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集版本《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16集 合纵连横

第016集 合纵连横
——秦帝国统一的前奏
战国后期,展开变法的各国,在风光一时之后大都日益削弱。
面对复杂多变的时局,各国为了生存都展开了外交攻势。
他们或拉拢盟友建立统一战线,或打击对手赢取自身的利益。
士人们怀揣经世治国之才,来往于各国之间,上演了一幕幕斗智斗勇的传奇。
历史上称这种时而南北合纵以抗秦,时而东西连横以牵制各国的现象为合纵连横。
在这朝秦暮楚的大混乱中,出现了哪些巧舌如簧的纵横家。
他们又是如何来展示自己的风采的?
东方六国是怎样一个个衰弱下去的?
抵御秦国大军的最后一道防线,又是怎样被摧毁的呢?
历史进入到战国时期,原有的政治秩序被打破,周天子已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彼此相互独立的7个国家。
然而各国在政治和经济上,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着各国交往的加深,他们都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秩序,谁来主导这一秩序的制定,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每位国君都希望名垂千史,在相互之间的生死博弈中,怎样才能成为最后的胜出者呢?
战国中后期,各国形势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魏国这个战国初期的霸主,在魏惠王时经过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两次惨败之后,不得不放下他那傲慢的姿态,开始在各国的利益争夺之间寻求生存之道。
而齐国则经过齐威王的改革,凭借强大的实力,战胜了称雄一时的魏国,称为东方的强国。
与此同时,秦国经过商鞅改革,国力也蒸蒸日上,屡次大败魏军,成为西方的强国。
而南方的楚国尽管改革不彻底,但由于其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因此也是个不容小觑的大国。
各国实力相差无几。
战国的局势,进入了更加动荡和复杂的时代,就像黎明前的黑暗,充斥着各种不可预见的可能,在事关生死存亡的斗争中,敌人和朋友的定义已经变得模糊。
迫于形势的需要,各大国纷纷拉拢其他国家,以避免自己被孤立,或者成为所有国家攻击的目标。
于是在外交和军事上,就产生了合纵连横的各种活动。
所谓合纵,即合众弱以公益强,就是将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将其逐个兼并。
而连横则为是以强以攻重弱,就是由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借此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
为适应这种政治斗争的需要,而奔走于各国的人,就是所谓的纵横家。
他们游说各国国君或鼓吹合纵,或主张连横。
那个时代,他们慷慨陈词,虽不是帝王之身,却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时局的走向。
最早主张连横的是纵横家张仪。
张仪原是魏公族出身,公元前329年他来到秦国,希望于乱世中凭借自己的满腹韬略,建立一番丰功伟绩。
也许是机缘巧合,当时楚国正在全力攻打魏国,张仪趁机促使秦国帮助魏国击退了楚国,作为回报,秦国顺利的从魏国手中获得了河西地区。
让张仪彪炳史册的,不是这样投机取巧的小智慧,而是接下来张仪所展现的大谋略。
在获得河西地区之后,张仪率军攻占魏国蒲阳,也就是今山西隰县,但随后又请秦王还给了魏,就在魏国沉浸在失而复得的欣喜中时,张仪又不失时机的前往魏国陈述利弊,强调秦国有恩于魏国,劝说魏惠王不能这样对待秦国,迫使为王把今陕西榆林市南与韩城南上郡15县及少梁献给秦国。
正是张仪,秦国控制了黄河天险,向东突进的大门已经敞开,秦在统一六国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关键的一步。
面对张仪的连横策略,魏国将军公孙衍寝食难安,他清楚这样发展下去,魏国会不断的被削弱,直至毫无反抗之力,成为秦国统治下的郡县。
为了挽回时局,公孙衍试图拉拢别国建立合纵,联合抗击秦国,几经挫折之后,终于在公元前318年,魏楚燕
赵韩五国在公孙衍的发动下,组织了第一次合纵攻秦。
本次合纵以楚怀王为纵长,但实际出兵的却只有韩、赵、魏三国,最终导致合纵被秦击溃。
韩魏两国逐渐向秦国靠拢,秦国一步步壮大,战国中期纷乱的局势似乎渐渐明朗。
走向统一的路到底还有多长?究竟是历史选择了秦国?还是秦国创造了历史?
公元前316年
秦吞并巴蜀,使国土扩张了一倍左右。
而此时东方六国中当属齐、楚的实力最为强大,秦国对齐还比较忌惮。
但齐与秦不接壤,所以齐对抗击秦国的合纵并没有兴趣,相比较而言,他更热衷于攻伐自己周边的国家。
例如在公元前316年,齐宣王乘燕国发生内乱之际,派兵用五十余日就攻取燕国全境,但由于齐军大量杀戮平民
引起燕人反抗,齐军被迫撤回,经过这次失利,齐国将视线转向了秦国他与楚结盟,与秦魏韩三国形成了两个相互对抗的集团。
为了破坏楚齐联盟,公元前313年,张仪出使楚国,假称会献上商於六百里土地,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商洛市,以此来骗得楚与齐绝交。
当楚怀王察觉受骗,大举发兵攻秦,楚却因为实力不济而一败涂地,被迫割地求和。
此后时局发生变化,张仪说服韩、赵、魏与秦连横共同对抗楚国,致使楚国四面受敌。
公元前299年,秦假意和楚亲善,约楚怀王到秦楚交界的武关,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会盟。
结果楚怀王刚到武关就被扣留,最后死在秦国。
继位的楚倾襄王更加昏庸无能,从此楚国一蹶不振。
秦利用各国之间利益的不同,和各个国君的贪欲,使他们彼此相互征伐,自己则不断积累实力。
然而就在秦与故伎重演之时,一个人的出现,竟险些让秦国先前付出的努力前功尽弃。
当楚国衰弱后,齐秦形成了东西对峙的局面。
公元前288年,秦为了抗击日益兴起的赵国,约齐湣王与秦昭王同时称帝,并联合五国攻赵。
就在此时,游说家苏秦识破了秦的阴谋,劝告齐湣王放弃帝号,发动合纵。
于公元前287年会合燕、韩、魏、赵等五国军队攻打秦国。
面对来势汹汹的五国联军,秦被迫向魏赵割地求和。
然而齐湣王在攻秦取胜后,更加野心勃勃。
公元前286年,齐国吞并宋国,,接着又占据楚国淮北,乘势攻打韩赵魏,这引起了各诸侯国的恐慌,准备合纵遏制齐国。
公元前284年,一直在卧薪尝胆准备报复齐国的燕昭王看到时机成熟,便联合各国大举伐齐,在击败齐军主力后,燕国单独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几乎使其亡国。
后来,虽然齐将田单利用反间计收复失地,但齐国已经彻底被削弱了。
楚、齐衰弱以后,山东六国中算得上强国的只有赵国了,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国力迅速强大,消灭了其心腹大患中山国,又向北击败游牧民族,拓地千里。
赵武灵王死后,继位的国君先后任用赵奢、廉颇、蔺相如等贤臣良将,数次挫败秦军,成为秦国向东扩张的最后一道防线。
随着秦国政治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这最后一道防线被攻破,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但这一必然的发生却是由偶然的事件所引起的。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城,揭开了秦灭六国的序幕。
至公元前262年,秦攻去韩国野王,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沁阳,隔绝了上党郡,今山西省东南部与韩本土的联系。
韩桓惠王不知所措,只好献上党郡与秦议和,然而上党郡守冯亭却不愿投降秦国,于是私自把上党郡献给赵,想借赵国抗击秦国。
赵国便派大将廉颇屯军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秦则派大将王龁夺取上党,与赵军对峙于长平。
秦军远离国土作战企图速战速决,开始就猛攻赵军,廉颇初战失利,便采取以逸待劳的战术,固守城垒,不与秦军做正面交锋。
转眼间秦赵两军一攻一守,在长平相持了三年,难分胜负。
但秦军终究是远道而来,经不起持久战的消耗。
于是秦运用离间计,派人持重金到赵国,扬言廉颇不足为虑,秦军真正害怕的是名将赵奢之子赵括。
赵王本来就对廉颇初战失利不满,如今又一直停滞不前,结果竟听信谣言,命令赵括代廉颇为将。
秦国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秘密换上了,当时秦国最杰出的将领白起。
赵括年轻气盛,一到长平就改变部署,率主力部队与秦军决战。
白起利用赵括缺乏实战经验和骄傲轻敌的弱点,命秦军假装败退,将赵括引至秦军营垒前。
结果秦军主力坚守不出,以至赵括攻城不破,反被四面包围。
秦昭王得知后,亲赴前线,同时征发15岁以上男丁,到长平堵截赵国的援兵和粮食。
46天后,赵括在率兵与秦军搏战中被射死,40多万赵军全部投降。
为了彻底摧毁赵国的战斗力,白起将他们全部活埋,只释放了240多个年幼的赵国降军。
作为秦在中原的最后一个强手,赵国经长平一战,再也阻挡不了秦挺进中原的步伐。
长平之战也成为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血战。
历史将统一天下的重任交给了秦。
秦也在偏远的西部,开始以心怀天下的姿态,雄视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