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来户村民从事藤篮编织,每年增加一万多收入,村民很乐呵!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联合福建电视台第一帮帮团特别推出系列报道《交通铺就小康路》
说到泉州安溪的“铁”产业,
很多人第一想到的是铁观音,
其实安溪还是世界藤铁工艺之都。
藤铁工艺被誉为
“指尖上的魔幻艺术”,
从民间的草根艺术演变而来,
具有上千年的历史。
随着时代发展,安溪藤铁工艺萃取传统竹藤编技艺精华,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由草根工艺发展为造福百姓的民生支柱产业,而产业发展壮大离不开道路的建设。
01
藤编工艺产业为偏远山村打开致富路
香蕉树皮裁剪压制成条,
在村民的手中上下翻飞,
交错捆绑在定好型的铁框上,
普普通通的两样材料相结合,
四十分钟,一个藤篮新鲜出炉。
每隔两天,一辆辆货车就会前往
尚卿乡周边各个偏远的村落里
回收这些已经编制好的藤篮,
顺便给村民们送上新材料。
中山村的陈老伯说,
编织这些篮子每天能给自己
跟老伴儿带来近百元的收入。
加工材料送货上门,
首先得益于公路先修到了村民家门口。
陈老伯自豪地说,
不仅泥巴路变水泥路,
他们村子里的通村公路还是双车道的。
近年来,安溪县对全县700公里主要通村公路进行提级改造工程,使全县90%以上通村公路实现“双车道”,为安溪“双铁”两大民生支柱产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安溪县交通运输局 副局长 黄伟福:
安溪县将主要的通村公路700公里做一个工程包,向银行贷款列入政府债券的形式,筹融资8亿元,我们每公里的补助是从160万元到200万元之间进行补助。
我们建设的标准要路基7.5米 路面6.5米的这种建设标准,我们的建设项目有达到237个,我们建设里程是700公里,我们到今年就要基本上完成。
02
交通路打通产业路 “双铁”产业蓬勃发展
编好的竹篮经过检验回收,
最终汇总到尚卿乡的竹藤工艺加工点,
经过防霉除虫等步骤后外销。
加工点负责人李志雄表示,
目前有500来户村民
在他这专门从事藤篮手工编织,
每人一年能有一万多的额外收入。
走在安溪尚卿乡,藤铁工艺遍地开花,
每隔几步就能见到
从事竹、藤、铁编造的加工厂,
而这里也被称为中国的藤铁第一乡。
山藤竹木,铁线钢板,
在手艺人的手下脱胎换骨。
李志雄说自己从小就
耳濡目染这竹藤编的加工手艺,
也决心投身这个行业。
从业三十年,手下的代加工点
从一家也壮大发展为四五十家,
而这些的前提就是路修得更好了。
从最初的竹编,到藤编,
到藤铁工艺,家居工艺,
跟随着时代的脚步,
安溪藤铁工艺品在发展中不断成熟,
成为茶乡人民的另一大支柱性产业。
道路通,百业兴。
运输成本省了、材料进出方便了、
订单多了、效益高了,
便捷畅通的农村公路网
为安溪铁观音,藤铁工艺,
“双铁”产业跨越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安溪县交通运输局 副局长 黄伟福:
我们通过农村公路建设,物流的发展,去年我们茶叶,藤铁的交易量,电子交易是超突破了80亿元,我们安溪县获得了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示范等称号。
我们接下去也要继续把这些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真正为安溪县的乡村发展,农村的乡村振兴,贡献我们交通的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