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汉硕古汉真题最高频的10组虚词解析+示例
古汉虚词是汉硕古代汉语里的考察重点,对于虚词的应用和理解,直接影响了古汉的句读、翻译、字词解释等题的得分,所以掌握虚词非常重要,学姐给大家整理了近几年汉硕古汉高频出现的虚词10组给到大家。
01.安
1、怎么,哪里?
例:1尔安敢轻吾射!
2又安敢毒邪?3燕雀安知鸿鹄这志哉?
2、安全,安定。
例:1谢庄遂安。
2可以为富安天下。
3、安逸。
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安生,有“养”的意思。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所安:这里指养生的 东西。)
5、哪里,什么。
例:1君谓计将安出? 2沛公安在?
6、安抚。
例: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7、平静。
例:1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安:这里是心安理得的意思)
2恬然 自安。
(安:这里指内心平静)
3敬亭亦无所不安也。
(安:这里有心安理得的 意思)
02.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1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 1朝而往,暮而归。
2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
7、通“尔”,你,你的。
例:1而翁归。
2若欲死而父。
3而母立于兹。
8. 而已:罢了。
例:1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如是 而已。
9.而后:才,方才。
例:1三月而后成。
2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0.而况: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1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2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03.尔
1、同“耳”,罢了。
例:1无他,但手熟尔。
2非死则徙尔。
2、你的,你们的。
例:1 尔安敢轻吾射!
2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3、那。
例: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尔来:从那时以来)
4、作助词,不译。
例:1始尔未为久 2呼尔而与之
5、如此,这样。
例:1君尔妾亦然。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04.夫
1、丈夫。
例: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2、成年男子。
例: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作语助,用在句首,表示将要发议论。
例:1夫战,勇气也。
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3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4、这,那。
例: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5、作语助,放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
例:1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 二者之为,何哉?
2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05.盖
1、遮日挡雨的用具。
例:1日初出大如车盖,
2今已亭亭如盖矣。
2、大概是由于。
例:1盖音谬也。
2盖以此得名也。
3、遮盖,掩盖。
例:1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2枝枝相覆盖。
4、大概,大约。
例:1盖一岁之犯死者二。
2盖五六百人也。
3盖当时未有雁 荡之名。
5、发语词。
例: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6、胜过,超过。
例:英才盖世。
7、通“盍”,怎么。
例:技盖至此乎?
8、通“盍”,何不。
例:盖亦反其本矣。(亦:这里是用以加强反问语气的助词)
06.何
1、什么。
例:1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2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2、怎么样。
例:1如太行、王屋何?
2其如土石何?
3、哪里。
例:豫州今欲何至?
4、多么。
例: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5、为什么。
例: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6、怎么。
例:1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2 徐公何能及君也?
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8、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盘问他是谁)
[何如怎么样,怎样。
例:1吾欲之南海,何如?
2今日之事何如?
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
何为:(1)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2)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何意:(1)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2)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07.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1若毒之乎?2君将哀而生之乎?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1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王侯将相宁 有种乎?
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例: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
2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4、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吧”。
例:1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5、同“于”。
例: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例:1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 死国可乎?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例:于是乎书。
08.或
1、有的人,有人。
例:1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2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有时。
例: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有的......,有的......。
例:1或得日或否。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4、或许,也许。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5、语气助词,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例: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莫之 或止:即“莫或止之”,没有什么人制止它)
6、相当于现代汉语“或者”,表示选择。
例:到那里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
7、如果。
例: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
09.为
1、成为,变成。
例:1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做。
例: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2故为之说。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作为,当作。
例: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2何以为计?
3霓为衣兮风为马。
4、是。
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3项燕为楚将。
5、以为,认为。
例:窃为大王不取也!
6、被。
例:1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2为天下笑者。
3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例:1何辞为?
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8、指心理活动。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9、有。
例: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10、将来,将。
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10.焉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例: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 在其中)
2不复出焉。(焉:从这里)
3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焉:从别人那 里)
4永之人争奔走焉。
5然力足以至焉。
6始 而惭焉,久而安焉。(焉:对 此)
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从这里 )
8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焉:在这件事情上)
9吾闻庖丁 之言,得养生焉。(焉: 从这里面)
2、哪里,怎么。
例:且焉置土石?
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例: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
3今其室十无一焉。
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例: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5、相当于“之”。
例:1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
2惟俟夫观人 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
3犹且从师而问焉。(焉: 他们,指五人)
4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焉: 他们,指五人)
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