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城阶段”:主、副主题的同步表达
这一期我们聊一聊高城阶段和伍六一阶段。
高城阶段的重点在于“个人与群体”的这个首要主题和“军事革新军事进步”的这个次要主题的同步表达。
伍六一阶段的重点在于主角许三多成才和配角伍六一对“个人与他人”这一主题的合力表达。
首先从高城阶段开始,聊一聊整个“钢七连”阶段的宏观规划,以及我划分这三个阶段的理由。
无论是小说还是真实的人生当中,我们想找一个清晰明确的界限,来作为划分故事阶段或者人生的转折点,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事件与事件的起伏交替,主题与主题的轻重转换往往是重叠交织在一起的。
就比如史今退伍的整个过程,里面既包含了许三多被迫独立面对世界的过程,同时又是钢七连这个群体开始逐步解散的第一步。
再者里面还包含老A登场与钢七连解散的镜像对比,史今与许三多,许三多与马小帅的传承,这些内容就是我刚才提到过的“军事革新军事进步”的副主题。
听起来好像很复杂是吧,所以为了便于大家梳理思路,我才决定先找两个标志性事件作为关键节点,强行将整个“钢七连阶段”分为“史今”、“高城”和“伍六一”三个阶段,然后逐一梳理。
“史今阶段”与“高城阶段”的界线,我选择了史今在演习中被击毙的那一刻。
为什么要这么选择呢?首先要说明的是,我当然很清楚钢七连这场与老A的对抗是一段完整的剧情,史今被击毙这一瞬间前后的主题、情节乃至整体情绪都是流畅的,如果单纯用“看故事”的思维来审视,是没有理由在此处将故事强行切割开的。
但是从宏观的创作思维来看,这场对抗演习本身就是许三多个人成长和钢七连的逐步淘汰这两大段叙事中间的衔接和过渡情节,而史今被击毙又是这个衔接和过渡情节中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节点。
尤其是他说出的那句:“把枪捡起来,三多。以后真没人照顾你了,你再也不能做错事情。”
这句话是整个对抗演习这一段衔接情节当中,最具有双关性,最承上启下的一句台词。
以后真没人照顾你了,这句话真的只是在说史今这个人物无法再照顾许三多这个人物了么?
用看故事的视角来思考,结合这句话当时的语境,以及说这句话的史今的性格和动机等等乱七八糟的方面来看,没错,指的的确就是以后史今没有机会再照顾许三多了。
而从宏观的主题角度来看呢?就不那么单纯,不那么简单了。
这一段之前的剧情是许三多的个人成长,之后的情节是“钢七连”所代表的传统军事思维军事体系的淘汰和“老A”所代表的新时代军事思维军事体系的到来
许三多不仅要亲眼见证,更要亲身参与其中。
我们把这句话中的三个部分一一拆开来,与这些前后的情节对照来看:
“把枪捡起来”、“以后真没人照顾你了”以及“你再也不能做错事情”。
是不是每个部分都有非常明晰的表达目的,而且具体是在表达什么,也不需要我再多做解释了。
这句话既是史今对之前许三多一切自身努力的“毕业寄语”,同时也是整个钢七连开始崩塌的预告,更是所有关心许三多但又不能陪他走下去的朋友们,对将来要成为一名纯粹士兵的许三多的叮嘱。
不信的话我们还可以再将这句话与许三多和成才经历老A选拔之后,袁朗说过的两段话,做一下对照:
一段是三个月的训练跟审核期结束之后,一段是教训否定成才时说过的话:
“我们是未来战争中站在最前排的,以寡击众,没有前方没有后方,战争就是逆境,那是逆境中的逆境。可这天下承平的环境给了我们什么?国家是后盾,人民是源泉,班长哄着,连长罩着,物资有人供给着,你们有谁面临过真正的逆境?孤立无援,无依无靠,举个手?”
“昨天的态势是常规战争吗?我们是常规部队吗?你意识到放弃行动的后果是什么吗?我们的一切训练是不是都预示我们将在高压甚至绝境下作战。”
台词变了,说话的人变了,但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主题是不是完全一致,贯彻始终的?
走上了职业军人这条路,就要面对危险,面对绝境,不会再有人照顾许三多了。
其实生活也是,走出了校门,就要面对柴米油盐,面对喜怒哀乐,不会再有人为我们遮风避雨了。
基于这些原因,我才将史今在演习中被击毙,钢七连被老A淘汰的这一刻起,作为“钢七连阶段”这一个大的剧情段落中的,“史今”阶段和“高城”阶段的分界线。
史今个人的军人生涯其实也是钢七连这只传统部队的“军人生涯”的缩影,在被淘汰的这一刻,二者实际上就都已经结束了。
后面的内容,包括史今退伍时许三多的挽留,包括高城带史今去看天安门,直至高城在所有人离开后对着许三多发飙宣泄的这一系列情节。从小说创作的层面来看,全都是兰小龙老师为史今这个角色乃至以钢七连为代表的这些功勋卓著的传统老部队,安排的一场
隆重的“葬礼”。
高城是这场葬礼上哭的最痛彻心扉的人,而许三多,则是守墓人。
所以史今这个角色的名字,为什么姓历史的史,单名一个今天的今字,也就不难理解了吧?
所以高城为什么会有一个所谓将门虎子的身份设定,也就同样不难理解了吧?
说到这里,我就不免又想起了《红楼梦》里的晴雯,她的离开和史今退伍这一部分从宏观视角来审视,在叙述逻辑和写作规律上,都是有很多相似性的。
从故事角度来看,晴雯之死和《芙蓉女儿诔》似乎只是她的个人悲剧,曹公只是在表达对她个人的偏爱与缅怀。
而从主题表达的宏观角度来审视,从晴雯之死与司琪驱逐和芳官藕官蕊官被裁员都是下人群体悲剧命运的一部分。将她们视作一个整体,再与《芙蓉女儿诔》和林四娘,庶出的惜春和香菱,这一系列主题统一的情节对照来看,在叙述的规律上呈现身份由低至高逐级向上,根由由小到大从浅至深的特征,所以这些内容都是贾府所有女性悲剧的序曲。
明白了这四个章回的叙述逻辑和写作规律,再回头去看75回的开夜宴,赏中秋和第76回的联诗,这两个章回为什么被夹写在第74回抄检大观园和77回晴雯诀别这两段明显应该连着写的剧情当中。
就不难理解了吧?
一个章回借宁国府贾珍再次点明悲剧的原因,一个章回用“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再次缅怀。
穿插这两个章回的创作动机,跟钢七连解散过程中,突然又安排了全连去找张干事恢复名誉,以及马小帅的新兵入连仪式的两端情节,在叙述逻辑和写作规律上,思路也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我在之前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
《红楼梦》和《士兵突击》一切设计的都是从主题表达的需求而来,一切设计都是为了表达主题的目的而去。
好了,我们再说回“高城阶段”。
说完了“高城”阶段的“辞旧”,我们再说说“迎新”,毕竟这两个主题是齐头并进同步表达的。
“辞旧”告别的是以钢七连这只传统装甲侦察连为代表的,完成了历史阶段任务,功勋卓著的老部队。“迎新”迎接的自然就是为应对高科技时代全新的战争形态而变革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血液。
这些内容设计的很清晰明显,完全没必要罗里吧嗦地解释,只需要看这场演习结局时的两段戏就够了,一段是团长王庆瑞和老A大队长铁路的对话,对话的内容就是介绍这场对抗的真实目的:
三五三团的指挥部和老A那个一直在天上飞,仅有九人的指挥部。
另一段是袁朗被俘之后与许三多的对话:
袁朗(笑着摇头):我是说,想不想到我那去?
许三多:报告,我是钢七连的第四千九百五十六个兵。
我只能说,在这样的情节,这样的时刻之下,不会有比许三多这句话设计的更好的回答了。
删繁就简,返璞归真,同时又蕴含了很多能够让人立刻意会到的言外之意。
这样的表达技巧,比那些扯着嗓子喊口号的直给的主题表达方式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同时也更容易让人动容,不是么?
仅凭这句台词的设计,兰小龙老师寄予其中的情感,以及他的写作能力,就可见一斑了。
此外,还有一些细节,比如许三多留守了半年,营房都没有别的部队入驻,直到他离开那天,才有新的士兵来。
再者,钢七连的第五千名士兵,同时也是最后一名士兵马小帅,是电子战营调来高材生学员。
马小帅为什么会被分配到一个即将改编的部队?他的设定为什么是电子战营,高材生,学员兵?这个新兵应该跟谁镜像着来看,又在突出什么主题。
这些也不用我再絮叨了吧?
最后,辞旧与迎新之间的衔接桥梁,便是人民解放军的传统精神,毕竟钢七连的入连仪式被继承下来了。
说完了宏观层面的辞旧和迎新两个主题,我们再说说具体的表达方式。
钢七连的改编是一个情绪上冲突非常激烈的高潮片段,然而问题在于,军人这个群体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不可能让他们对上级的命令表现抵触情绪。
再者,钢七连淘汰的根由在于科技进步,时代变迁,所以,钢七连的愤怒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敌人”可以作为引爆冲突,宣泄情绪的对象。
那么,钢七连的这场葬礼,该如何铺垫情绪,引爆情绪,继而表达主、副主题?
对此,兰小龙老师选择了两种方法:其一,在还未解散时,用类似“指桑骂槐”的方式,也就是通过另外一个事件,从侧面迂回,来抒发情绪,并且这个事件被设计为,对钢七连精神层面的荣誉的刺激。
其二,当钢七连的成员正式开始离开时,情绪就出现变化了,从对命运的愤怒转变为面对离别的低沉,于是兰小龙老师反其道而行,通过一次次激昂的宣泄来反衬离别和解散的低沉情绪。
这个设计跟《武状元苏乞儿》中,星爷被抄家时不仅没哭,反而唱曲的设计,是一样的设计逻辑。
而且这两种引爆情绪的方式本身之间,还形成了一张一弛,一静一动的镜像对比。
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展开来具体说说,兰小龙老师是如何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设计的:
解散的第一步是团干部评估,透露风声,兰小龙老师为呼应这个小征兆而设计的情节是伍六一和许三多个人层面的过渡宣泄。
并且期间还有两段作为对比的情节:成才被调去草原五班,以及李梦“描摹”战友情的部分。
解散的第二步是七连编制改革计划,既:首期人员分配名单的正式出炉,这里特意点出了两个人的去向,而且只点了两个人,连长高城的“捧哏”指导员洪兴国和三班的老兵白铁军。
还是那句话,如果用看故事的思维来审视,是无法解释为什么这里只点出这两个人的名字,而且白铁军的名字紧随洪兴国之后,毕竟洪兴国是七连的指导员,而白铁军只是三班普通一兵。
所以二者放在一起的唯一目的和原因只有一个,洪兴国是高城的镜像,白铁军曾是许三多的镜像。
洪兴国和白铁军这两块儿多米诺骨牌的初次倒下,被刻意设计为压抑到近乎无声的状态,这就与后面钢七连雨中突击和大闹团报编辑室这两段“指桑骂槐”的情节形成了一静一动的镜像对照。
再往下,穿插进来的是钢七连最后一名士兵马小帅的入连仪式,既辞旧与迎新的镜像对比。
再往下,夹杂的是许三多试图与伍六一和解的情节,这个情节既是下一阶段的铺垫,也是情绪上的缓冲,因为随后就是七连最后一次的集结,然后分配。
钢七连的实体消散时,高城仍然是无声的,情绪先压抑着,最后在面对许三多的时候,面对他“有表无里”的延续钢七连的行为时,情绪才宣泄出来,形成与之前的沉默完全镜像的爆发。
我们当然可以将其解释为,高城的性格和人设就是这样的,不过,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后我们不妨再往更深的层次问一句:高城这个人物的性格和人设,是出于什么原因和目的,被设计成这样的?
很明显,又绕回主题表达的需求上来了。
好了,我们再说回高城的这场宣泄。
我们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很清楚地知道,高城眼中看到的许三多所坚持的钢七连的表,与高城口中所表达的钢七连的里其实就是一体的。
但兰小龙老师的设计妙就妙在,高城认为他“眼见”的“表”是虚的,自己“口述”的“里”才是实的,基于这种误会,钢七连的“表”和“里”又被拆成了两个部分,同时放在许三多的身上和高城的嘴里,以一种镜像对照的方式共同表现了出来。
如此一来,站在旁观者立场的我们,出于对许三多的理解,反而更容易体会一体两面的实质。
这就是表达的艺术。
也是我们需要去品读经典,而不该只满足于看看满纸欺男霸女或男欢女爱的网文娱乐一下,或者用看故事的思维,将文艺作品草草咀嚼一遍大概剧情就当作看过了的原因。
最后,钢七连这场“葬礼”结束的节点,也就是“高城阶段”和“伍六一阶段”的分界线。我选择划在高城与团长王庆瑞最后的谈话上。
高城的个人成长,是在他说出那句:“我要再走了,这七连就剩下许三多一个人了”之后完成的,而后团长王庆瑞回答:“这不是你操心的事。”
从接到命令的那瞬间起,高城的身份便不再是钢七连连长了,后面他与许三多的道别时,就纯粹是以朋友的身份,而不再是以连长和士兵的身份共同承担个人与群体的主题表达了。
而且随后的剧情便是伍六一出来“安慰”许三多,这时,二人也不是代理班长和副班长的身份,仅仅是同样有钢七连经历的个人。
主题就这样顺畅地转换到了个人与群体中的其他个体的主题上,既,以伍六一为参照物,以许三多和成才为正反两个方向进行阐述的友情主题。
好了,“高城阶段”就说到这里吧。
毕竟高城冲许三多宣泄这一段,就已经是高城阶段最核心的内容了,后面高城从反感许三多到最后接受许三多的情节就比较简单了,大家都能看得明白,我也就懒得再说了。
接下来聊伍六一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