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会致癌?
转基因技术
transgenic technology
转基因技术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人们期望的目标基因,经过人工分离、重组后,导入并整合到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改善生物原有的性状或赋予其新的优良性状。
除了转入新的外源基因外,还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对生物体基因的加工、敲除、屏蔽等方法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特性,获得人们希望得到的性状。这一技术的主要过程包括外源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构建、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遗传转化体的筛选、遗传稳定性分析和回交转育等。
按照农业部的相关规定,转基因食品不属于绿色食品的范畴。转基因技术是将高产、抗逆、抗病虫、提高营养品质等已知功能性状的基因,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转入到目标生物体中,使受体生物在原有遗传特性基础上增加新的功能特性,获得新的品种,生产新的产品 。自然界中同样广泛存在自发的转基因现象,譬如植物界的异花授粉、天然杂交以及农杆菌天然转基因系统等等。
转基因农业技术与载人航天、大飞机同属十六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之一 ,发展转基因是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十三五”将推进以经济作物和原料作物为主的新型转基因抗虫棉、抗虫玉米等产品的产业化进程。2021年两会,国新办召开发布会,重申本着尊重科学、严格监管、依法依规、确保安全的原则有序推进转基因现代农业技术产业化。
转基因产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8月24日,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人就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试点答记者问时表示,传说中的转基因食品会致癌、引起不孕不育、影响后代等,都是谣言。
转基因技术被称为“人类历史上应用最为迅速的重大技术之一”。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有两点不同:第一,传统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上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可打破不同物种间天然杂交的屏障,扩大可利用基因的范围;第二,传统的杂交和选择技术一般是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不可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而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
由于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的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因此,将转基因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紧密结合,能培育多抗、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大大提高品种改良效率,并可降低农药、肥料投入,在缓解资源约束、保障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拓展农业功能等方面潜力巨大。
争议与辟谣

安全性是转基因品种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转基因产品上市前都要经过科学的、全面的、严格的食用安全评价和环境安全评价,经过批准的转基因产品都是安全的。我国的转基因安全评价由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安委会由来自全国各地农业、科技、卫生健康、生态环境、检验检疫等多领域多部门推荐的权威专家组成。我国的安全评价参考国际通行做法,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分不同阶段进行,在任何一个阶段发现任何一个可能影响健康和环境安全的问题,都会立即终止研发试验,不会进入产业化环节。
传说中的转基因食品会致癌、引起不孕不育、影响后代等,都是谣言。有关部门和专家用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的大量数据事实多次予以澄清,但在互联网上仍然反复出现,误导了不少人,这些谣言中,有的是道听途说,有的则是别有用心。
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证明转基因食品致癌。把转基因食品与癌症扯上关系,源于2012年法国人塞拉利尼的一篇论文。法国有关部门及欧盟食品安全局对此进行了长达六年的研究,耗资超1亿元人民币,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没有引发任何负面效应,更没有发现其有慢性毒性和致癌性。
转基因食品与不孕不育毫无关系。相关谣言源于2013年的一篇报道,称“多年食用转基因玉米,导致广西男性大学生精子活力下降”。事实上,大学生精子异常的说法出自2009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在校大学生性健康调查报告》,报告中提出环境污染、长时间上网、熬夜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可能导致大学生精子异常,根本就没有任何转基因的字眼。
袁隆平说,对转基因技术不能“一棒子打死”。袁隆平指出:“从科学的角度,转基因是发展方向,不能一概而论。现在我们正在把玉米的基因转到水稻上来,提高水稻的光合效应,这样的转基因有什么问题?一点问题都没有。”
本文来源:科普中国
本文由OAE中国办公室编辑校对,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