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马丁·斯科塞斯这次如此可爱!
上一次,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和弗兰·莱博维茨(Fran Lebowitz)合作拍摄的纪录片《公共演讲》(Public Speaking)似乎已经是十年前。
而前不久,Netflix的新纪录片《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Pretend It 's A City)让这对活宝拍档再次重聚,以一个为期七集的半自由对谈的节目回归银幕。


为什么说它是半自由呢?
因为每一集,斯科塞斯都定了一个关于纽约的话题作为起点去聊,但每个话题到了莱博维茨的嘴里,就变得各种跳跃,可谓聊得天马行空,全然没有套路。


本来,纽约就是一个大多数人并没有居住其中的城市。无从感同身受,便无从有所共鸣。
他们对话讨论的话题比如地铁、文化事务、大都会、出租车、图书馆服务、世代差异、健康和福利的理念以及概括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和人文的书籍……更是我们大多数人漠不关心的。
不仅如此,对于讲述者莱博维茨,我们也不甚熟悉。
怎么看,这档纪录片的气质都是疏离遥远且不接地气的。
但是,斯科塞斯却通过精心安排的画面剪切,和用心挑选出来的一次私人谈话和一系列公开谈话,将这部纪录片变成了反应每个人日常生活中苦乐参半的镜面故事,节奏密度亦是恰到好处。


乍一听《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这个名字,像极了一部高概念剧。可实际上,这是斯科塞斯对弗兰·莱博维茨和纽约这两件他感兴趣的人和热爱的城市的致敬。这种情感,通过这份对谈,感染了很多人,也顺势让许多灵魂得到了抚慰。 莱博维茨是美国著名作家和公共演说家。她写过两本书,分别在1978年和1981年出版。
可在流媒体的剧集中看到她,其实是很奇怪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她既没有电脑,也没有手机。甚至,她一台打字机都没有买过。


她说,谁会愿意花时间学习打字呢?
她甚至不惜以自己从不悔改的懒惰作为通用话题,并半带自嘲的解释为何现在自己是一个演说家,而不是一个作家。
但不管怎样,她之前的书里最常反复谈论的,是纽约如何不再是过去那个伟大的城市。彼时,看书的读者会因为她具有挑衅性的语气表达而愤怒,但不得不承认,她是唯一一个愿意说出真相的人。
当然,这也是为何她不受欢迎的原因。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就延续了这种极具作者化的态度,表达纪录片的路径就是对莱博维茨笔下的纽约的一次探索。
可当真的看到了纪录片中的莱博维茨,你又会发现,她的思考维度和深度其实是十分特别的。
在快速浏览纽约这座城市,并极为有趣的了解美国文化历史的过程之外,她提供了很多关于生活的视角,用一种解构城市的方式表明纽约是一个有缺陷的实体,坦诚表示它并不总是在你爱它的时候爱你。


相比书中那种含沙射影的语气,她对谈中的姿态反而缺少了深思熟虑的厚重感,甚至那种一触到底的力量感,在这份派对感的谈话中,也有了些许柔和和委婉。
她说,可因为这座城市是可以被管理的,所以你才能够容忍它,并在这里居住。这种另辟蹊径表达爱纽约爱音乐与艺术并爱生活中种种小事的观点,是很少能够从居住在纽约的人口中听到的。
但正是这种打破了传统观察模式的视角,才会让你重新以一个洞察的心态去看待每一个城市。


马丁·斯科塞斯更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传奇人物,哪怕你不知道他,也一定或多或少听过或看过他的作品《出租车司机》、《禁闭岛》、《华尔街之狼》还有去年入围奥斯卡的《爱尔兰人》。
但《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却是到目前为止,我看过的第一部能够体现谈话之重要性的对话体纪录片。
在斯科塞斯和格里芬的推动下,这档纪录片涉及的对话内容比一般的公开演讲设计的范围更广,但是又在一个合理拿捏的度下显得没有那么私人性和揭露性。


前面说过,斯科塞斯会在每一集抛出一个主题,他们似乎互不相干,却又有着某种状态下的协同性。
从金钱和纽约的房产,到莱博维茨对吸烟的热爱和对健康文化的憎恨……这些或许可以对应到她书中章节的话题,也时常出现过往与斯科塞斯的采访、她脱口秀节目和演讲活动中。
但当又一次以对话的形态出现在纪录片里,似乎我们离斯科塞斯的距离更近了。
摄影机前的她,就像她的精神偶像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一样,穿着标志性的西装外套、牛仔裤和牛仔靴,乌黑的头发从中间分开。


她会滔滔不绝的说,大多数喜欢写作的人都是糟糕的作家。
当被问到酷儿解放,她大言不惭道,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没有什么比拥有大量愤怒的同性恋者更好的了。
当讨论到九位数的艺术品拍卖,她也侃侃而谈,我们生活在一个为价格喝彩的世界里,而不是为毕加索的作品喝彩。
当被问到,如何看待那些渴望在书中看到自己经历的人,她又不假思索答道,书不应该是一面镜子——它应该是一扇门。
她拒绝把“罪恶的快乐”作为一个概念。她建议,只要没有人受到伤害,快乐就不应该是有罪的。


你看,是不是当媒介从文本转换到影视,莱博维茨的人设和别人对她的标签也从2D转向了3D?而当这份有什么说什么的真实感扑面而来,我们似乎也能够理解了她看世界的态度和与众不同的自由表达。
她从不会因为真诚而感到害羞,她也会理性的保留自己的知识主权。
同时,通过她令人信服的评论,和偏向崇高的观点,我们也看到了她知识渊博的优越感,认识到建设性的对话会带来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而惊喜的是,从莱博维茨和斯派克·李在体育问题上的分歧,和回答马丁关于她是否势利的问题上,我们更看到了莱博维茨的犀利辩驳与机智应对。似乎,一面是尖锐的刺,一面又是柔软的壳。
在她身上,我们后知后觉的意识到,原来,说话的艺术可以这么酷。似乎,这才是赏心悦目的健谈。


除了对莱博维茨的重新侧写,《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也是一个打碎对斯科塞斯固有印象,揭开他友善可爱一面的时刻。
从他的片子上,大多数人以为他是一个超风格化的人。但看到他在纪录片里的形象,才发现他是一个和你在一起就会让你感到受欢迎的人。
他会毫不掩饰的大笑,会在听完你说的话后完美衔接的接下话茬,会展现他别于电影创作者身份的生活一面。 

有人说,因为斯科塞斯的影响力,才让这部纪录片在Netflix开了绿灯。
但当看完全数七集,只想说,书里的那些有趣的想法和特别角度的观察,是值得被记录下来的。
哪怕现在没有《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未来也一定会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