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根据后汉到宋初半个世纪内枢密院长贰出身变化探讨若干问题

2022-03-22 23:47 作者:葉子實  | 我要投稿



枢密院正职名单以及出身经历
枢密院副职名单以及出身经历

第一、人们有一个思维定式,就是自秦以降迄于清代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在一直不断地强化 ,宰相的权力在逐步分化削弱。在这种认知下,也就有了大部分观点认为的宋代设置枢密院是为了分割军权,削弱宰相权力,从而加强皇权,所以人们自然而然地便把削弱相权以及重文轻武看成了宋朝国家机构设置的基本宗旨。然而从上述名单中可以看出,枢密院的权力总体趋势恰恰是逐渐削弱的,所以这种普遍的观点是有待商榷的。

第二、一般认为武将篡位登基的皇帝,为了不重蹈覆辙自然会猜忌和打压武将,然而上述名单可以看出来,任用武将执掌枢密院的,恰恰是刘知远、郭威和赵匡胤这种武将称帝的开国皇帝,反而是二代皇帝们,都不同程度的重用文臣或者缺乏沙场经验的武官亲信入主枢密院。

第三、枢密院长贰出身中,除了科举进士外,多是天子近臣,受到信任而执掌枢密,但是开国皇帝和二代皇帝还有个不同,便是武将出身的开国皇帝更倾向任用一人独掌枢密院,而二代皇帝们则倾向于任用多人共同执掌枢密院,这种现象恐怕也与皇帝的用兵治军的风格相关。

最后,简单看一下枢密院在这恰好50年,半个世纪的权力变化,在后汉郭威担任枢密使时,还兼任节度使,甚至担任宰相,直至迫帝称帝,已经达到了枢密使权力的高峰,后来同样位兼将相的王峻便受到猜忌被罢免,郑仁诲虽然也是位兼将相,但是除了其本人性格“端厚谦损”外,与郭威和王峻相比一方面缺乏沙场经验,另一方面枢密院也有文官出身的魏仁浦分割权力,所以权势并不太大,到了周世宗时期已经多用文臣甚至多是科举进士出身的文臣执掌枢密院,赵匡胤时期虽然重新任用武将独掌枢密,副使李处耘和王仁赡也都在被任命后征战沙场,但是地位依然有明显下降,虽然有曹彬这一特例,甚至在宋太宗时以藩镇节度身份身兼将相,但是此时的节度使已经与五代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宋太宗也立刻提拔楚昭辅入主枢密院,分割其权力,宋太宗时枢密院正职虽然还是武官居多,但多是缺乏沙场战功的武官,尤其是曹彬在982年被宋太宗近臣弭德超诬陷罢免后,其后十多年,期间宋辽战争,宋夏战争不断,然而枢密院长贰被任命前,竟然也只有一个进士出身的张齐贤有过明确记载的沙场战功。

参考资料:《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陈锋:北宋枢密院长贰出身变化与以文驭武方针》《傅礼白:宋代枢密院的失势与军事决策权的转移》


根据后汉到宋初半个世纪内枢密院长贰出身变化探讨若干问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