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漆饭桶 —— ThinkPad X1 Nano
熟悉笔者的朋友们都知道笔者是一个忠实的ThinkPad粉丝,但是长久以来仅分享过一款ThinkPad机型的评测,实在是有些汗颜。
去年听闻ThinkPad终于舍得给自家万元级别的高端产品用上5k元价位广泛采用高素质屏幕了,笔者倍感欣喜,并且在该机型上市后没多久就从朋友那里借来了这款被捧上天的高端笔记本电脑 —— ThinkPad X1 Nano


一、外观
ThinkPad X1 Nano的A面右下角的“ThinkPad” 文字LOGO倒立安放,并未正对使用者,LOGO下方的“X1”标志则是印刷在A面上的。

另外A面右上角的“Lenovo”文字LOGO则以暗色磨砂铭牌的形式镶嵌在A壳上。

这三种不同字体,不同字号,不同风格,不同镶嵌方式的LOGO汇聚在一个A面之上,呈现出一种农村杀马特、日韩杀马特、东南亚杀马特大杂烩风格的混搭艺术。

B面是常规的两边窄设计,支持物理防窥的摄像头也是安放在了上边框,下边框的宽度也借着16:10屏幕之便做了相应的收窄。

机身C面的设计还是传统的TP风格,虽然一直未曾有太大的变化,但是胜在耐看。

D壳设计非常简洁,一个简单的盖板在风扇位置开了一些进风孔。

X1 Nano的机身表面均有类肤质涂层,提供极佳的触摸手感的同时也会非常容易沾染油脂。

官方厚处数据为16.7mm(触屏配置厚度为17.2mm),重量不到1kg,拎在手里四处走动又或是背着到处跑都会非常轻松。

说起机身厚度,几天前笔者注意到ThinkPad官方在用X1 Nano碰瓷 MacBook Air:

具体做法就是用X1 Nano的最薄处去碰瓷MacBook Air的最厚处:

但此事更加有趣的是“X1 Nano”作为ThinkPad家族高端定位的X1系列产品,碰瓷的“MacBook Air”的却是MacBook家族低端入门定位的产品。
那么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来了:
在ThinkPad的认知里MacBook Air是MacBook家族的高端产品?
还是说X1 Nano在ThinkPad的定位是ThinkPad家族的低端产品?
不论ThinkPad官方营销怎么碰瓷友商,我们总归还是要回到产品本质上。
在表面功夫上(只要别看A面),
ThinkPad X1 Nano确实能够营造出一种“高级感”,并且给人的感觉也确实非常像一款万元级别的高端产品。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二、外设&接口
ThinkPad的键盘一直以来都是厂商和粉丝们吹捧的重点,但X1 Nano的键盘的真实表现却令人非常失望。
X1 Nano的键盘间距约为18.6mm,也就是常说的缩水尺寸型键盘,这种缩水尺寸的键盘会大幅提高用户文字输入时的错误率。

笔者特地邀请了一位ThinkPad品牌的目标客户人群 —— 事业有成的中年领导来体验X1 Nano。
我们单位某部门主任,同时也是20多年的老TP用户
那天下午主任刚好在写给省公司的报告,就用这台X1 Nano码了一下午字,临下班时我去取机器,征求主任对这台电脑的看法。
主任非常认可X1 Nano的轻薄以及低调的外观设计,
但最终表示“个人不会购买这台电脑”,并且同时表示“单位采购不考虑这种类型的电脑”。
导致主任说出“个人不会购买这台电脑”的问题就是键盘,对话过程中主任原话是这样的:
“小夏,我用这款笔记本打字的时候为什么总是按错键?”
这一句看似莫名其妙的提问,却道出了被许多消费者忽视掉的细节。
考虑到X1 Nano的机身厚度在此降低,键盘键程缩水至1.35mm倒也无可厚非,完全可以理解,但是X1 Nano的键帽尺寸太小了,并且键盘调校似乎也走错了方向,按压回弹手感都非常的肉。
虽然目前尚未被阉割掉的弧形内凹键帽设计稍微上弥补一些打字手感,但终究无济于事。

方向键的设计上ThinkPad一直没有完全妥协,虽然方向键的尺寸越来越小了,但至少其形态仍然是标准的全高设计,使用体验依旧还算不错。

这也是ThinkPad在轻薄笔记本市场里为数不多值得表扬的闪光点。
再让我们来看ThinkPad灵魂输入设备——“三键指点杆”。
不出意外指点杆的高度再次降低,手指产生疲劳感的速度再次加快,致使指点杆操控体验又一次变差。

虽然指点杆的操控体验再一次变差,但ThinkPad却破天荒的在指点杆的传感器上做了形态上的改变 —— 由摇杆形态变更为多点压力传感器。
相较于摇杆形态,多点压力传感器能更好的解决“指点杆漂移”问题,在鼠标定位精度上有了显著的提升。
指点杆传感器的变更是ThinkPad笔记本这几年来唯一值得称赞的进步。

总的来说,虽然指点杆定位精度上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一些操控体验,但遗憾的是这微不足道的改进在近些年来不停阉割缩水的结果面前仍然是杯水车薪。
相较于历经多次阉割终于有了一个改进方案的指点杆,三键则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阉割后彻底放弃治疗。
相较于上一次阉割后的三键设计,这一次除纵向尺寸再次惨遭阉割外,最大的变化是彻底阉割了“人体工程学”设计。

三键的键帽横截面变成了一块平板,不再贴合手指曲线,并且键帽行程运动方向改为直上直下的按钮形式,不再配合手指按压时的运动轨迹。

由于彻底阉割掉了“人体工程学”设计,所以X1 Nano的三键操控手感极其怪异,使用体验非常糟糕。
前文中提到部门主任给出了“单位采购不考虑这种类型的电脑”的评价,其关键问题就是X1 Nano的可怜的接口配置。
ThinkPad主要负责联想的Commercial业务,旗下产品的主要目标为商业客户,
企业用户对笔记本电脑的需求除了最基本的“性能满足日常办公”外,更重视机身接口的数量以及接口种类的多样性。
说直白点就是笔记本的接口要尽最大努力尽可能多的满足各行业、各岗位,各种同应用场景下外接不同设备的需求。

在与主任交流的过程中,笔者也提到了可以使用X1 Nano随机附赠的USB-C扩展坞来外接其它设备,但主任的回答却极为现实:
“这小东西太容易搞丢了,单位为什么要再拿出一部分采购预算去买一堆这东种西备用?”
最后主任半还开玩笑说道:
“这东西怎么连HDMI都没有?高端电脑的附件怎么搞得就像在打发叫花子一样。”

为避免有人抬杠说“X1 Nano机身尺寸小而且机身薄,根本塞不下全尺寸键盘或常规接口”,所以笔者在此随便列举售价远低于X1 Nano的三款中端定位13寸轻薄本进行对比。
具体哪三款机型就不说了,免得再被别有用心之人污蔑本文是多家友商提供的黑稿。

第一款机身尺寸为286mm×211mm,触屏配置厚度16.2mm,塞入了全尺寸键盘、一个USB-C接口、一个USB-A接口;
第二款机身尺寸为297mm×210mm,厚度16mm,塞入了全尺寸键盘、两个USB-C接口、一个USB-A接口,以及一个HDMI接口;
第三款机身尺寸为299mm×210mm,厚度16.5mm,虽然键盘也不是全尺寸,但是塞入两个USB-A接口、一个USB-C接口,以及一个HDMI接口。
机身尺寸远大于第一款机型的X1 Nano为什么塞不下尺寸键盘?
机身尺寸近似于第二款机型的X1 Nano为什么塞不下尺寸键盘和常规接口?
机身尺寸近似于第三款机型的X1 Nano为什塞不下一大堆常规接口?
为什么这些中端笔记本轻而易举的做到了ThinkPad高端笔记本都所做不到的事情?
笔者就是一个非常业余的数码爱好者,专业知识远不如ThinkPad大和实验室那些在笔记本行业内侵淫多年且工匠精神溢出的业内人士,所以实在是想不出可以解释这个问题的完美答案。

三、内部设计
拆解X1 Nano的步骤非常简单,只需将D壳上肉眼可见的所有螺丝卸下后就能拿掉D壳,拿掉D壳后X1 Nano内部杂乱无章的设计一览无余,各种飞线看得人眼花缭乱。

无与伦比的“睿智”散热设计更是吸睛,超长热管横贯大半个机身后再以导热效率最低的弯折角度横在了距离机身侧边缘十几厘米的平行位置上。


大家都知道售价较高的高端轻薄本因拥有更扎实的用料与更精致的细节做工所以价格才会比配置大致相同的中低端轻薄本贵一些。
但其实高端轻薄本机身在内部设计上也要更讲究一些,其内部设计在做到科学合理的同时也会更注重细节,并且也会更加美观、精致。
先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些笔记本的内部设计。
首先是几款高端机型,可以看到这些高端轻薄本基本没有浪费内部空间,设计非常科学,观感也很精美,并且也基本也没有多少杂乱无章的飞线(或者都藏起来了)

这些是中端机型,除去个别几款还有一点空间浪费的机型外,大多数中端入门轻薄本的机身内部空间利用率也已经非常高了,并且也没有太多杂乱无章的飞线

最后都是一些4000价位以内的低端产品,也就是在这些低端电子垃圾中才能见到被大量浪费掉的机身内部空间、杂乱无章的飞线以及非常蛇皮的散热设计

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ThinkPad 的高端产品 —— X1 Nano的内部设计:


如果我们将ThinkPad的LOGO挡住不看,那么说这款模具就是一个3000元左右低端机的设计也丝毫不过分。
笔者作为一个业余的数码爱好者,无法理解这些被有意浪费掉的内部空间究竟是留给谁用的,但显然X1 Nano已经给出了“电池、散热、接口、键盘、硬盘都不配使用机身内部空间”的答案。

四、性能&散热测试
笔者手中这台ThinkPad X1 Nano为i5款,内存为板载双通道16G LPDDR4x 4266Mhz,硬盘是一个容量为512G的中端固态西数SN530。
固态测试结果如图所示:

虽然当前2242规格的固态确实没啥比较合适的高端货, X1 Nano选择使用SN530也无可厚非,但是一个万元价位的高端笔记本却搭载一个中端固态硬盘,无论怎么看都还是觉得心里有一些膈应。
哎,总之感知不强。(
笔者手中的这款X1 Nano所搭载的这颗i5-1130G7的参数与i5-1135G7接近,大致可以看做是规格小幅阉割后再降低标称TDP后的i5-1135G7

首先还是20轮的R15测试


这如同过山车一样的跑分曲线和监控数据曲线说明X1 Nano的性能调校方式比较保守。
在进行压力测试前先做一个简单声明:
小尺寸高端轻薄本为了保证较低的风扇噪音与较低的键盘面温度,其功性能教都会比较保守,这是此类产品的共有特性。
在日常办公环境下,只要CPU性能别跨得低于15W,其实很少会遇到性能不够用的情况。
在小尺寸轻薄本的散热评价上,相较于满载时的核心功耗,关注满载状态下的键盘面温度表现与风扇噪音表现是不是更合理一些呢?
得益于工匠精神要素溢出的散热设计, X1 Nano在键盘面温度控制方面的表现必然是一塌糊涂。
为避免杠精,这里笔者另找了一款同样重900g左右,厚度16mm的13寸轻薄本与X1 Nano同时在20℃室温下进行散热测试,然后再结合笔吧评测室在25℃室温下的测试数据一起进行对比分析。
室温20℃


室温25℃


X1 Nano满载状态下CPU维持在16W~18W附近,同时高温区域覆盖了大半个键盘面,双手都能接触到键盘面的高温区域,这就使得用户在使用笔记本时会感到非常不适,并且机身右侧吹出的热风也会给用户带来极差的使用体验
人位风扇噪音为38db

这款售价比X1 Nano便宜很多的13寸轻薄本CPU功耗在17W~22W之间波动,性能略强于X1 Nano,并且键盘面温度的综合表现也秒杀了X1 Nano,不仅平均温度低而且高温覆盖面积小,用户手掌也基本接触不到键盘面的高温区域。
人位风扇噪音为36db

预算充足的高端消费人群之所以会选择买售价高昂的高端笔记本电脑,不单单只是为了一个看上去比较高级的外观,而是希望通过购买昂贵的高端产品获得更优质的使用体验。
用户花了近万元将X1 Nano当做一款高端产品买回家,却完全没有享受到高端产品应该提供的优质使用体验,甚至使用体验比许多中端价位的笔记本还要糟糕,这就非常耐人寻味了。
值得一提的是,X1 Nano其在噪音分贝值与对比机型几乎相同的情况下,风扇所发出的噪音相对不是很刺耳,人耳比较敏感的高频噪音部分不是很突出,所以在听感上会更柔和一些。
在风扇噪音调校方面,X1 Nano的表现非常值得肯定。

四、屏幕测试
总算在ThinkPad的高端机上见到了这几年中端机上常见的16:10比例的高素质屏幕,真是可喜可贺。

这块屏幕实测色域覆盖97.6% sRGB表现良好,亮度方面表现优秀,约450nit。机器出厂预装了一个通用型色彩校准文件(非单独校色),色温6700k

色准方面平均Delta-E为1.49,最大Delta-E为2.91

笔者自行校色后测得屏幕平均Delta-E为0.39,最大Delta-E为1.2,说明这块屏幕的底子还是非常优秀的,建议有修图需求的朋友还是自己去租一个校色仪搞一下。

最后笔者无论用何种角度去看X1 Nano上所搭载的这块底子非常不错的高素质屏幕,
都有一种“鲜花插在牛粪上了”的既视感。
真是醉了。

六、电池续航
X1 Nano的电池容量为46.8Wh,在这个尺寸下算是比较正常的,测试依然使用比较贴合实际应用场景的PCMark 8进行测试,屏幕亮度150nit,wifi保持连接。
然而,我把测试成绩的截图弄丢了……

不过印象中成绩还是比较不错的,虽然X1 Nano的电池容量不大,但得益于保守的性能调校策略,日常办公使用6个小时以上没有任何问题。
X1 Nano在电池续航方面达到了这类产品的应该达到的水平。
回头我再拿机器测一遍,改天再把测试成绩的截图补上。
最后说一下X1 Nano的原装适配器,这个原装适配器的外观挺好看的,并且还是带接地的三脚插头,笔者个人非常喜欢这种设计。


总结
优点:
外观设计比较商务,整机重量比较轻巧,表面做工比较精致,黑色机身比较高级;
键盘方向键为全高设计,使用体验良好;
风扇噪音分贝值近似的条件下,听感相对比较柔和;
屏幕素质优秀,出厂预装了一个通用型校色文件。
缺点:
整机仅有2个USB-C接口,外接设备极其不方便,无法满足商业客户需求;
键盘尺寸缩水,文字输入误触率极高,敲击手感偏肉,整体打字手感奇差;
指点杆高度再次降低、三键彻底阉割人体工程学设计,综合操控体验极差;
散热设计拉跨,键盘面高温覆盖面积大,机身侧边出风,日常使用体验糟心;
机身内部设计工匠精神要素溢出,堪比3000元价位低端笔记本。
如果将ThinkPad X1 Nano看做是一款“面向商用市场的笔记本电脑”,那么其可怜的2个USB-C接口在外接设备时就会极其不方便,完全无法满足商务需求。
如果将ThinkPad X1 Nano看做是一款“面向消费市场笔记本电脑”,那么其保守的性能调校完全无法满足普通消费者除办公以外的简单娱乐需求。
如果将ThinkPad X1 Nano看做是一款“买键盘送电脑的ThinkPad”,那么其手感奇差的键盘与彻底阉割人体工程学设计的三键指点杆只能向用户提供极差的输入体验。
如果将ThinkPad X1 Nano看做是一款“面向高端消费人群的高端产品”,那么其睿智的散热设计只能给用户带来极其糟糕的使用体验。
如果将ThinkPad X1 Nano看做是一款“为了轻与薄放弃一切的笔记本”,那么其它品牌重量尺寸与X1 Nano近似的轻薄本的综合散热表现/接口数量/键盘设计都远比X1 Nano强。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ThinkPad X1 Nano是一款定位极其虚无缥缈的产品,
并且笔者也无法想象到抱有何种需求的消费者才会去选择这样一款无法满足任何需求的笔记本电脑。
思来想去,难不成又是“能忍受键盘打字误触率高、三键指点杆手感差、机身接口不实用、综合散热表现差,同时又需要小尺寸轻薄机身、2k分辨率屏幕、喇叭外放声音非常大,并且只喜欢ThinkPad的消费者”?
“只要前提条件给的足够多,再奇葩的产品也有属于自己的目标用户。”
大 师 !
我 悟 了 !

最后献上笔者身为ThinkPad忠实铁粉的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