在青原区境内流传,传承人王佑昆和梁礼渼一直从事这项工作。从师祖陈焕元算起,至梁礼渼,已有四代传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现在,青原区文陂镇积极恢复渼陂古村景区的酱缸文化,“渼陂酱油古法酿制技艺”便成为渼陂古村景区游客的一项文化旅游新体验。同时,酱油酿制也成为了该镇乡村振兴的一个重点项目,年产酱油2万斤,销售额80余万元。
“渼陂酱油古法酿制”方法有以下几个流程:选豆——浸豆——蒸豆——霉菌发酵——下盐水缸——露天发酵——过滤出油——露天晒油——罐装酱油。









来源:井冈山报
责任编辑:黄松 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