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词典】宗教

宗教(Religion)
宗教是人类借助心力,即认知能力的扩张,超越有限(Limit),领悟无限(Limitless),乃至把握无限,从而实现人生的终极价值的合理性过程(Rationalization)或思想实践,是人类表达超越性和神圣性的活动。作为一个意义极为丰富的现象,我们很难用一个简单定义对宗教进行概括。
从基督教早期到中世纪时期,“宗教”一词仅指基督教。而超越基督教意义上的宗教概念,可将宗教定义为一种人类表达对某种神圣性和超越性现象的惯习,不管这种现象是以人或非人的形态呈现,这种对于规律和永恒不灭的结构性超越体验是宗教诉诸的对象。
在吕大吉的《宗教学纲要》中,宗教的定义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1)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不仅是人们能够认识的主观观念,而且是客观化、物态化、社会化的外显的活动。(2)宗教的基本要素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前者是宗教观念、思想以及情感体验,后者是宗教的行为、活动和组织、制度。由此可以得出宗教的四要素,这四要素之间的层次结构和逻辑关系可以由一个同心圆来表示。最后,给宗教下定义:“宗教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
人类学对宗教的研究由来已久,宗教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Religion)也是文化人类学的重要分支,人类学家运用人类学方法研究宗教与其他社会制度的关系,并对不同文化的宗教信仰与实践进行比较。宗教人类学将存在于人类历史中的宗教视为一种信仰行为和过程加以研究和探讨,研究宗教信仰与仪式是如何产生的,人在宗教生活中对世界和自身是如何理解的,如何付诸个人行为又如何在理解和行动中形成了社会运动,以及如何实现个人和群体的超越性体验。常见的研究主题有:原始宗教、宗教禁忌、民间信仰、巫术、宗教仪式、宗教象征和符号、宗教神话与原型、宗教心理、宗教经验、宗教与人们的身心健康、现代宗教问题、宗教与政治等等。
人类学对宗教的研究始于19世纪后期。英国人类学家约翰•拉伯克(Sir J.Lubbock,1834-1913)最早将人类学方法用于研究宗教,在《文明的起源和人类的原始条件》一书中,他提出了一种宗教的进化图式,概括为五个阶段:无神论、自然崇拜、萨满教、偶像崇拜和一神教。现代人类学之父、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勒对各民族历史上的灵魂观念进行研究,认为一切宗教归根结底都是对某种“灵魂”或“精灵”的信仰,因而宗教的起源,说到底是要探究灵魂观念的起源,因此,万物有灵论是最早的和最基本的宗教形式。马克斯•穆勒(Max Muller)、詹姆斯•弗雷泽(James G. Frazer)、罗伯逊•史密斯(W. Robertson Smith )、马雷特等人也对早期宗教人类学研究作出贡献。
此后,进入功能主义主导的20世纪20年代。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宗教同巫术一样,都是在情感紧张的情况下产生的,宗教是包括一套行为本身便是目的的行为,此外别无目的。要想说明原始宗教的地位与功能,就需要直接面对文化事实,考察原始文化中的“生命过程”,即出生、成年、结婚、死亡的过程,其中“成年礼”、“丧礼”发挥着重要作用。原始宗教是原始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命现实息息相关,它们为适应个体和社会的某些基本需要而形成。
此后,博厄斯、布朗、普里查德、列维-斯特劳斯、范热内普、格尔茨、特纳等人都对宗教人类学做出贡献。期间,宗教人类学也经历多次转向,人们重在关注仪式、符号与象征,关注“地方性”,对作为地方性知识的宗教进行深描和阐释,而非那些流于表面的“比较宗教学”研究。归纳起来,当前的宗教人类学研究呈现出三对互动关系:功能与结构;神话与真实;符号与象征。
目前,在中国,宗教人类学的研究进度和成果不如宗教社会学,不过近年来随着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的发展,宗教人类学也在日益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