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扬州十日的秘密(3)扬州十日记的幕后故事

2023-09-04 07:42 作者:朱世巍  | 我要投稿

此前四篇的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6278648/?spm_id_from=333.999.0.0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6271952/?spm_id_from=333.999.0.0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6235685/?spm_id_from=333.999.0.0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6214180/?spm_id_from=333.999.0.0

我已经详细论证了扬州屠城的各种具体事实和记录。也论证了《扬州十日记》的真实可靠程度。

今天,再来谈谈《扬州十日记》本身的传播历史。

总有人说,《扬州十日记》是辛亥革命前从日本传入?这完全是误解。

事实上,写于嘉庆三年(1798年)的《南疆逸史跋》,关于资料来源部分,文中就有如下明确记录:

“某「扬州十日录」,「秋室集」作王秀楚「扬州十日纪」。”

也就是说,早在1798年,国内就有阅读《扬州十日记》的明确记录。此时,《扬州十日记》甚至已经有了多个不同标题的版本。可见在《扬州十日记》在国内流传,还早在嘉庆三年以前。

国内现存最早版本的《扬州十日记》,则是满清嘉庆(1796-1820年)刻本《青燐屑附耿尚孔吳四王合傳揚州十日記》。也是同一时期的产物。

很显然,《扬州十日记》绝对不是从日本传入的。

(附带说一句:笔者所见《扬州十日记》的最早日本版,是文政六年1823年的一个手抄本,远比国内刻本要晚。值得一提的是,与国内版本相比,日本人在抄录过程中,修改了个别”露骨“词句。文末还附有抄录者的个人感想,谓日本靠神风不必遭此劫难云云)

嘉庆时代以后,《扬州十日记》还在国内继续流传。1855年刊印的《笏庵诗》,提到”扬州史氏家藏国初鼎革时张孺人殉节画卷““读图我亦为泪下,十日之记同一酸”,后面有个小注:”图与王秀楚扬州十日记正合,即一家可知当日之事矣“。

也就是说,《笏庵诗》作者的吴清鹏不仅看过《扬州十日记》,还看过一副描述扬州屠城女子殉节的家藏绘画。

1875年,张之洞推荐给书生的《书目问答》,明确列出了《扬州十日记》!大家当然都知道张之洞是什么人,地道的满清大官僚。这也是个很滑稽的事。大家误以为是革命党最先宣传《扬州十日记》。却不知道在此之前几十年,满清的汉人大官早已经开始宣传《扬州十日记》了。

(张之洞是个微妙人物。他主政湖北期间,恨透了荆州的八旗驻军。他私下甚至对美国人说满洲人是中国的妨碍,暗示应该把满洲人除掉。他会向书生们推荐《扬州十日记》,不足为奇。某种意义说,张之洞是“辛亥革命”之父)

此类记录很多。

明显的事实是,远远早在革命党兴起之前,《扬州十日记》已经在国内悄悄流行了很久很久。流行到了张之洞公开推荐的程度!

《扬州十日记》为何在嘉庆时期突然出现公开版本呢

这要回顾一下文字狱的历史。

顺治和康熙时期,已经出现第一批文字狱案件。尤其是康熙初期的《明史》案,逮捕和处死了一大批人,震动了全国知识分子界。而《明史》案之前,因文字获罪的事情也很不少。但这个时期的文字狱还没有进入最厉害的时代。毕竟满清还未能全面征服中国。

到雍正、乾隆时代,文字狱进入史无前例的高峰时代。除了大肆屠戮文人外,大批书籍也被列为毁禁之列,有些甚至被销毁的一干二净。

另外还要考虑到书籍的刻印成本。满清统治初期,文人大都穷困潦倒,已经不能像明朝那样大量印书了。有钱印书的大都是满清官僚,或者得到官僚资助的文人。

此前提到的扬州府泰州诗人吴嘉纪。他早在顺治时代就开始创作,且有很多内容触及到清军在扬州的屠城,还有大量涉及到顺康时代的各种暴政。但他实在是太穷,完全拿不出钱来出版诗歌。换言之,他的诗原本极大概率是要湮没的。

可是奇迹出现了。顺治末期,吴嘉纪认识了两个官僚周亮工和王士桢(两人都与曹寅关系密切),且得到两人赏识。终于在康熙初期,由周亮工和王士桢出钱并且代为宣传,吴嘉纪的诗得以刊印,一时广为流传。吴嘉纪甚至一度得到“第一诗人”的桂冠。

可是到了康熙中期,文字狱压迫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周亮工因事获罪差点被处死,惊恐下烧掉了自己的大量文稿(周亮工负责在扬州处理尸体,对此,地方志和他的朋友多有提及。但他自己的相关文字却没有留存,极大可能就是这个时期毁掉了)。王士桢可能也发现苗头不对,开始疏远吴嘉纪,甚至公开改口,说吴嘉纪的诗词并不高明,很明显是洗脱关系。吴嘉纪的名声从此也减弱了。

王士桢的预感是对的。到乾隆时期,吴嘉纪的诗被明确列入《军机处奏准全毁书目》,冠以“诗中语多激愤,应请销毁”,“且有违碍语句,应请销毁”的罪名。此时吴嘉纪已经死了很久,后代子孙也无从查考。否则也难免被满门抄斩。

从此,吴嘉纪的诗就消失匿迹了。被查禁前已经出版的诗集也被大量销毁,目前只有极少的几本幸存。吴嘉纪曾经的“第一诗人”名声也彻底消失了,甚至于默默无闻了,彷佛这人从未存在过。

到了嘉庆时代,白莲教、天理会起义等等不断。满清的统治开始虚弱,对文字的控制也随之减弱。又有人找到吴嘉纪诗文没有被毁掉的板子和文稿,于道光十年正式出版(筹划则是嘉庆十九年)。

参考吴嘉纪诗词的遭遇,我们可以大致推测《扬州十日记》的历史过程。作者王秀楚在满清统治初期就销声匿迹。显然没有为满清做官,也没有和满清官僚打什么交道。他家又被满清军洗劫一空,绝对是极度穷困潦倒,根本没钱出版文稿。就算遇到周亮工和王士桢,也不敢为他出版。毕竟,和吴嘉纪相对还比较抽象的诗词相比,《扬州十日记》的内容过于刺激了!

雍乾时代,文字狱进入顶峰。康熙时代出版且大量发行的吴嘉纪诗词都要“全毁”。更露骨刺激的《扬州十日记》更无出版可能。推测在顺治到乾隆时代,《扬州十日记》是以手抄本形式流传。或干脆就一直藏在某人手里秘不示人。

到了文字控制大幅减缓的嘉庆时代,有人把秘藏文稿(或手抄本)拿出来刊印,也就不足为奇了。同一时期吴嘉纪诗词的复活就是证明。《扬州十日记》根本谈不上什么从日本传入。


附录:一点假设

吴嘉纪的诗是周亮工和王士桢资助出版且代为宣传,大量印刷,一时获得“第一诗人桂冠”。而周亮工和王士桢又与曹玺、曹寅父子关系密切。周亮工在出版吴嘉纪诗集的时期,实质上依附于曹玺(参阅我关于红楼梦隐秘历史的视频)。曹玺、曹寅父子极大可能也看过吴嘉纪的诗(虽然在曹寅藏书目录里没有出现)。与主题没什么关系。只是我个人比较在意的一个细节,毕竟我也在研究曹寅家族。

(周亮工至少为吴嘉纪推出过两个版本的诗集,一个百首版;一个二百首版。以周亮工当时的官位和经济地位,假设说曹玺在背后出了钱,我都不会奇怪。当然这只是假设。曹寅家族有出钱帮人出书的明确记录)

周亮工和王士桢也不是瞎子。他们当然知道吴嘉纪的诗是反清的。或许,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








 


扬州十日的秘密(3)扬州十日记的幕后故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