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之我见
我大概已经有三五年没有看过《读者》了,今天中午回宿舍忘记拿手机,便从老梁床头拿了这本书来打发时间,顺便加快睡眠速度。看来看去,确实睡意来的非常快,而且我观看这些文章的内容,跟我的儿时相比,确实没有太大的变化。遗憾的是,随着我的年纪增长,其内容的吸引力却呈现断崖式下跌,我翻阅一篇篇文章到了最后,竟然有一种读不进去的感觉。
为什么?因为很多文章都试图给你去讲述一个道理,不论这个道理是否跟文章中所提的例子相吻合,无论这个道理是否真的有道理,文章的落脚点总会给你强调灌输一种“我讲的道理就是正确的”这种态度。而现如今, 每个人的三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变得尤为独特,很多人看待事情会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思维模式来考量,那么这种通过举例子、人生感悟、道德灌输的僵化模式会越发的遭人内心反感。
除此之外,所选择的大部分文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不接地气。文章的作者普遍都是社会中的知名人士或者作家学者,这些人一直在社会中都处于中产或者中产以上的阶级,他们在描写日常生活或者底层百姓时,文笔中或多或少会夹杂着一种俯视的态度,或者是一种施加怜悯的、施加善意的高人一等的存在。那么在阅读这类文章的同时,他们文笔中隐含的那种高高在上的态度会让人不经意间的感到不适应,但仿佛又说不出来什么似的。这些文章中缺乏了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就是对老百姓的尊重。
拿一篇文章举例,作者是一名大学教授,而跟她发生互动的是一位路边摆摊的小人物,小人物家中丈夫去世遭受不幸,而大学教授仅仅表达怜悯态度,便得到了小人物的感激之情,在葬礼结束后,还撰写长信给大学教授道谢。从信中的内容,我就深刻的体会到这个社会中的阶级差异,人与人地位间的不平等,以及教授对小人物如同施舍一般的善意。文章的结尾以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总结了一个关于善良的道理。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上了这么多年的学,起码有一点深深改变了我。那就是读文章要看社会的背景时代,要看文章中涉及的数据是否真实,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特定的故事,描述人事变迁最好有数据来反映真实情况。换而言之,《读者》中的一些文章深度不够,写的内容过于浅显。
再拿一篇文章举例,作者写了自己儿时上学时,自己的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还有一定的文化,村里有各种事情都需要父亲出面解决处理,是自己心目中的大靠山。而到了现如今不知不觉中,父亲老了,自己带父亲买几百块钱的衣服他都舍不得,一下子老父亲从当年的伟岸腰背从变成了现在年迈的身躯,自己反而成了父亲的大靠山。最后作者感慨了时光易逝,希望我们珍惜家人多关爱他们。
文章 总体上看仿佛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其中没有深入到时代变迁的重要内核,所以读来仅仅是在感情层面上抒发见解。父亲进城舍不得买衣服的背后是什么?父亲当年的知识为什么现在没有用了?父亲背后不仅仅是时光易逝,而真正反映出的事中国改开之后几十年间的城市化进程,导致了两代人之间相差的不单单是几十年的时光,根本上而是农业社会与城市社会之间的差异。因为小农经济下收入低廉、自给自足,而城市社会中,一切都靠购买,会培养出完全不同的消费习惯。如果父亲从小在城市中生活,那么我想他一定不会舍不得几百元的消费。
所以最后,我希望《读者》的文章可以少讲一些大道理、大空话,多反映一下当下的真实生活,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摘录一些具有深层次内涵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