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忆吹箫(五十三)
ooc预警私设预警圈地自萌请勿上升蒸煮本文未授权转载
——————————
23心系黎民
杨九郎将斗篷和暖手炉递给了青梅,让她站在殿外等着,自己则让殿外的女使撩开棉帘抬腿迈了进去。没等他开口说话,一个茶杯直愣愣的就朝着门口摔了过来,吓得杨九郎连忙往旁边躲了两步,唯恐溅起来的碎瓷片子划了自己的脸。
“妾来的是不是…不是时候啊?”杨九郎蹑手蹑脚的往里面探了两步,怕从里面又扔出来一个茶盏子,不敢径直进去,里面的人显然不痛快,“哐”的一声将手上的玉扳指拍在案上。
“知道不是时候还……”话还没吼完,里面的人似乎反应过来站在门槛外面的人是谁,欠身往外面看了看,果然看见门框边上捎带出来一个衣角。珊瑚赤的衣服虽然不比紫色的更显尊贵,可放在杨九郎身上倒是不轻浮,加之冬日里没什么争奇斗艳的鲜花,更衬得他有几分好颜色。
“你怎么来了?外面冷,快进来暖和暖和。”果不其然,满宫里只有杨九郎才能让皇上在盛怒之下还好言好语的。虽是这么说,可杨九郎也不敢像平常一样太过放肆,规规矩矩的走过去福了福身。
“在汇芳书院都听见皇上摔盆砸碗的声响了,这是谁没眼力价儿偏惹了您?”暖手炉没拿在手里,杨九郎慢慢悠悠的走到火盆旁边烤手,热气烘着他身上的香气愈发的胜,淡淡的水仙气息伴着写松木的清香在张云雷面前飘飘荡荡的,心中的怒火虽然没灭,但也减了大半。杨九郎似乎是算计好的,进屋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就连身上的衣服,带着的香袋都是一应在汇芳书院就计算好的。
珊瑚赤的衣服上叠着一团团牙绯色的暗纹,杨九郎叫不出名,只知道是一些吉祥的团纹,而明晃晃绣在上面的却是用栀子的果实染色出来的栀子黄。杜甫曾说“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于身色有用,与道气伤和,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其中再捻进去一些月光丝线,在衣摆上绣出一片迎霞芦苇,而苍葭色的芦苇叶也并不会和珊瑚赤的底色冲撞,反而显得他在这半点颜色也无的冬日里娇俏艳丽,不算出风头惹人嫌,又不会冷冷清清。
张云雷盯着他不说话,折子上的鬼话看多了,偶尔换换眼前的风景也不错,可这倒是把杨九郎盯得发憷,缩回了在烤火的手。
“过来,”张云雷朝他伸手,杨九郎不明白怎么回事,但还是把手递了过去,到底是刚从外面进来,指尖冰冰凉的,张云雷握着暖了好一阵才开口说话,“宫外的流民快要进城了,朕这个弟弟却还在怯战!”
果然是循王的事情,皇上也是气糊涂了,竟然会和宫妃开口说前朝的政事,杨九郎自然要先表明自己不敢妄议朝政,后面皇上要是还接着说就不能赖他了。只不过抛开前朝政事不提,杨九郎倒是惦记起那些逃荒的流民。
“皇上,也快年节了,不如在宫外开设几个粥棚赈灾?总不能不让逃荒的百姓进城,入城以后又饿死冻死吧?”杨九郎这话说得一点错处没有,既然有地方闹了饥荒,除了朝廷要运送粮食到地方以外,京城中若是有逃荒的,也是可以施粥救济,“再者我听说边疆将士死伤不少,这段日子我也抄了些经文送去请大师持诵,祈祷战事顺利、百姓安乐,来年风调雨顺。”
张云雷原本以为杨九郎整日里只知道偷懒和玩乐,却不成想自己几天没见,他倒是有了些长进,竟然知道为天下百姓祈福安康了,又巴巴的来跟自己说设粥棚的事情,见他难得懂事儿,张云雷哪儿有不依的呢?
不过杨九郎也并没有真的日日抄经,只不过去找大师要了两本经文,闲了抄上一小段,既积福又练了字,还能在皇上面前讨巧,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呢?
“既然是你出的主意,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吧。”
“多谢皇上!之前御膳司的事情,不如借此机会整顿一番?”
杨九郎想了好几日,就算自己不在意后位,不在意荣宠,可也不能任由各处欺负了去,不如借此机会立立威,背后就算有皇上撑腰,自己狐假虎威一番也是能镇住不少人的,以后无论是皇上立谁为皇后,自己总不至于落得太难堪。
“这些事情往后你自己拿主意,不必过来问朕。”
“还不是看皇上气得脑袋都冒烟了,”杨九郎知道皇上这样说,算是给了自己一些小权力,可他偏要贴着张云雷撒娇,“不然前两天皇上怎么打发我的,我倒是也想这么打发周延福呢!”
“皇上,太后娘娘那边……要不要我去劝和劝和?总这么僵着也不是个事儿啊!”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太后和皇上的积怨也不是这一件事闹出来的,只是太后如今联络朝中大臣为循王进言的做法实在不妥,听说已经有人在弹劾循王身边的先锋官了,罪名就差一句举兵谋反没说出来了,若是再这样僵持下去,朝中局势动荡,边疆敌方虎视眈眈,这京城、这朝廷岂不是说动摇便动摇了?如此危急存亡之秋,定是要有人出面转圜的。
“哼!”皇上闷哼了一声,胸中的不快一涌而上,“母后连朕都不待见,岂会见你?”
“我又不像皇上一样天天板着脸,我这么招人疼,万一太后这次就待见我了呢?加上敦敬王妃薨逝,这也只能算是家事,太后怪不到我妄议朝政的。”杨九郎摸着皇上的胡子,心说明明年纪不算大,有了这胡子怕是要直奔不惑之年了。
“朕让周延福跟着你去,另外……”皇上握着杨九郎的手犹豫了一下,到底是没心情说下去,只说是等战事结束以后再议。
从勤政殿出来,青梅连忙给杨九郎披上斗篷,手炉里换了新的炭,暖暖的握在手里,迈过门槛一直走到畅观亭才停下,胸中的事想了一路一刻都没停。
“青梅,凤凰台或许要多个孩子了。”
专栏头图来源微博