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安迎老师课堂实录】—自然地理

大气的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分层依据:【温度随高度变化】【大概图】

气温随高度变化
岩石的形成依据为成因
2.对流层
随着高度上升温度下降
每下降1000米温度下降6℃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被大地烤热的】
为什么太阳不是直接热源而是地面?
为什么山是地面上山的时候还是会冷呢?
两边空气冷对流冷
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弱
爬山每一千米一定降不了6℃
每上升1000米下降6℃造成?
1.造成底下热上边冷
2.热空气膨胀上升,冷空气收缩下沉
后果产生空气对流运动
与人类的关系
雨雪雾,天气现象
厚度
9000米到10000
赤道10000到12000 温度差异大对流旺盛
极地8000到9000
空调.暖气联想


平流层
高度上升温度上升
原因:1.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热源是臭氧]
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于高空飞行,不受天气干扰
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
1.气温的垂直递减率
随着高度上升温度下降<6℃/千米





逆温不一定充斥在整一个对流层,在对流层的一部分也是可以的
出现逆温层的后果
等于把平流层搬到对流层
1.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使污染物不易扩散,使污染加重。
逆温是自然原因为主的现象
北京冬季晴朗的清晨容易出现逆温
河谷地带低洼地区容易出现逆温
伦敦雾都之称
泰晤士河河谷,河水蒸发水汽,工业污染
兰州黄河谷地 卫星看不清的城市

黄色出现在强对流天气
带来超强对流,常发生在午后的降雨
乌云翻滚 对流产生
大气的热力状况
1.大气是如何热起来的?
根本热源:太阳辐射 属于短波辐射

温度越高能量越大波长越短,辐射越厉害强
月球只有反射

地面吸收→地面升温→地面辐射【长波辐射】【红外线】→大气层吸收 吸收百分之80→大气升温
大气吸收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大气的保温作用】
三种辐射两个作用
1.co2增多大气增多,大气增多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加强
.温室效应
短波辐射可以进去长波辐射出不去
【少吃牛肉】
习题讲解
1.晴朗的天空是蓝色的→散射
2.太阳红色日出日落散射
3.天应该是什么色?【没有大气】
黑的。
没有散射天是黑的。
4.预防霜冻
烧秸秆烟充当云雾作用增加大气逆辐射
水汽从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中需要附着在一个很细小颗粒外边→凝结核
城市尘埃多凝结核多
不可以说云层对地面的反射
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多
1.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小
【拉萨有日光城之说】
辐射最少
四川盆地
大气运动
一,热力环流

1.冷热→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高低→水平运动
cbad

2直层面永远低空高于高空
3.等压线


热胀冷缩
试分析产生热岛效应的原因?
1.植被覆盖率低
2.城市中有众多放热物体,如空调,暖气
3.城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物体如水泥路

中间上升四周下降
空白部分植树种草
山谷风
白天时山顶比山谷热 谷风

夜晚时山顶比山谷冷 山风

合称为山谷风
实际运用【河谷地区】:工业在山谷,居住地在半山腰
逆温为什么在谷地和盆地?
两边高冷底下热
冷空气顺着侧壁下来,把热空气顶上去,底下冷上边热 【常出现的逆温】

照镜子
二,大气环流与气候类型
解释自然现象

上升为低气压
下沉为高气压
受热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天气

冷地区高气压下沉气流晴天
赤道低气压下雨,极地高气压不下雨 维持不住
世界最干旱的地方南极 淡水资源库 白色的沙漠
为啥南极有雪呢?
地转偏向力 主要作用:
上升时垂直于地表运动,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转向极地时水平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走不到极地 极地的风也下不来
低纬和高纬是热力环流,而中纬不是热力环流而是动力环流


从高往低走,北半球往右偏,南半球往左偏

书签





内力,高地起伏不平
外力,削高填低
黄土高原,以外力为主
三,地壳物质循环
三大岩石【成因分类】,
岩浆岩 金属矿产
[分为侵入岩【花岗岩 坚硬 建筑石材】和喷出岩玄武岩 搓脚石 小气泡]
巴厘岛 泰国【玄武岩】
【岩浆{岩石圈,往上走气压低温度低凝固}凝固】
沉积岩【石灰岩 砂岩 页岩】
1.具有层理结构
2.具有化石
3.煤石油天然气
变质岩
石灰岩→变质岩→大理石【汉白玉】
页岩→变质→板岩
页岩→变质→片麻岩【泰山】
也有铁矿
四,循环



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
1.褶皱岩层
【一定是连续的一定是挤压力】
基本形态

- 背斜【山 在刚结束内力作用时】加上外力作用是谷
背斜顶部张力被侵蚀


- 向斜【谷 在刚结束内力作用时】加上外力作用是山
地形倒置
仅凭地表形态,不能判断该地是背斜和向斜,得去看地层的排列


褶皱形成的大的地表形态是褶皱山系
1.喜马拉雅山脉
2.阿尔卑斯山系
3.科迪勒拉山系
背斜储油向斜储水
向斜

连通器

气体 油 水


伊拉克 西亚 自喷油 灌水有油
矮的形成谷地和湖泊
1.黄河
黄河支流渭河,下方为秦岭,有个秦岭大断裂,华山在秦岭中间,华山一条路,险峻。
2.庐山 升上去是庐山掉下去的是鄱阳湖
鄱庐大断裂
3.黄土高原 黄河谷地 吕梁山 汾河谷地 汾河 太行山 黄土平原



汶川地震
青藏高原 横断山脉 龙门山大断裂【东北西南走向】 四川盆地
青藏高原隆起,四川盆地不动,出现裂缝,地震。

地处断裂带会受非常大的影响
建议
1.大型工程避开断层
2.避开水库
【1】水坝坝址
【2】库区
五,外力作用
1.风化作用
【与风力作用一点关系也没有】
【与风也没有关系】
使坚硬的岩石变得松软酥脆【理解】
物理风化
热胀冷缩 水缝结冰 冰劈现象 球形风化【花岗岩】
化学分化
生物分化
植物根系被撑的四分五裂
2.流水作用
【冲】
侵蚀(河谷v 瀑布 沟壑 曲流侵蚀地貌)【上】→搬运(含沙量)【中】→沉积(三角洲(河流入海口[长江入海口 崇明岛黄河入海口 东瀛]) 冲积扇 肥沃土壤 水源充足 易出现泥石流定居多个冲积扇{出山口}形成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 冲积岛 冲击地貌)【下】{大概率}

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入海口才受】
【截弯取直】

【溶】
侵蚀→搬运→沉积
板块构造学说
1.基本理论:
【1】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名称: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3】板块内部稳定,板块交界处活跃。
1.消亡边界{海沟海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岛孤在海里形成的岛 山脉在陆地上的形成}
2.生长边界 [-裂谷- -海岭-]

3.解释地质现象
【1】大西洋的扩张

生长边界
上边是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
下边是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2】东非大裂谷
生长边界 内力作用

【3】红海[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之间的海域]的扩张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4】冰岛火山地热

生长边界 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
消亡型的边界属于爆发型的火山
【5】太平洋西岸的海沟岛弧带

岛弧


【6】太平洋东岸的海岸山脉--科迪勒拉山系

消亡边界
【7】新西兰的火山地热
消亡边界
【8】地中海和阿尔卑斯山
消亡边界 缩小
【9】喜马拉雅山 消亡边界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中的印度板块
【10】世界两大地震带
1.环太平洋
2.地中海-喜马拉雅
消亡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