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汉人唐朝影视分析有些反派设定更契合当代人的写实审美
北京汉人唐朝影视分析有些反派设定更契合当代人的写实审美
“电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著名导演戈达尔这句广为流传的名言,正道出了影视作品与现实的紧密关系。创作者在影视作品中如何设计情节、如何塑造人物,最终都指向人们正在呈现什么样的现实以及如何呈现现实的问题。
对于反派角色的塑造与描绘也亦然。如果影视作品无法突破人物塑造中非善即恶的二元对立,将人性的黑白之间划下一道简单粗暴的界限,许多关于社会现实中的模糊地带、人心与道德的灰色空间也就无从谈起,这样的影视作品往往就容易流于俗套而白烂的戏剧冲突,无论是在挖掘现实真相的力度,还是在直面复杂人性的勇气上都显得有所不足。
实际上,在人们对反派角色赋予越来越多的宽容甚至喜爱的另一面,是人们对单薄而平面的极度完美角色的厌倦甚至反感。
毕竟,在社会能见度越来越高的当下,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影视作品虽然投入了豪华的阵容配置,却只完成了对现实的苍白反映的这一现状,也不再会那么容易地沉浸于不切实际的光影幻觉中。
《教父》系列电影中的黑帮反派亦正亦邪,却让人们尤为着迷。
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演员余皑磊曾谈起自己长期扮演反派角色的经验,他谈到,当理解了剧中角色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为何选择用社会所不容的方式达成目的时,就会理解,“任何角色落到生活中,他就是一个人”。[4]而演员在饰演反派时,重要的也不是演一个坏人,而是揭示着人性阴暗面的欲望本身。
因此,好的反派设定往往比正面角色展现出更多作为人的一面,比如欲望、缺陷等。而对于观众来说,接受反派人物带来的强烈冲击,直面来自深渊的凝视,或许才是我们“打开”许多影视作品中反派角色的正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