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潘毅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三 笔记整理

2022-03-30 21:32 作者:橙子魔法世界  | 我要投稿

那现在我们抬出《黄帝内经》,有意无意的让人家感觉到《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的最高峰,不是啊,千万别误解。你假如说《黄帝内经》最高峰那完了中医学在走下坡路。那问题为什么现在的人,养生的人,喜欢拿这本书出来咧,还是广告效应。是啊,因为老百姓,他喜欢噱头。搬个《黄帝内经》出来,又不说明,老百姓真以为是黄帝写的。反正这种东西中医嘛,越古老越好,感觉就是这样。而且你说《黄帝内经》嘛大家都懂,你说某个观念可能不太懂,应该是利用这种老百姓的观念,来做的一种广告效应。


我刚刚讲的,他的作用就是建立框架,然后还有提出一些,我觉得带有原创性的医学观念,这种是挺好的,原则性的东西基本在里面。


好,下来,扁鹊。

扁鹊 战国时期著名医家,相传中医典籍《难经》为其所著。


扁鹊非常出名,假如没学过医的人,你要他讲两个中医学最出名的医学家,大概一个叫华佗一个是扁鹊。

扁鹊写了一本书叫《难经》,难nàn不读nán,有两本书刚好是反过来的,一本是《易经》,一本是《难经》,《难经》不难,《易经》不易。

《难经》干嘛的咧,一句话可以概括,大概是,它讨论的很多东西,跟皇帝内经有关,你可以说,补《黄帝内经》不足,也行。他觉得《黄帝内经》有很多东西可能还没探讨到,或者是探讨到还没够深入,他这种,补了《内经》的一些不足。但是,这个扁鹊,跟历史记载的那个行医的扁鹊,是不是一回事,那还不太好说。因为你看到的成书年代,《难经》是起源于《黄帝内经》的,问题扁鹊这个人肯定是汉代之前的人,假如历史记载的这个名医,所以一般认为,我们叫秦越人。那你假如说《黄帝内经》主要篇章是在汉代完成的,那么秦的时候还没有,所以这个名号可能是不同的人在用过,这里好像还有点值得深究的东西。

但是讲到扁鹊,我就讲回历史上的扁鹊,可能跟中医的地位有点关联。就是这里有一个很出名的段子,就是魏文侯问扁鹊,你家三兄弟,医学水平最高是谁,扁鹊说:我大哥最高,二哥第二,我最次。然后问为什么,然后扁鹊回答我大哥能使人不病,但是名声只有附近的邻居知道;我二哥能使小病不变大病,所以乡里都知道;我能够把重病的人抢救回来,所以全国闻名。

你说哪个难度高呢?听起来好像扁鹊的难度高,其实前面的难度更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好像人的心态挺奇怪的,比如说你在重病的时候把你抢救回来了,你很感恩,那假如我让你从来不病,你没感觉,你不感恩。我刚刚讲了中医学关注生命健康疾病,其实,比如说我让你不病,中医学比较擅长。小病不变大病,也擅长,这不自卫病吗?但西医它更关注的疾病后,有点说西医做的事有点像扁鹊做的,而中医做的有点像大哥二哥的,所以反而名声不是很显,最近好一点。所以那种养生书,虽然鱼龙混杂,里面很多东西说老实话我觉得我不敢说它全忽悠,但是有部分是放大了,或者是七分讲成十二分的,有这种情况,但是客观上呢好像中医的一些理念,在民间得到传播,中医学至少在民间的影响慢慢扩大,所以这种东西有负面的,应该说对中医本身发展也有一点正面的影响。


然后到了东汉张仲景,也是很出名。

张仲景,东汉末著名医学家,人称“医圣”,撰《伤寒杂病论》。


所以你问民间,就是扁鹊,华佗。你问中医界最推崇谁,张仲景。张仲景写了一本书叫《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著作,东汉张仲景撰,后世根据该书分别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

你注意,这个“伤寒”跟现代医学有个“伤寒病“两码事啊。我们的伤寒是被寒邪所伤,讲白了就受寒,受寒之后引起的一些列变化,再讲的更容易明白的,讲究的是外感病。怎么辨识外感病,跟他的治疗。而《金匮要略》讲的是内伤病,什么叫内伤呢,这个内伤不是我们民间讲的那种打到内伤的那种内伤,就有点像现在讲的内科病。比如说高血压,胃溃疡,冠心病。在古代虽然没有这些名称,但是这种内涵是有的,讲的是这类病。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辩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


所以一般给他一个说法是创立了辩证论治的整治理论。换句话来讲,张仲景之前,实际上关于疾病的单位有三个。

病 证 论

病,中医辨证论治的证,还有一个症状的症。关于这三个概念,我们讲到中医学特点,辩证论治的时候再展开。我感觉到像《黄帝内经》大概是这个概念(病)比较多,有时牵涉到这个概念(症),而关于中间,张仲景用的辩证论治的观念还没有正式形成。那么换句话来讲,中医现在的看病模式,以病症为参照,然后关注点放在这里为主(证)这个模式,是从张仲景开始的。另外还有一个模式,现在也认为,可能跟仲景关联比较大,就是方剂。你注意啊,方剂不是张仲景创的,但是应该是在他手中发扬光大。你注意到没有,刚才《黄帝内经》讲什么呢,《灵枢》讲针灸,《素问》大部分讲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当然《灵枢》也带有这种内容。在《黄帝内经》里面出现的方不多,也就几种方。

那么,张仲景之前,中医很可能是针灸创始者。从张仲景开始,方剂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你说是不是针灸就沦为配角呢,我不这样认为,其实是这样的,比如一个人来看病,有的是印证针灸疗效好于方药,有的是印证方药好于针灸。更好的,是两个一起来。所以,尽管你们是针灸专业,但是你方剂一样要学好。因为你面对病人你有选择,当然你还学西医,也有西医处方权,至少在目前还有,那么假如真的西医对这个病效果也很理想,我觉得,也不拒绝。因为,目的就一个,为了病人好,哪样好,哪种组合好我就用哪一样。所以张仲景的名声之所以大,是因为跟辩证论治有关,跟方药的应用有关,所以有的人说他是方剂之主,这句话恐怕不对。你可以说他发扬光大,不是他创的。但是他里面,有很多名方倒是对的。比如说你们以后学方剂这本书,大概会学到一百多首的方,你注意啊,古代的方你说论万也不为过。一般列进教科书的都是比较经典的,实用性比较强的。而在这一百多首方之中,从《伤寒金匮》里面拿出来的方,我估计占了六分之一,七分之一,那他的比重份额应该是相当大的。那么假如你说《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第一座高峰,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就是第二座高峰。但是,还是那句话,不能认为张仲景就是中国医学的最高峰,因为医学一直在发展。我们后人把仲景叫“医圣”,圣人的圣,中国人很奇怪的,喜欢立圣人,文圣,武圣,医圣。立圣人不要紧,你无非是让后人学他们,有一个楷模,这不要紧。但是,医圣也是人,文圣武圣也是人,你假如把圣人的水准推的太高了,变得后人望尘莫及只有吃尘的份,那你就没办法学了,太打击自信心了。他们也是人,一样也可以超越,所以千万别承认这个观念他就是最高水平。我觉得医学在发展,而且很多理念在仲景年代没有,很多观念是在后世才发展起来的,应该说越到后世,你成为一个好医生的可能性越大,这资讯又发达,这顺便评论一下就是华佗。


华佗,东汉末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跟仲景几乎同年代,晚一点吧,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跟着就三国演义啦,然后我们华佗先生登场了。那你说为什么华佗在民间名气那么大跑到医学名气反而没有张仲景大呢,吃亏了。没有一本…现在是相传华佗的书有,但是不肯定,当然张仲景是肯定的。那变成你说你华佗再高明,你的东西我没法学。所以你看在民间传说之中华佗地位高,甚至在当时,应该说华佗地位也高。你们以后学医古文就有华佗传,古代能进传的身份地位不简单,没有张仲景传。但张仲景我有一本书流传下来,那么后世的医学模式基本上按照他的,那么影响就越来越大,所以这里就给大家一个教训,想出名,写书。当然写好书啊。


下来,《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为中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神农尝百草,典故大家都熟,但注意,《神农本草经》也不是神农写的。汉代,也是汉代。他的作用是什么呢,建立了中药理论的框架,比如现在重要理论他用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寒热温凉四气,辛,甘,酸,苦,咸 五味来归纳中药的功效。这种模式,是《神农本草经》建立的。所以应该说这几本书,基本可以代表中医学形成初期的那种框架,或者是模式,可以当作代表作。


下来我就讲的快一点了,因为这个我现在讲到医史会有介绍。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发展,首先是去到魏晋隋唐时期。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丰富实践时期。好了,近代王叔和著《脉经》,你注意这里,中国古代的医籍汗牛充栋,你数也数不完。你看我们列出来的都是第一部,所以写书还没那么简单——要写第一部。那个领域没人搞,或是就算有人搞,影响不大,你可以谢读?一下你不要跟风,你看哪一本热卖你就跟着写,可能经济上能得益,但是学术上没有得到创新。


好,王叔和著《脉经》第一本脉学专著。

王叔和 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撰写了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

《脉经》就是把脉,很多人学中医,觉得中医很神奇,就从脉相来的。脉相有没有那么神奇呢,我觉得有点夸大了。我们知道中医诊病是,诊断的模式有四个板块:望,闻,问,切。他们怎么排序的呢,后人给他的定义是这样:

望而知之谓之神

闻而知之谓之圣

问而知之谓之工

切而知之谓之巧


排名并不靠前,说白了,脉诊是四诊之一。你说我能不能光凭脉诊就能诊病呢,我感觉这样的医生应该很少,即便有,光凭脉诊给人诊病也不太负责任。你想想,诊病我应该搜集的资料越多,诊断的准确性越高。就算你脉诊很厉害,我问多两句,你参照的东西更多,你诊断的准确性会更好。

但是你说为什么脉诊会变成中医的形象代表呢,实际上是这样你看望诊其他医学有,西医也有,闻诊也有,问诊人家医学也有。好像脉诊这种正儿八经的成体系的切脉,好像是中医比较特殊的。额…你经常做形象代表,要不就是它这个东西很厉害,要不就是这个东西很有特色,我觉得它是因为特色成为形象代表。因为你假如说,你在电视上你在电影上你扮演一个医生你这样问病人真分不清你是中医西医,但一把脉,分得清楚。他有个动作在里面。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在医学发展的早期,我查过资料,大概望诊,闻诊,问诊,发育的不算太好,所以脉诊的份额比较大。但是越到后期,望诊闻诊问诊的份额越来越大,所以他的比重在下降,但不等于它不重要,同样重要,但是没那么神奇。也很简单的,在《伤寒杂病论》之中,几乎没有舌诊。换句话来讲,张仲景那时候舌诊都不普遍用,但到了现在其实我们临床诊断一个病,一般的医生依赖舌诊更多。为什么舌诊很客观呢,伸个舌头来,红就红,白就白,不会说红的你就说白,你就说没那么红,但它还是红啊,起码基调不变,但是脉相说实话有的很客观,比如说浮沉,快慢,有力无力,这种很客观,但是很多有点麻烦的,它经常用形容词的,比如说“如轻刀刮竹” “如按琴弦” 都是一个“如”,形容词,那你要把那个形容词转化为指下的感觉,难度比较高。所以脉诊重要,应该学好,但是跟其他诊比起来,掌握的难度有点高。

好,今天课上到这里。


潘毅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三 笔记整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